吴成云 杨仁德 李 文
1.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 昆明 650100;2.云南中医药大学附属文山州中医医院,云南 文山 663000
“香草巴骨四物汤”是云南省级第二批、第三批老中医师带徒导师杨仁德副主任医师40余年临床经验的良方之一,治疗女性月经不调有较好的疗效。笔者跟随杨仁德副主任随诊学习,对此方的方理应用略有心得,现总结如下。
“香草巴骨四物汤”内含八味药,在四物汤的基础上加香附、益母草、巴戟天、补骨脂而成。四物汤方最早记载于《仙授理伤续断秘方》,被后世医家称为“妇科第一方”,由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组成。《成方便读》云:四物汤,物,类也,四者相类而仍各具一性,各建一功,并行不悖,芎归入少阳主升,芍地入阴主降,芎穷郁者达之,当归虚则补之,芍药实则泻之,地黄急则缓之[1]。主治营血虚滞证。症见头晕目弦,心悸失眠,面色无华,妇人月经不调,量少或经闭不行,脐腹作痛,甚或瘕块硬结,舌淡,口唇、爪甲色淡,脉细弦或细涩。本方为补血调经的主方[2]。肝主疏泄,肝藏血,肝气得疏,肝血得养,血海蓄溢有常,则经病可愈。“经水出于肾”,调经之本在于肾。所以导师在四物汤的基础上,加入香附疏肝理气,巴戟天、补骨脂温补肾阳,另外加入益母草增强活血调经之功,体现了气血同调、兼顾肝肾的组方思想,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月经不调,有较好的疗效。
熟地黄20 g,白芍15 g,当归15 g,川芎10 g,香附10 g,益母草10 g,巴戟天10 g,补骨脂10 g。临证加减:兼脾气虚者加人参、黄芪、白术;兼肾阴虚者加枸杞、山茱萸、菟丝子;兼肾阳虚者加淫羊藿、肉桂、杜仲;兼阴虚血热者加生地黄、赤芍、地骨皮;兼肝郁血热者加柴胡、牡丹皮、栀子;兼气滞血瘀者加延胡索、桃仁、红花;兼寒凝腹痛者加炒小茴香、乌药、吴茱萸;兼经期延长、淋漓不尽者加艾叶炭、茜草炭、生地炭。
熟地黄味甘,性微温,归肝、肾经,补血养阴、填精益髓。《傅青主女科.女科卷》中傅氏认为“女科调经尤难,经调则无病,不调则百病丛生,熟地黄为补血养阴、调血益髓之圣药,故担当治疗女科病主将之责。”[3]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养血敛阴、柔肝止痛。《日华子本草》称白芍能“主女人一切病,并产前后诸候,通月水……”。当归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补血调经、活血止痛,为妇科调经要药。川芎性温,味辛,归肝、胆、心包经,活血行气止痛。《本草汇言》云:“芎,上行头目,下调经水,中开郁结,血中气药……”[4]。方中地、芍阴柔,专于养血敛阴,故有血中血药之称;归、芎温通,补中有行,而有血中气药之誉。四药相伍,补血配活血,动静相伍,补调结合,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伤血的特点,温而不燥,滋而不腻,共奏补血调血之功。
香附味辛、微苦、微甘,性平,归肝、脾、三焦经。疏肝解郁、调经止痛、理气调中。《本草纲目》称其为“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也”。香附为血中气药,能入肝经,行气而破气,与四物汤配合运用既能补血,又能行血,而又稍偏于行血,正能补四物汤行血不足。临床用治疗气滞血瘀证月经不调效果更好[5]。益母草味辛苦,性微寒,归心、肝、膀胱经。活血调经、利水消肿、清热解毒。《本草纲目》称之为“益母草行血养血,行血而不伤新血,养血而不滞瘀血,诚为血家之圣药也”。有“经产良药”之称,故名“益母”。巴戟天味辛、甘,性微温,归肾、肝经。补肾助阳、祛风除湿。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南药之一。补骨脂味苦、辛,性温,归肾、脾经。补肾壮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纳气平喘。巴戟天和补骨脂共奏温补肾阳、调理冲任之功。
患者吴某,女,30岁,已婚。初诊日期:2018年3月10日。主诉:月经紊乱2年,加重半年。13岁月经初潮,末次月经2018年2月15日。28岁生育1女,生女后月经即出现先后不定期,有时提前7~10天,有时延后半月余不等,量少色鲜红,偶有血块,伴腰膝酸软、经前乳胀。近半年来因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上述症状加重,曾服用西药治疗,效果不佳,遂来诊。睡眠欠佳,梦多易醒,饮食尚可,大便稀溏,小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就诊时我院查妇科彩超示子宫附件未见明显异常(子宫内膜厚0.8 cm)。中医诊断:月经先后不定期。辨证:气血不足、肾虚肝郁。治则:补血调经、补肾疏肝。选用香草巴骨四物汤加减。方药:香附10 g,益母草10 g,熟地黄30 g,白芍20 g,当归10 g,川芎10 g,补骨脂15 g,巴戟天15 g,黄芪20 g,大枣10 g,菟丝子10 g,炙甘草5 g。7剂,水煎留汁200 mL,日服1剂,日3次。嘱患者月经来时继续服用。二诊于3月17日,诉服药第5天即来月经,经量较前增多,腰膝酸软、经前乳胀减轻,仍觉夜眠差梦多、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续服上方将当归减量至5 g,加茯神10 g,炒白术10 g。7剂,水煎留汁200 mL,日服1剂,日3次。定期复诊,随症加减,服用3个月经周期,月经周期26~28天,经期5~7天,经量中等,其余诸症消失而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西医认为正常月经周期的建立有赖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神经内分泌调节,以及子宫内膜对性激素的周期性反应,其中任何环节发生障碍,都可以导致月经不调[6]。中医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到女性月经生理变化:“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妇科玉尺》云:“经贵乎如期,若来时或前或后,或多或少,或月二三至,或数月一至,皆为不调。”中医认为月经不调的病因病机主要是七情所伤或外感六淫,或先天肾气不足、多产房劳、劳倦过度,使脏气受损,肾肝脾功能失调,气血失调,致冲任二脉损伤,发为月经不调。
中医治疗原则是重在治本以调经,具体采用调理气血、补肾扶脾、疏肝、调理冲任、调养胞宫,以及调控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等治法[7]。西医治疗月经不调主要使用雌孕激素和促排卵药物,但用药后常出现如闭经等不良反应。香草巴骨四物汤加减,治疗月经不调屡获良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四物汤调节内分泌的功能可能是治疗月经不调的基础和原理[8]。香附挥发油中的α-香附酮能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大鼠离体子宫的收缩,被认为是香附调经镇痛的主要有效成分[9]。益母草对子宫平滑肌有双向调节作用与促阴道上皮增生的作用,能改善子宫、卵巢血液循环、调节性激素水平、促进性激素分泌[10]。巴戟天乙醇提取物具有类似雌激素样作用,能明显提高去卵巢小鼠体内雌激素水平,控制去卵巢小鼠体质量、增加子宫重量、增厚子宫内膜柱状上皮、降低子宫萎缩程度[11]。补骨脂也具有潜在的雌激素样活性[12]。
综上,无论从中医组方特点还是现代药理学研究均表明,香草巴骨四物汤可作为临床治疗各种月经不调的基本方,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