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杨峪河镇农业综合服务站 726000)
免疫抑制是由单一因素或多种因素协同作用导致机体免疫系统损伤或免疫应答机制紊乱的疾病,这些因素包括传染性因素(如病毒、细菌、寄生虫等)、非传染性因素(遗传性因素、营养因素、化学毒素因素、药物因素、理化因素、疫苗因素、应激因素等)[1]。患病猪群表现为免疫力低下,对病原体抗性下降,容易引发各类疫病爆发,使猪群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生长发育不良,生产性能下降,影响养殖业发展,应引起足够重视。
(1)做好3 个管理,即养猪场要管理好饲养人员、猪群与饲养环境。保障人员饲养技术过关,定期参加培训,实施科学化养殖;保障猪群营养摄入,做好防寒保暖;保障环境良好,无蚊虫滋生,排泄物、废物及时处理。
(2)坚持分群管理,隔离饲养,坚持“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如果必要混群饲养,也应先经过隔离观察,确认没有疫病方可混群饲喂。
(3)保障“三度”,即猪群的饲养密度以及猪舍的温度、湿度(猪群生长发育最佳温度为22~26℃,相对湿度60%~70%);保持“两干”,即圈舍及主要活动场所干燥、清洁;坚持“一通”,即圈舍通风良好。
(4)做好“五定”,即严格按照程序定期消毒、定期驱虫、定期灭鼠、定期杀虫、定期监测猪群抗体水平,防止疫病发生、流行。
(5)养殖场区域尽量不要出现其他类型的动物,以防病原体的寄生传播,同时对迁徙鸟类及时驱赶,保障养猪场及周围区域的生态环境。
(6)养猪场种猪配种及母猪分娩等环节均应按照有关的操作规范实施,保证猪群自身稳定,避免应激反应的发生。
在养猪过程中要注意日粮的科学搭配[2],提供充足的营养成分,保障蛋白质、脂肪及各种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的摄入,这些营养成分是保障猪群免疫力的基础保障。对于饲喂的饲料应予以检查,严禁使用发生霉变的饲料,因为霉变过程中霉菌会分泌多种霉菌毒素,诱发免疫抑制,严重的可以致死。因此,如果发现饲料发生严重的霉变,应坚决丢弃;若轻度霉变,则可以使用清水清洗3 次,在用0.1%的漂白粉浸泡3h 后再次清水冲洗3 次,可以有效降低霉菌毒素的残余量。经烘干、粉碎后加入脱霉剂(复合型脱霉剂的效果优于单一类型脱霉剂)可以作为饲料进行饲喂,但这种饲料不得用于饲喂仔猪,只能用于育肥猪。
疫苗免疫是控制疫病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不恰当的使用疫苗会产生免疫抑制。因此,养殖者应根据当地疫病种类与流行病学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3],并严格按照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接种,同时应定期监控猪体内抗体水平,及时补免。另外,在免疫同时还可以使用免疫增强剂,配合使用可以提升免疫效果。
在养殖过程中可以通过使用中成药、饲料添加剂等药物来提升猪群免疫力,但在药物选择上应注意当地流行病史及猪群日龄与生产阶段需严格控制抗生素、激素等类型药物的使用。目前广泛应用于生猪养殖的包括细菌素、抗菌肽等生物抗菌药物;微生态制剂、功能性氨基酸等饲料添加剂;鱼腥草多糖、黄芪多糖等中成药制剂及白细胞介素、胸腺素等细胞工程制剂,这些药物具有高效、安全,不易引发抗药性,无毒副作用等优点。
在养猪过程中,应每季度完成一次免疫抗体水平的检测,半年完成1 次流行病学检测,特别是严重危害养猪行业疫病,如猪蓝耳病、伪狂犬病、猪瘟等疫病。通过定期的免疫抗体水平检测可以评估免疫程序是否科学、合理、有用,也可以在检测过程中及时筛查隐性感染猪,该类猪可以作为传染源进行传染,需及时隔离治疗,降低损失。
免疫抑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抗生素滥用。如庆大霉素、土霉素等抗生素,如果超量使用可以破坏机体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应答缺失。因此,在生猪养殖过程中一定要严禁抗生素滥用,在确诊病情后一定要对症用药,科学用药,按要求用药。
猪场要积极开展疫病净化工作,多方面入手,清除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提升易感动物的非特异性免疫力与特异性免疫力,有效降低疫病发生概率,提升养猪效益。
养殖工作人员应及时关注猪群异常情况,及时发现病猪,第一时间进行隔离诊断,在确诊后应按照专业兽医的指导对症用药,不得擅自更改用药剂量与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