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经伟
(辽宁省沈阳市妇婴医院放射科,辽宁 沈阳 110034)
目前,评估胎儿畸形首选影像学检查方式为产前超声检查,伴随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现已被广泛运用与胎儿产前各系统检查中。磁共振成像在软组织对比度、成像清晰度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极少受胎位、母体体型等因素干扰[1]。且磁共振成像不易受羊水量影响,若羊水量过少则可减少胎儿胎动次数,进一步避免胎动伪影对扫描结果产生影响。本研究主要探讨分析磁共振成像在先天性肾脏发育异常胎儿中的诊断价值,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行产前超声检查发现先天性肾脏发育异常胎儿30例接受磁共振成像检查,孕妇年龄21~34岁,平均年龄(27.50±6.50)岁;孕周25~38周,平均孕周(31.50±6.50)周;30例胎儿均为单胎;产后经产生或磁共振证实25例、引产未尸检3例、未成功随访2例。
1.2 方法:磁共振成像系统选用东软Neusoft 1.5T NSM-S15扫描仪,协助孕妇取仰卧位,在定位扫面完成后依照胎儿实际位置开展横断面扫描,后行冠状位扫描及矢状位扫描时以胎儿横断面上椎体作为参照物。子宫范围则为全部扫描范围,且在检查过程中不予以镇静剂。应用BODY线圈,设置层间距4.8 mm层厚4 mm FOV设置为350 mm×350 mm,单次激励。
1.3 观察指标:对其磁共振成像表现予以分析,同步评估该检查方式所具诊断价值。
30例胎儿中肾积水11例、多囊性发育不良9例、单侧性肾重复畸形1例、单侧异位肾3例、单侧肾重度发育不良1例、融合肾3例、一侧性肾缺如2例。
肾积水:呈肾皮质变薄,且伴随双侧输尿管扩张。11例肾积水胎儿中7例产后积水消失、1例新生儿肾积水、3例随访中。其中多囊性发育不良:磁共振成像表现为肾脏增大、信号增强,囊肿间呈低信号肾实质,皮髓质内呈多个不同大小囊肿。9例患者中2例引产未接受尸检,其余产后均得到超声或磁共振成像证实。单侧性肾重复畸形:磁共振表现为左侧双肾盂双输尿管及输尿管扩张。单侧异位肾:磁共振表现为肾窝内未见肾脏信号影,其中1例未成功随访。单侧肾重度发育不良:重度发育不良肾在单侧肾窝内未见肾脏信号影,磁共振成像表现为肾脏缩小、皮髓质界线不清、信号减弱。融合肾:磁共振表现为两肾位置偏低,呈异常状态。
产前磁共振检查后依照随访结果显示25例胎儿被诊断正确。在产前超声检查中异位肾2例,超声检查误诊为肾缺如;多囊性发育不良肾超声误诊为肾积水。
肾积水是孕中期胎儿常见症状之一,其发病率占总比2.5%左右[2]。其中胎儿肾积水主要分为病理性及生理性两类,经由产前诊断可知大部分胎儿肾积水属于生理性类型,可伴随自身发育逐渐消退。且部分中轻度胎儿肾积水可在出生后1年内消退。而产生胎儿生理性肾积水的主要原因包括:胎儿具备较高的输尿管顺应性,产前胎儿的高尿流量,母体水合作用以及胎儿泌尿道对孕期激素所产生的反应等。而病理性肾积水一般由梗阻因素造成,会对胎儿肾功能造成影响,出现进行性下降,故应在确诊后及时对梗阻因素予以解除,才能从根本上保留胎儿患肾功能。多囊性肾发育不良属于发病率较高的肾囊性病变,若患者为单侧受累则羊水量不受影响,予以磁共振成像检查后可多方位成像,明显优于产前超声诊断方式。此外在开展异位肾诊断时,存在因孕周过大故超声检查不能有效发现等情况,进而易将其误诊为肾缺如,本组研究则有2例误诊。需注意的是异位肾也可表现为肾脏缺失,但胎儿膀胱发育无不良现象,同时羊水量正常。在单侧肾发育不全诊断时应明确肾脏具体位置,避免造成肾上腺误诊。若母体羊水过少可形成肺发育不全等严重畸形,基于此种情况胎儿机体内各器官形态及异常情况无法经由超声检查正常显示,但磁共振成像则可对胎儿各器官发育情况予以有效观察,并对具体发育状态作详细评估[3]。胎儿肾脏自胎龄10周为即具备分泌能力,且后期母体羊水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胎儿尿量的多少。相关研究显示,胎儿肺发育不良与羊水量多少具有密切关联,且肺发育不良的胎儿具有较高病死率,因此羊水量处于正常水平对胎儿肺部乃至机体发育均具有重要作用。传统超声诊断不易诊断出胎儿肺部发育情况,但磁共振呈现技术不受羊水量影响,可清楚显示胎儿肺部状态,因此可客观通过相关标准对胎儿肺发育情况予以判断,进一步预估胎儿存活率。综上所述,磁共振成像技术在检查时不受母体羊水量及胎儿具体位置等因素影响,在胎儿畸形及羊水过少诊断中,可对胎儿肾脏异常所导致的肺发育不良予以准确评价。但胎儿在产前接受超声检具有必要性,若超声检查结果存在争议可实施磁共振成像技术检查。该技术可为临床诊断提供更为精准的检验信息,故在先天性肾脏发育异常胎儿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