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文君
(吉林省梅河口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135000)
仔猪白痢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肠道而引发的一种细菌性疾病,以10~30 日龄的仔猪多发,呈全世界流行,严重影响了仔猪的生长和发育[1]。为了能让大家对本病有个更进一步的了解,下面我就其防治和大家作一下交流。
大肠杆菌为自然界常在菌,广泛分布在我们所生活的周围,河流、湖泊、土壤、空气、垃圾场、猪场环境、动物体表等都有存在,血清型非常多,普通的消毒药如甲醛、戊二醛、醋酸氯己定、过氧乙酸、新洁尔灭等都能将其杀死。对于猪来讲,大肠杆菌可作为条件致病菌的方式存在于肠道中,当有益菌占优势时,大肠杆菌受到抑制,不会发病。当猪受到应激条件导致肠道微生态菌群失衡时,或者一次性摄入过多量的致病菌时,大肠杆菌便会成为优势菌而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衡,从而诱发本病。养殖环境差,舍温过低,母猪过肥,乳汁过浓,采食不规律,代乳料质量差等因素都对本病的发生有促进作用。
发生白痢的猪体温一般正常或稍高,精神不振,被毛粗乱,皮肤苍白无血色,采食量正常或减少,但消化不良,粪便呈灰白色或乳白色,严重的含有血丝或泡沫,呈黏腻性的糊状粪,极其腥臭[2]。有些猪还有肛门脱出的表现,尾根部位经常有粘粪,四肢发冷,喜扎堆。疾病后期病猪可因持续性的腹泻而脱水,皮肤失去弹性,发育迟缓,走路缓慢,对外部刺激不敏感,病程短的2~3d,长的可达10d 以上,大部分能自行康复,也有部分猪因脱水而死。很多病程长的猪耐过后转变为僵猪,进而失去饲养价值。
病程短的病猪剖检后可见胃内有凝乳块,肠道有臌气,食糜稀薄,肠黏膜充血,大部分黏膜苍白,肠系膜淋巴结轻度水肿。病程较长的,除了消瘦和脱水症状外,胃肠道内空虚,黏膜潮红,肠壁变薄,呈半透明状,肠系膜淋巴结水肿。
预防本病必须加强猪场的管理,合理使用微生态制剂,做好环境卫生消毒工作。
本病应以预防为主,平时加强母猪的管理,搞好猪舍的环境卫生,母猪喂食要定时定量,采用少吃多餐的原则进行饲喂。仔猪出生后要让其及时吃上初乳,初乳中含有大量母源抗体,能抵抗肠道感染。经常发生本病猪场,母猪可采用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苗进行免疫,产前和产后各1 次,通过提升母猪的免疫抗体来保护仔猪。奶水不足的母猪,仔猪可通过其他母猪代养的方式解决,或者补饲高质量的代乳料。母猪生产后,要用温的0.1%高锰酸钾水对乳房局部进行清洗和消毒,防止乳房表面的大肠杆菌通过吮乳途径感染。
本病发生的本质还是肠道微生态体系紊乱而引起,使用微生态制剂能有效帮助预防本病的发生。临床常用的微生态制剂主要成分为益生菌、益生元等,其中益生菌主要有乳酸菌、丁酸梭菌、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凝结芽孢杆菌等,而益生元主要为甘露寡糖、低聚半乳糖、低聚木糖、低聚异麦芽糖、大豆低聚糖、菊粉等,主要起到培养内在益生菌的作用。仔猪出生后的第10 天开始,可在代乳料中加入一些微生态粉,仔猪食用后益生菌可进入肠道,通过“以菌制菌”的方式帮助对抗大肠杆菌感染。
很多仔猪感染都是由于环境卫生不合格,环境中的大肠杆菌通过口腔进入消化道,从而造成感染[3]。仔猪出生后先对脐带用碘伏浸泡消毒,之后用来苏尔溶液对猪舍的地面和墙面进行喷洒,每日1 次,确保环境达到最大净化度。
治疗本病可选用西药或中药两种方式,西药以抗生素为主,倾向于对因治疗,中药讲究辨证施治,依据不同猪的具体发病类型进行用药调理。
抗生素是治疗本病的最好药物,氨基糖苷类药由于口服后肠道不吸收,药物集中在肠腔内部,杀菌更彻底,可作为治疗本病的首选,如新霉素、庆大霉素、安普霉素、大观霉素等,治疗时要口服给药。除了氨基糖苷类外,恩诺沙星、硫酸粘菌素、氟苯尼考、复方阿莫西林、土霉素等对本病也都有较好的控制功效。需要说明的是,抗生素虽然对本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但由于仔猪未断奶前正处于发育期,肠道微生态菌群还未完全建立,长时间使用抗生素不利于益生菌在肠道内的定植,对后期生长发育可能会产生影响,鉴于此,发病率高的猪场推荐中药治疗。
夏季引发的热痢,宜选用清热解毒,燥湿止痢的方子,使用乌梅20g、煨诃子肉15g、姜黄15g、黄连15g、柿饼2 个,煎汤,分3~5 次服完,每天灌服1 次,连用3d 即可。冬季本病以寒痢为主,治疗宜温中健脾,涩肠止泻为主,可使用地榆(醋炒)5 份、白胡椒1 份、百草霜3 份,共为末,每次每头喂5g。发病严重久治不愈的,可采用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收敛止泻为治疗原则,选地锦草6g、地胆草3g、金银花3g,加水150ml,浓煎成60ml,每头仔猪1d 内分3 次灌完,连用2d 即可控制。中药由于味道苦,而猪嗅觉和味觉灵敏,建议用灌胃的方法给药,且动作一定要轻柔,避免导致较大的应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