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莉,王春南
(1.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2.辽宁省沈阳市儿童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指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由非进行性脑损伤导致的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障碍与姿势发育异常,是导致小儿出生后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1]。根据脑瘫临床表现,可将其归为中医“五迟”“五软”的范畴。督脉为十四正经之一,又属奇经八脉,在经络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头为诸阳之会”,脑瘫的病位在脑,督脉“入属于脑”,清·张锡纯言:“督脉者,又脑髓神经之所也。”可见督脉与脑密切相关,当脑发生病变时,从“督”论治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1.1 督脉循行路线与脑的生理关系 有关督脉循行的记载,可见于《难经·二十八难》:“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指出督脉由风府入脑,与脑相连。李时珍称“脑为元神之府”,《灵枢·海论》曰:“脑为髓之府。”《素问·脉要精微论》道:“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说明脑作为元神之府、精神汇聚之处与督脉密切相关,且可主宰人体的思维、认知、记忆等能力[2]。根据“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理论,督脉可以调节因脑损伤导致的各种问题。
1.2 督脉相关脏腑与脑的生理关系 督脉不仅与脑直接相关,还与心、肾等脏腑存在密切联系。《素问·骨空论》指出督脉的一条分支“上贯心”“贯脊属肾”“入循膂,络肾”。《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人之神明有体用,神明之体藏于脑,神明之用出于心。”说明心藏神,也是人体认知、思维活动的中枢,心神、脑神都与督脉密切相关[3]。肾与脑瘫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肾“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方面。督脉络肾,可领肾之精气上行于脑,同时督脉与足阳明脉交会,将先天之肾气与后天水谷之气合二为一,有调节先后天的双重功效[4]。基于这些生理特点,通过调督脉既可充先天肾气,又可培补后天脾胃之气,填精益髓,改善患儿因胎气怯弱、先天禀赋不足导致的发育迟缓等症状。
1.3 督脉相关经脉与脑的生理关系 《灵枢·经脉》曰:“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颠。”《素问·骨空论》载:“督脉者,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颠上,入络脑。”可见督脉有一部分与足太阳膀胱经脉并行。督脉为“阳脉之海”,具有统领诸身之阳气的作用,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阳气在小儿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5]。因此通过调督可起到调节气血、振奋人体阳气、促进患儿生长发育的作用。另一方面,背俞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且又为各脏腑精气汇聚之处,故几乎所有的脏腑经络都与督脉存在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综上,督脉上通于脑,内联脏腑,外络经脉,通过治“督”可通髓达脑,改善因脑损伤导致的诸多障碍。
关于脑瘫病因病机的认识,历代医家的看法大致相同。《幼幼集成·胎病论》曰:“儿之初生有病……受脾气为肉,脾气不足,则肌肉不生,手足如削……受肾气为骨,肾气不足,则骨节软弱,久不能行。此皆胎禀之病,随其脏气而求之。”《活幼心书》记载:“爰自降生之后,精髓不充,筋骨痿弱,肌肉虚瘦,神色昏慢。”可见脑瘫的病因病机有先后天之分,即先天脑髓失养与后天经脉闭阻、瘀阻脑窍两个方面。根据督脉的循行路线可知,督脉为上入络脑的重要通道,若督脉闭阻,则气血精微不能上输至脑窍,“脑为髓海”,髓海失养,则会出现意识不清、目光呆滞、四五岁不能语、流涎等小儿呆证的表现[6]。督脉又可调节全身阳经经气,调控阳气的盛衰消长,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若全身阳气不通,则经脉闭阻、瘀阻脑窍,出现肌肉迟纵、筋骨不健,甚至筋脉拘挛、屈伸不利、数岁不能行等现象。
3.1 从“督”论治脑瘫的临床报道 脑瘫患儿中,约有70%为痉挛型脑瘫,具有折刀样肌张力增高、下肢痉挛等主要临床表现。对于此型患儿的治疗,现代医学多采用机械物理刺激、注射肉毒素及关节活动度矫正术降低患儿的肌张力,纠正患儿的异常姿势。但是治疗费用相对昂贵,治疗效果不持久,存在不良反应多等问题。研究发现,针刺督脉穴位可降低血清中兴奋性神经递质的含量,抑制异常兴奋的传导,缓解肢体痉挛。李成军等[7]以醒脑开窍、通调督脉针法联合功能训练、智力训练及康复训练等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78例,结果显示,联合组总有效率高达84.6%,明显高于对照组。通调督脉针法是在石学敏院士“醒脑开窍”针法[8]的基础上,依据临床经验调整后创立的,能更有针对性地应用于小儿脑瘫的治疗,该针法可通过促进阳经与脑之间的联系,配合醒脑开窍针法发挥协同作用。陈彩云[9]采用通督调神益智头针及夹脊穴联合运动疗法治疗2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通督调神益智头针选取百会、四神聪、智三针、颞三针、语言1区、语言2区穴位,结果显示,针刺联合运动疗法组疗效明显高于单纯运动疗法组。头是十二经脉、脏腑、经络气血汇聚之地,通过任督二脉循环;从神经解剖学看,头是大脑皮层在体表的投影。督脉循行于脊中,总督诸阳,督脉一旦发生病变,则全身十二经脉气血不通,运动功能发生障碍。头针配合夹脊穴治疗小儿脑瘫可以降低患儿肢体肌张力,缓解痉挛状态,并起到醒脑开窍、改善四肢功能的作用。张艳等[10]运用督脉穴位埋线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4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发现督脉穴位埋线配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对双下肢痉挛程度的改善较单用康复训练更为显著。穴位埋线法是现代针刺治疗的延伸,可通过异体蛋白对穴位产生的持久生物化学刺激,延长针刺治疗效果。督脉穴位埋线配合康复训练能较持久地巩固肌张力和痉挛改善的疗效,解决了现代医学治疗痉挛型脑瘫作用不持久的问题。韩雪等[11]发现,梅花针叩刺督脉和夹脊穴为主治疗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疗效显著。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主要表现为头部的控制能力差,腰部无力,难以产生正常的自主运动,运动发育障碍程度较重。梅花针叩刺可振奋督脉及夹脊穴的阳气,促进本经和相邻络脉及经脉之气的循行,使不随意运动减轻,提高康复疗效。王坤等[12]以督脉捏脊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60例,发现该法可有效提升患儿的肌张力,改善其运动功能。肌张力低下型脑瘫的发病率相对较低,属于较严重且特殊的类型。督脉捏脊疗法通过促进背部马尾神经的兴奋传导,对神经损伤性疾病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能促进脑瘫患儿的生长发育及运动功能的修复。综上可知,从督脉选穴结合康复训练疗法治疗脑瘫患儿,临床效果显著,且具有作用持久、不良反应少、治疗费用不高等优势,不仅适用于大多数类型的脑瘫患儿,而且对少数发病率低且症状较重的脑瘫患儿也有较好的疗效。
3.2 督脉治疗脑瘫的实验研究 大鼠脑的血液供应与人类相似,7日龄大鼠脑的发育阶段相当于新生儿出生时,所以实验研究用7日龄大鼠作为模型研究小儿脑瘫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王春南等[13]发现,通督调神电针能通过抑制NF-κB信号传导通路介导的白细胞介素(IL)-1、IL-6等细胞炎性因子的表达,改善缺血缺氧性脑损伤。通督调神电针通过刺激百会、人中、大椎激发督脉之气,直接作用于信号传导通路中的始动因子、关键信号及目的因子,降低有害信号的传导,进而阻断炎症反应信号的传递和神经损害信息的传导,最终达到神经保护作用。刘振寰等[14]研究显示,通督醒神针刺法可抑制脑瘫幼鼠脑神经细胞凋亡,增强脑组织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从而改善幼鼠肢体功能,对脑瘫幼鼠脑组织损伤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丁宁等[15]通过Morris水迷宫试验和免疫荧光及蛋白质免疫印迹(WB)检测法发现,通督启神针法可改善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具有良性调节海马及前额皮层脑区灌注、防止神经元损伤的作用。从以上实验研究可见,从督脉治疗脑瘫的作用机制,主要与抑制大脑皮层炎性因子的过度释放、减少神经细胞凋亡等有关,研究多与脑组织相关。但是,从“督”论治是一个整体的调节过程,不仅会影响脑的生理功能,对脑瘫患儿的其他组织也会产生影响,但此类研究较少,可作为今后研究的方向。
督脉的循行路线经过脑,并且与心、肾等脏腑有密切联系,同时有一部分与足太阳膀胱经并行,为从“督”论治脑瘫提供了理论依据。临床研究显示,从督脉治疗痉挛型脑瘫、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及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时均有显著疗效;针刺督脉可改善脑瘫大鼠的认知能力、促进脑缺血后神经细胞再生、提高大鼠的运动功能,通过抑制炎性因子IL-1、IL-6等过度表达,减少细胞凋亡,改善脑缺血后再灌注损伤。但是,从督脉入手治疗脑瘫的相关研究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临床报道多是以小样本研究为主,实验研究较少且没有将督脉的靶点研究具体化,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能够做到临床研究大样本、多中心对照,实验研究将靶点细化,从而为从督脉治疗脑瘫提供更科学的理论支持,为其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