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雄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和实践路径,吸收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精华,主要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精准扶贫、坚持扶贫扶志3个方面,体现习近平扶贫新思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为指导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行动指南,同时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应时代之问,解民生之困。
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起源于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以及多年来亲身深入基层的实践感悟。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源远流长,其中不乏有关济世扶危、改善民生的基本观念,为当下新时期扶贫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先秦诸子百家时期,民本思想迎来集中发展,消除贫困也作为思想家献治世之策、发醒世之言的重要课题。墨家提出“兼爱”的伦理思想,主张“爱无等差”,强调弱势群体也应受到关爱,以促进社会的整体和谐。儒家学说是民本思想的主要代表,由孔子所提出的“均无贫”思想,使普通百姓虽贫但不困,非机械化的“均贫富”,更贴合社会结构实际。孟子在孔子的思想上加以发展,重视保障贫困者基本物质需求,认为只要统治者可以满足百姓的基本生活需要,不挨饿受冻,政权就会稳固;同时,也要重视政策支持,孟子认为统治者应对百姓施行仁政,轻徭薄税,鼓励深耕细作。孔子、孟子突出强调君主统治需施仁政以消除贫困,忽略了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创造性。
习近平扶贫理念对传统民本思想进行积极扬弃,结合自身丰富的基层实践感悟,形成关于扶贫工作一系列具有时代性、人民性、科学性、创新性的重要论述,强调将人民作为主体,国家统筹,各界配合,共同创造历史、摆脱贫困。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价值内核。消除贫困,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主义,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共同体的价值旨归。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无产者脱离生产资料,形成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马克思提出:“在社会的增长状态中,工人的毁灭和贫困化是他的劳动的产物和他生产的财富的产物。就是说,贫困从现代劳动本身的本质中产生出来”,也就是异化劳动的概念。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无产者贫困原因进行深入剖析,指出只有彻底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能真正解放无产者,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习近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全面调动各责任主体的积极性,全面创新工作机制,打赢新时代脱贫攻坚战。
习近平高度重视党的领导在扶贫工作中的关键作用,一是强调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从严治党,各级党的领导干部压实主体责任,贯彻好党中央扶贫方针。二是强调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习近平指出“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扎实完备的基层党组织和党性优良、作风过硬的扶贫工作队伍,是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前提,无论是基层党组织的引领示范,还是扶贫工作队的指导、帮扶,工作方法的根本遵循是因地制宜,从而开拓局面,脱贫的持续性工作不能一直靠外力干预,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体最终还是要靠当地群众,只有选出最熟悉村里情况的人、有号召力的人,加强村委的组织领导,使其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中坚力量。只有一线支部充分发挥组织宣传作用,才能凝人心、聚力量,带领广大群众打赢脱贫攻坚仗。
习近平2013年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精准是扶贫工作的核心要义。习近平对“精准”的内涵有多次经典阐述,他指出,“坚持精准扶贫,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要剖析贫困原因,厘清贫困类型,坚持因人因地施策,要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并总结为务必坚持精准扶贫、脱贫,坚持“六个精准”,即坚持脱贫成效、措施到户、项目安排、因村派人、资金使用、扶持对象的精准。
扶贫工作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真扶贫、扶真贫,一是杜绝“手榴弹炸跳蚤”等扶贫效率低的问题,习近平指出应着重解决“扶贫对象”问题。扶贫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确保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切实做到不遗漏扶贫对象、不帮扶非贫困人口,扶贫工作的落实应有迹可循、有据可依,切实贯彻落实“五个一批”工程,退出前要严格评估验收,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打赢脱贫攻坚战,既需要政府统筹,也需要社会各界响应,更需要贫困群众的自强自立。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开展扶贫扶志行动,提高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只有贫困群众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摆脱贫困。通过调查研究,困难群众当中,除去老、弱、病、残等没有劳动能力的人、生产资料极度匮乏的人,剩下的就是缺乏劳动技能的人、缺乏志向志气的人。扶志还要扶智,习近平强调,“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为以群众为主体的脱贫攻坚提供了行动方向,增强了奋战在一线扶贫队伍的斗志,提振了困难群众的信心,从而“激发内生动力,调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积极性。”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对贫困问题的成因、现象和本质进行深入剖析,对解决贫困问题的实践方法和路径作出理论阐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社会历史条件限制等原因,马克思仅分析了关于城市工人阶级的贫困问题,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并不能直接借鉴现成经验。习近平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将其作为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提出扶贫工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多次深入老、少、边、穷地区,深入调查、亲身实践、领战督战、总结感悟,形成习近平扶贫工作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扶贫工作具体问题的重要理论成果。习近平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来分析中国的贫困问题,并结合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的传统民本思想和新时期扶贫工作实践,赋予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新的时代意蕴,充分体现了旨在消除贫困、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奋斗的决心,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新境界。
党的十八以来,在习近平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指导下,我国脱贫工作取得重大成就,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从2012年的9899万,减少到2019年末的551万,对比2012年的10.2%的贫困发生率,在2019年降低至0.6%。到2020年2月底,全国832个贫困县中,已有601个宣布摘帽,179个正在进行退出检查,未摘帽县还有52个,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此外,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贫困群众的收入大幅增长,切实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活。
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习近平多次强调,“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从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艰巨,决不能松劲懈怠”。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为脱贫攻坚带来新的挑战,习近平强调,“脱贫攻坚工作艰苦卓绝,收官之年又遭遇疫情影响,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在收官之年,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扶贫工作重要论述。 习近平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内容丰富、实践性强,为新时代我国取得脱贫攻坚战最终胜利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消除贫困,是全人类社会构想的价值旨归,是消除社会内部根本矛盾的根本前提,依然是全世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分布广,致贫原因复杂,脱贫需要更多的智慧。目前中国脱贫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为全球减贫事业的贡献率超70%,为第三世界国家、正在开展脱贫攻坚的国家和人民,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中国范例,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中国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已实现超7亿人脱贫,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中国将继续秉持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等国际减贫交流平台设立宗旨,创新扶贫理论、促进政策转换、增强国际互动,更加有效地促进广大发展中国家交流分享减贫经验。这不仅秉持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理念,而且充分彰显高度的责任担当。新时代扶贫工作的实践路径,展现了我国贫困治理体系的系统性、科学性,在中国的实践为世界减贫事业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