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利允,徐翠,吴培香
我国是世界老年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且在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同时也伴随着失能老年人口数量的急速增加。据统计,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数近2.5亿,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超过4 000万人,其护理需求明显高于全体人群平均水平[1]。庞大的失能老年人口数量对社会养老的照料资源及长期照护服务提出严峻挑战,原有的护理服务模式已无法满足目前失能老年人的多样化养护需求。有数据显示,我国超过500万的居家失能老年人照护需求未能完全得到满足[2]。而目前国内针对失能老年人的研究多集中在照护需求及影响因素,较少关注失能老年人未满足需求及其造成的不良后果。本研究对失能老年人的长期照护需求及照护模式进行综述,以期最大程度满足其长期护理需求,提高失能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及生命质量。
1.1日常生活照料需求 生活自理能力是维持个体正常生存的最基本需求。失能老年人由于机体各种疾病或其他原因而丧失或部分丧失自我照顾能力,依赖性强。据调查统计,我国约有一半的失能老年人在日常生活照料方面存在缺陷[3],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es of Daily Living,ADL)量表作为失能程度的评估工具,其中以沐浴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所占比例最大,而“吃饭”这项基本的自理能力需他人协助完成的失能老年人占比已高达9.6%,且老年女性相比男性日常生活活动失能的概率更高[4],因而失能老年女性的生活照料服务需求相对更多。满足失能老年人对日常生活照护的需求是目前社会养老的首要任务。
1.2医疗康复需求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家庭仍选择居家照护失能老年人,但出于家庭照顾者缺乏专业指导及角色冲突等原因,在满足失能老年人的专业康复护理需求方面力不从心[3]。自我照顾能力的缺失加上绝大多数失能老年人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疾病[5],这对原本身体机能退化的老年人无疑是雪上加霜,同时神经-肌肉-骨骼功能的下降使得老年人活动受限[4],所以失能老年群体对实现医疗护理及康复训练服务的意愿尤为强烈[6]。尤其在压疮护理、协助用药、排泄介护等方面需求远高于自理老年人[7]。宋平等[5]对220名社区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的调查结果表明,医疗康复护理常作为失能老年人的首选照护服务。因而促进卫生资源的有效供给,落实失能老年人的专业医疗康复需求也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1.3慢性病管理需求 慢性疾病的高患病率对老年人生命质量的影响是目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全球因慢性疾病死亡的人数约占总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二,其中以老年人群为主要组成部分[8]。有研究表明,寿命的延长是引起慢性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痴呆、癌症等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9]。与此同时,慢性病又是导致老年人失能和死亡的主要原因[10],并且失能老年人慢性疾病患病率高于正常老年人[11],随着慢性病数量的增加,失能程度也逐渐加重[5]。据调查,我国约有90%的失能老年人患有慢性病[3],因此,做好慢性病管理和护理指导是当前失能老年群体的迫切需求。
1.4精神慰藉需求 失能老年人因常年受病痛折磨、躯体功能障碍、抗压能力差等原因致使心理健康状况较健康老年人差,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失能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状况愈发可危[12]。由于失能老年人躯体功能障碍不能参与正常社交活动,且需依附于亲属或其他照顾者看护,时常会产生较强的无助和自卑感,需要心理疏导、文娱活动、临终关怀、情感支持等方面的精神慰藉,获得家庭情感支持水平越高的失能老年人孤独感越低,老年人死亡风险也相对降低。有研究指出,失能老年人对精神慰藉方面的需求水平仅次于医疗康复[5],且与失能程度呈正相关[6]。因此,注重失能老年人在心理、情感支持方面的需求是改善其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
1.5其他方面需求 鉴于失能老年人常罹患多种慢性病以及生理功能衰退,使得医药护理费用也往往高于生活能够自理的老年人,而医疗支出越多,生活质量越差,导致其在医疗保障方面的需求较大[11]。其次,有研究指出,失能老年人对于上门诊疗服务的需求也处于较高水平[6],这可能与其下肢功能失能程度高于上肢[13],且老年人对专业照护需求期望很高有关。由于失能老年人有着专业医疗康复的需求,因此照顾者以及养老护理人员也需进行专业的照护培训,满足失能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同时专业照料需求的增加促使多数失能老年人认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如日托所、养老护理院以及家庭紧急呼叫系统也有设置的必要性[7,11]。另外,郭飏等[14]报道失能老年人也存在着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健康宣教、家庭病床等多元化的健康管理需求。失能老年人照护需求具有长期、多样、复杂的特点,及时发现老年人需求并给予满足,以减少负面事件的发生。
2.1失能老年人照护需求未满足现状 受社会支持水平、功能障碍程度、与主要照顾者关系[15]及照顾者心理压力状况[16]等因素的影响,失能老年人的一些照顾需求常未能得到满足,即满足失能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需求的资源与目前个人拥有的满足该需求的实际资源存在差距。在国外,一项对6个欧洲国家失能老年人照护需求未被满足情况的调查显示,其中卫生服务需求未得到满足的老年人占36.6%,家务辅助需求未得到满足的老年人为36.7%,出行需求未得到满足的老年人占比最高为40.5%[17]。Momtaz等[18]研究发现,男性失能老年人未满足需求的比例略高于女性失能老年人。Beach[16]研究发现,由家庭照顾者照护的失能老年人也普遍存在日常生活活动需求未得到满足的情况,并指出主要与照顾者经历的高水平负担和消极的生理、心理社会影响等有关。而目前国内形势也不容乐观。我国有将近500万的失能老年人照料需求完全未得到满足,其中以独居老年人占比最高[2]。Chen等[15]调查指出,在我国日常生活照料方面至少有一项需求未得到满足的失能老年人占比高达93.1%,其中所占比重最多的一项是外出。孙继艳等[11]也指出多数失能老年人认为其所拥有的医疗保险不能抵消昂贵的医疗费用,满足其医疗保障方面的需求。此外,我国养老机构也往往会忽视老年人精神层面的需求,使其在参与社交活动方面的意愿得不到满足[13],且并不是所有养老机构均接收失能老年人。数据显示,在我国养老福利机构中接收失能老年人的数量仅占有照护需求老年人的1.6%[3]。以上说明失能老年人的需求与供给严重失衡。
2.2失能老年人照护需求未满足的不良结局 失能老年人的长期照护需求未得到满足往往会导致不良后果,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生命健康。对于缺乏药物管理援助需求的失能老年人不仅会导致疾病的严重恶化,同时也增加其住院风险[19]。而存在日常生活活动缺陷的老年人如若日常生活需求未被满足将会增加二次入院率[20]、跌倒和损伤引发的急诊入院率[21]以及病死率[22]等。据Cohen-Mansfield等[23]报道,患有痴呆症的失能老年人其未满足的疼痛改善需求与较高的疼痛得分、焦虑之间,以及放松需求与消极情绪间存在着显著关联。对于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需求未得到满足将会使失能老年人的心理压力水平升高,造成严重心理困扰[24]。并且身体援助需求未得到满足的失能老年人跌倒发生率更高,同时也会阻碍老年人慢性健康状况的管理[18]。因此,在针对失能老年人养老服务方面不应只局限于了解其多方面的照护需求,更应该致力于明确失能老年人的未满足需求;采取措施减少老年人在身体、心理、医疗等方面理想与实际资源的差距;促进社会养老资源合理分配,从而提高失能老年人的照护需求满意度。
3.1延续性护理服务模式 延续性护理作为近年来新兴的护理模式,旨在将患者在医院的治疗和护理转移至家庭或社区,保证患者在不同的照护场所接受连续性、专业性的医疗服务,减少病情恶化的同时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25]。对出院失能老年人实施延续性护理服务在减少护理并发症的发生和再次入院率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26]。失能老年人因生活自理能力存在缺陷必须依附于他人照护,相对健康老年人有着更强烈的康复训练需求。而将延续性护理模式服务于失能老年人不仅能减轻家庭照顾者的照护负担,减少因照顾者缺乏专业知识和指导而造成的不良结局[27],同时专业的医疗卫生服务也能促进老年人躯体功能康复,提高自理能力,增强其社会归属感。
3.2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护理服务 传统的养老观念、高额的机构护理费用及对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的担忧使得绝大多数失能老年人选择社区居家养老[28]。随着社会的发展,部分地区为实现卫生资源合理利用,已开展多元化的社区长期上门服务,该项目能够满足失能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康复、心理慰藉等多维度需求,因而这对失能老年人显得尤为重要。除此之外,也有社区开展对失能老年人家庭照顾者、家政服务人员的照护培训,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针对失能老年人开设助老工作站等养老服务设施,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护及助残服务[29]。全科服务团队则根据每位失能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进行个性化管理,提供定期上门体检、家庭病床、压疮护理、导管护理等服务,解决失能老年人的健康需求问题[29],并且通过定期随访加强与老年人的沟通交流,在改善心理状况的同时使其在人文关怀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社区居家型长期护理减轻了社会长期护理的经济负担,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同时能为失能老年人提供高效和优质的护理服务,满足老年人对家庭养老的需求。
3.3“互联网+”养老服务平台 “互联网+”养老服务是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充分拓展到养老服务模式中应用,以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质为目的,为其提供健康化、专业化、个性化服务的智慧养老模式。张玉琼[30]提出构建基于信息资源广泛汇集和各方互动支持的失能老年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能为失能老年人提供生活及自我健康管理,同时提供的智能按键、智能康复、娱乐设施及远程探亲系统等智能服务可以全方位满足失能老年人生活照料及心理慰藉需求。失能老年人常年行动不便且慢性病的患病率普遍较高,导致身体健康状况极为不佳。通过“互联网+”智慧养老平台记录老年人健康信息档案,借助远程医疗和健康监测服务动态监测老年人生理指标,能够及时发现潜在健康问题[31],因而将其应用于失能老年人不仅可以为其提供紧急救援服务,也能满足老年人的长期慢病管理需求,从而提高其生存质量。“互联网+”养老服务在降低医疗养老成本,实现老年人医疗相关服务需求[31],以及为失能老年人提供更高质量的照护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3.4医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 医养护一体化是集医疗、养老、护理于一体,以满足居民养老服务需求的新型管理模式。这种健康养老服务体系突破以往医、养、护相分离的格局,以居家医疗康复护理为基础,充分利用并拓展现有社区卫生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全科诊疗、健康管理、健康教育等专业化服务[32]。家庭规模优势的弱化以及养老机构对失能老年人的接收限制,失能老年人照料资源有所欠缺,照护需求难以满足。而医养护一体化养老模式在老年人进行家庭医生签约的基础上,通过评估和判断老年人的失能等级,以此来提供相应等级的服务内容和范围,如居家医疗、失能护理、健康评估等服务[33],切实满足失能老年人多层次养老需求。实践证明,基于医养护一体化服务管理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失能老年人的社交能力,改善其神经-肌肉-骨骼功能以及对口腔卫生问题的认知[4]。医养护一体化背景下的养老模式促使医疗卫生、养老服务及长期照护有效衔接,能够满足失能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及获得感,推动实现健康老龄化。
21世纪的银发浪潮致使社会的养老负担与日俱增,失能老年人的长期照护需求与供给不平衡是目前我国的一大关注热点,健全与完善失能老年人的长期照护体系更是当下亟待解决的养老问题。强化延续性护理服务,深度优化社区居家照顾是最大程度地满足失能老年人照护需求的合理对策。与此同时,政府也应持续推进“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快医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拓展与应用,以促进有限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失能老年人的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