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浩
(抚顺矿务局总医院循环内科,辽宁 抚顺 113008)
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见并发症,危险性非常高,一旦处理不善,会导致患者的病情持续恶化,直至死亡,应给予重点关注,该疾病的产生与遗传因素、饮食因素、环境因素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污染日益严重,该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了影响我国居民身心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多选用药物进行治疗,不同药物,治疗效果存在差异性,如何选用治疗药物成为了新的问题[1]。本文为探讨胺碘酮和利多卡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均分为两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在46~65岁,平均年龄为(55.21±1.25)岁;观察组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在46~66岁,平均年龄为(55.26±1.24)岁。两组在(年龄、性别)等方面,统计学无意义(P>0.05)。纳入标准:依据WHO中关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标准[2],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严重肝、肾等器官功能不全者;排除精神疾病者;排除不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全身免疫性疾病者。
1.2 方法:对照组为利多卡因,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东北制药集团沈阳第一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1021148),静脉注射,首次的剂量为1 mg/kg,后续每10 min为患者应用的剂量为0.5 mg/kg,最高剂量为3~4 mg/kg或者心律失常消失,药物为每分钟维持剂量控制为20~40 μg/kg,做好记录。
观察组为胺碘酮,注射用盐酸胺碘酮(黑龙江迪龙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52294),静脉注射,剂量控制为150 mg,注射时间为10 min,用药后半小时,患者的症状改善不是非常好,则为患者使用150 mg的注射用盐酸胺碘酮用1 mg/kg静脉滴注,6 h后,1 mg/kg改为0.5 mg/kg;做好记录。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治疗效果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效果判定标准[3]:①显效:室性心律失常等症状完全消失或明显好转;②有效:室性心律失常等症状有所好转;③无效:室性心律失常等症状无变化或恶化;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1.4 统计学处理:将数据输入到SPSS19.0中,分析,用(±s)表示平均值,组间用χ2检验,P<0.05,统计学有意义。
2.1 两组治疗效果情况:观察组的显效20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3%(28/30),对照组的显效16例、有效7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6.67%(23/30),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意义(χ2=5.3247,P<0.05)。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1/30),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67%(5/30),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意义(χ2=5.2457,P<0.05)。
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作为典型心血管病症,也为危险性极高的疾病,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有着严重的负面威胁,一旦确诊,需要及时进行救治,改善患者的病症,避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应给予重视[4]。通过对该疾病的研究,该疾病的产生与患者自身动脉血管病变有着紧密的联系,当患者的冠状动脉产生狭窄、堵塞、粥样硬化等病症后,会导致动脉对患者的心肌细胞供血不足,进而出现缺血、缺氧症状,心肌细胞坏死,危害性极大,针对该疾病的治疗,疏通患者的冠状动脉极为重要和关键,临床上,多使用药物进行治疗,常见治疗药物为利多卡因、胺碘酮,利多卡因为Ⅰb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进入患者体内后,能抑制患者心室肌细胞钠离子内流,进而促进细胞内钾离子外流,心肌自律性被降低,有效不应期被延长;该药物不能口服,需要静脉用药,虽然有着一定程度的疗效,但是存在房室传导阻滞、心肌收缩功能降低、窦性停搏等不良反应,整体疗效不甚理想;胺碘酮为Ⅲ类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能抑制突触钠离子流速,延长心肌有效不应期及动作电位,还能发挥心肌α及β受体拮抗效果,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两种药物进行比较,胺碘酮的应用价值更高,值得优先选用[5]。
综上所述,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应用效果显著,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了治疗效果,胺碘酮值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