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培养中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中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内在要求,更是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更深刻、更广泛、更符合中学教学时代发展要求的教学资源的重要举措。中学教师应结合中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和认知特点,积极、主动地将传统文化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提升中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敏感度,进而凸显传统文化教学的意义和作用。基于此,文章首先分析了现阶段我国传统文化研究现状;其次,简单分析了中学语文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意义;再者,进一步讨论了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困境;最后,探讨了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策略。
关键词:中学语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意义;困境
一、 引言
中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不足以支持其形成较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我国传统文化对中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较为积极的作用,由此可見在中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尤其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也显示出了一定的教学困境,并暴露出了一些现实问题,这也是文章探究的重点。中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应与传统文化内容的特性相符合,中学语文教师更应该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传统文化教学的不同形式,为走出教学困境提供持续有效的动力。
二、 简要论述现阶段我国传统文化研究现状
传统文化的研究具有持续性,并且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此变化一方面可作为传统文化后续研究的方针导向,另一方面也可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提供更具时代特点的参考,进而可促使传统文化的传承办法更符合新时期社会大众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从而提升传统文化研究工作的有效性。
从传统文化的研究现状分析,传统文化的研究现状呈分散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具体而言,由于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不同,对传统文化的需求也有较大差异,导致一些传统文化内容在被研究过程中不受重视,而部分传统文化内容却成了传统文化研究的代表,造成传统文化的研究内容较为分散,重点性不够突出,普遍适用性不强。另外,我国传统文化种类丰富,内容纷繁,一些传统文化的接收其实需要一定的文化门槛,此门槛一方面造成传统文化的研究过程出现了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带来了一些困境。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传统文化的研究现状,我国传统文化研究的研究成果在受众匹配性上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在中学生传统文化的培养过程中存在文化资源上的分配不均匀性与文化传承形式上的应用不合理性。这将会导致中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受到影响,并且此种影响会波及中学语学科的授课过程,造成传统文化的渗透环节出现形式化、过程化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传统文化内容不够丰富,形式不够多元,并在兴趣爱好取向方面与中学生的实际状态存在一定的差异。
三、 简单分析中学语文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营养
我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人生大智慧,包含着较为丰富的哲学思想,此种智慧和思想可直接成为中学生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过程中的营养。《论语》《三字经》《中庸》《大学》等传统文化书籍耳熟能详,即使初中生无法在语文课中很好地理解此类书籍中的内容,也可在语文教师的讲解和分析中,感受其中优秀的思想,学习其中深刻的道理。传统文化的形式多元,书籍、音乐、曲艺、建筑等传统文化内容可有效拓展中学生的文化视野,中学生可在学习此类传统文化内容时,受到此类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形成更为合理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是为中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提供营养的重要途径,在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和精神方面表现出了较为重要的意义。
(二)为中学教师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更多的资源
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可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资源活跃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并且由于传统文化内容丰富,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可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中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激发中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情感,进而改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提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从教学资源的角度分析,传统文化的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较为紧密,一些地区性的传统文化内容可引入到语文教学课堂中,从而与课本内容结合起来,可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更可以凸显传统文化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本内容方面的作用。中学语文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应符合中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和实际的兴趣爱好特点,而传统文化内容可为中学语文教师创设生活情境、展开情景教学提供更具生活气息的资源,从而可进一步改善此类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
四、 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困境
(一)学生信息来源广泛,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呈现“网络化”
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中学生可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直接接触各类智能设备,比如手机、平板、电视以及游戏机等,此类设备具有应用上的便捷性,同时也在信息传播方面呈现一定的广泛性。中学生在应用此类设备时,接收到设备推送的各类信息,此类信息中不乏传统文化内容,但具体内容与形式不尽正确,从而造成中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出现一定的偏差。在中学语文的授课过程中,语文教师希望借助讲解具体的课本知识、扩展相应的课外阅读内容或者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渗透我国传统文化,但由于学生在接收此类文化信息之前可能对此类文化信息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并且在“错误的了解”的影响下,可能会打消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内容的兴趣。
(二)中学语文教学形式难逃传统教学形式的窠臼,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与传统文化的教学联系不紧密
在中学语文中渗透我国传统文化其实需要勇气和信心,更少不了创造创新的教学态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中学教师为了应对考试、为了单纯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在讲解相应的传统文化内容时往往一笔带过,不作重点,只是在课后阅读内容或者课外探究内容方面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但此种引导行为的作用是微弱的,甚至是无用的,中学生不可能也没时间、没精力、没条件进行课后自主探究,从而导致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我国传统文化内容具有一定的形式化特点,中学语文教学形式难逃传统教学形式的窠臼。另外,一些中学语文教师在课上未能正确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应用多媒体教学工具的时机不对,形式有待推敲,导致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与传统文化的教学联系不紧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不强。
五、 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文化,不站队也不“乱搞”,纠正当代中学生网络生活的“风气”
中学教师在讲解具体的课文内容时,可依据课本内容的实际特点扩展相应的课外内容,此部分内容应与我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促使不同内容可进行有机融合。此间,中学语文教师在讲解传统文化内容时,应为中学生讲解对待网络文化的正确方法和思想,引导学生在浏览不同网络信息时可认清网络文化中的糟粕,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内容。
例如,在讲解《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此类彰显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课节内容时,中学语文教师可结合课本中对石拱桥建设历史、桥梁建设形态的描述内容,扩展我国桥梁建设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将此类传统文化内容与课本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突出语文课堂教学的扩展性。此间,中学语文教师可摘录网络中有关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文章,将此类内容展示在学生面前,与学生一同分析此类文章内容的合理性,并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进行评阅和批判,目的是使中学生可正确对待网络中的各类内容,拥有自己的独立的思想意识,可独立思考,可依据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网络中的内容进行判断,不站队也不“乱搞”。纠正当代中学生网络生活的“风气”是走出在中学课堂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困境的基本办法,此办法可促使学生从思想意识上重视传统文化内容,从而可促使學生在课上进一步体会课本内容,体察其中的文化情感和文化思想。
(二)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拓展学生传统文化视野,避免教学娱乐化
若要走出教学困境,中学语文教师在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应避免教学娱乐化。具体而言,应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可为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我国传统文化提供抓手,提供教学资源,此类资源的形式可为音乐、影像,也可为形式多样的图片,但不管是哪种形式,均应体现一定的教学严肃性和文化内容庄重性。
例如,在讲解《社戏》《安塞腰鼓》这类体现着我国优秀曲艺文化的课节内容时,中学语文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京剧、豫剧、黄梅戏等不用剧种的表演内容和表演形式特点,借助图片、音乐、视频使学生可更直观地感受我国优秀的曲艺文化。此间,中学教师应合理选择多媒体教学的时机,一般而言,教师可在课前播放多媒体资源,进而吸引学生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但此时时间应稍短,避免学生情绪的过度调动;也可在临下课时播放多媒体资源,此时时间可稍长,进而可起到总结课堂内容、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内容的印象的作用。通过此种办法,中学语文教师可将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应用过程与传统文化上的渗透过程结合在一起,从而提升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能力,为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提供动力。
六、 结束语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为中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过程提供营养,还是为中学教师语文教学过程提供更多资源,均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作用。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纠正学生浏览网络资源的态度,培养中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文化的思想。同时,中学教师应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切实改善在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钟邱.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优秀儒家文化的初探[J].长江丛刊,2020(26):47-48+57.
[2]谯健.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与传承[J].中外企业文化,2020(9):82-83.
[3]王国新.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中的渗透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35):71-72.
[4]魏影.彰显文化魅力 突出语文价值:让传统文化走进中学语文课堂的具体实践[J].中学教学参考,2020(24):7-8.
[5]杨彤.中学语文教学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J].考试周刊,2020(70):35-36.
作者简介:
郭彩虹,甘肃省陇南市,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旧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