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考作文中,议论文比例较大,在做到审题正确、观点明确之后,写作中很大部分的议论文都有这样的毛病:文字缺少说服力,文章的逻辑性不强,甚至出现逻辑谬误,更无需去谈文章的思辨性和批判性。现代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对“思想”予以这样的表述:“事实的逻辑形象就是思想。”文章意在从抓住中心论点中的核心概念出发,凭借概念阐释的几种思维途径,帮助考生通过对核心概念的阐释,呈现议论文写作的逻辑性,以期写出有思想有深度的作文。
关键词:概念阐释;高考作文;写作逻辑性
一、 引言
高考作文中,议论文比例较大,在做到审题正确、观点明确之后,写作中很大部分的议论文都有这样的毛病:文字缺少说服力,文章的逻辑性不强,甚至出现逻辑谬误,更毋需去谈文章的思辨性和批判性。因此,如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加强写作方法的指导,从而改善议论文说理“堆砌素材”“说理平面化”的现状,是目前议论文写作教学的重点之一。
二、 高考议论文的弊病与趋向
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议论文即是直接说明事理、阐发见解、宣发主张的文章。大多数议论文都是为了回答问题、解决问题。从“是什么”的角度分解论点,写成阐释型议论文;从“为什么”的角度分解论点,写成因果型议论文;从“怎么办”的角度分解论点,写成决策性议论文。考生需找准一个切入点,剖析得深入再深入,直至骨髓。如2017年江苏作文题,作文材料聚焦于“车来车往”“时代”“人生”三个核心词语,可谓“情理兼容,偏重阐释”,考生可写成阐释型议论文。但是部分同学的作文,往往会围绕核心概念作重复,论述没到位就开始说教或呼告,使文章显得素材贫乏,内容空洞,论述单一、肤浅,没有说服力和深度。也有的同学的文章很“高大上”,在核心概念基础上设定分论点,文章看似层次分明,几个重要段落开头构成一组排比句,例如一篇《生命是什么》的作文:
生命是一种词语,宇宙中只有地球上存在生命……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
生命是一种过程,生命之箭一去不回头……所以我们应爱好好把握每一段生命。
生命是一种传递,是父母传递给我们的……所以我们要把生命传递下去。
这类作文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文采斐然,但细读却没有层次。作者虽然用了不同的比喻,但表达的却是同一个意思:生命是宝贵的,应该珍惜。若从小学生训练想象力的角度看,这种写法尚有可取之处,但作为高中生来说,这样的表达在情感和思想上就显得平庸。
三、 写作的逻辑性起于核心概念的阐释
(一)概念的语境阐释
高考作文中,观点明确已不难做到,但论述中首先要做到观点中的概念明晰,并且要将这个概念贯穿始终。
首先可以围绕“是什么”展开,找准核心概念,并对此进行阐释。这里的阐释不是给出一个官方的、字典上的解释,而是从几个可能意义中找准核心概念,并赋予核心概念只有在文章情境下才具有的临时的特定的语境含义。徐飞老师在讲到思辨型作文的审题立意时,第一点就提出:“抓住核心词语,避免偷换概念。核心词的语义应放在材料语境中理解。”
如15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智慧的境界》中,作者紧紧围绕什么是“智慧”来行文走笔。
“智慧可不是投机取巧的小聪明,它是因洞察世事而具有的眼力”;“智慧也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蛰居,而是艺高之人胆大的能力。……智慧至此脱掉了华贵的外衣,露出了亲和、质朴、自然的面貌。”
“智慧”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作者不是围绕“智慧”大谈特谈,而是界定其范围,结合所用素材有序而深刻地阐释了材料中几个核心词语之间的关系:“智慧是一种经验”,而“经验”可以积淀为“智慧”,而“智慧”还可以增强人的“能力”,提升“人”的境界。“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在行文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又如《拿来主义》,鲁迅针对“拿来主义”这个核心概念,赋予其当时历史背景中的特定语境义:一是表述“拿来”的手段丰富多样——“挂国画”“送枪炮”“继承大宅子”,令人目不暇接;二是围绕“拿来”做文章——以前送去、送来的都不管用”“我们应该拿来”“什么是拿来”,一层层推进,逻辑性很强。
(二)概念的多元阐释
我们不仅要正确理解概念的本义,更要去挖掘概念的具象含义。如天津一考生作文《范兒》,在文章开头对“范儿”进行了基本的理解和阐释后,如此写道:
“一个人有什么范儿?可以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书卷范儿,提剑跨骑挥鬼雨的江湖范儿,醉卧沙场君莫笑的士卒范儿,杨柳岸晓风残月的风流范儿……”
另外,除了概念的通常意义,还可以去拓宽概念的新解。如对“佛系”的理解。佛系,网络流行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该词的含义是一种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有看破红尘、按自己生活方式生活的一种生活状态和人生态度。从一开始的云淡风轻,渐渐开始了负面的评价,有人认为“佛系”的处处不坚持,事事随大流,最后只能是淹没于人潮、迷失掉自我。不管你对“佛系”的理解是倾向哪个方面,止步于网络阐释含义的层次只能是泛泛而谈,毫无新意。需在立意语境下提出自己的见解,借用网易丁磊的话“我对佛系的理解是,要真正能够深入到社会中去,到生产中去,把一件事情做得非常好,以产品的质量、品质、创新,最后影响到无数消费者,这个才是佛系的最高境界。”这样概念阐释才是个性的、思辨性的。
四、 概念阐释让思维更有深度
(一)“析因”“明法”
因果分析即是以中心论点为出发点,推断其产生的原因,或者预测可能出现的结果,阐述其意义,就问题的解决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可以使论述更加深入,更具深度,也让文章的逻辑性更强。
虽然学生都知道要“析原因”“明方法”,但却很少有人能够把这些因素划分为几种具体的类型加以论述,从而使学生的作文始终停留在“概而论之”的肤浅层面。因此也就无法做到以论点中所倡导的行为为结果,通过对造成该结果的条件,追求该结果的方法、获取该结果的途径等的分析,实现对文章内容的深化。
比如,有人在作文《坚守》中这样写“坚守”:
“人生漫漫长路,唯有坚守,才能活出真正的自己,才能享受坚守所带来的一切快乐。
司马迁因为坚守,写出了宏篇巨著——《史记》被鲁迅喻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爱迪生因为坚守,创造了一个个惊动世界,造福全人类的发明,被世人喻为“发明大王”。居里夫人因为坚守,才发现了钋和镭具有放射性,获得诺贝尔奖。……
这篇作文开门见山提出“坚守”这个核心概念,然后列举历史名人来佐证。可是这一段文字只是在不断强调要坚守,只是在告诉读者,坚守才能成功才能名垂青史,观点固然不错,但是对读者却没有说服力。什么原因呢?因为作者没有分析坚守的真正内涵,没有阐释为什么要坚守,怎样去坚守?其实司马迁、爱迪生、居里夫人、毛主席每个人的坚守都不同,坚守的内容、原因和方式都不一样。当坚守这一概念的外延落实到一个人,就要阐释清楚坚守在这个人身上的具体体现。
(二)“比较”“辨别”
前文讲到过对概念的阐释是从几个可能意义中找准核心概念,并赋予核心概念只有在文章情境下才具有的临时的特定的语境含义。如何赋予这个特定含义,首先就要对概念的外延作出准确的界定划分。在逻辑学上,概念分为“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外延通常称为概念的适用范围。因此,可以用区分对象特性的方法来揭示概念的外延。如通过近义词反义词的方式引入相似、对立概念来进行区分阐释,还可以比较界定交叉概念的范围。
1. 近义辨析
如作家周国平在阐释“孤独”这一概念时,首先将“孤独”与“孤僻”这两个概念的特性范围加以比较:“心灵的孤独和性格的孤僻是两回事。”当然,我们还可将其与“孤单”这一概念进行比较区分。
之后,作者还引入无聊、寂寞与孤独进行相似概念的辨析,进而从欲望寻求这一层面上加以区分:“无聊、寂寞、孤独是三种不同的心境。无聊是把自我消散于他人之中的欲望,它寻求的是消遣。寂寞是自我与他人共在的欲望,它寻求的是普通的人间温暖。孤独是把他人接纳到自我之中的欲望,它寻求的是理解。”通过相似概念的比较区分从而阐释清楚孤独这一概念,使得文章具有很强的逻辑思辨性。
2. 正反对举
所谓正反对举,即是从反面引入相关概念,或是用否定的方式,与核心概念进行正反比较,从而阐述核心概念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如前文所举《智慧的境界》一文中,即使通过否定世俗可能的对“智慧”的误解,来阐述“智慧”的这一概念的特殊语境义。又如周国平在《爱的反义词》一文中将“孤独”“恨”“冷漠”等相邻概念来作为“爱”的反面对举,以此让读者对爱的理解愈加具体深刻。
事物往往異中有同,同中有异。通过“比同存异”和“比异存同”,在论述中进行比较、辨别,将概念一步步清晰、明确地阐明,也使论述更具逻辑性。
五、 结语
当然,概念的阐释只是议论文写作开始的第一步,或者说是思维开启的第一步,如何让一篇文章更加丰富有内涵,充实有说服力,还需要大量素材的支撑,更需要学生个性化的思考和优美文笔的支撑。
参考文献:
[1]王晋芳.在议论文中强化辩证思维[J].语文教学通讯,2016(2).
[2]成中余.例说议论文分论点的生发方法[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4(7).
[3]郑桂华.议论文写作中核心概念的“展开”[J].中学语文教学,2014(7).
[4]徐飞.情理兼容偏重阐释:2017年江苏作文题简析及备考启示[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7).
作者简介:陈芳,江苏省苏州市,吴江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