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区域研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20-01-11 08:44谷立江姜玉祥纪文颉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20年12期
关键词:资源开发课程设计

谷立江 姜玉祥 纪文颉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封闭教育模式被逐渐打破,研学教育已经被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人士所认识,有志于这项事业的专家学者对研学运行及研学活动进行尝试性研究。论述区域研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从理论与实践角度论述了区域研学教育的优势,区域研学资源的开发方式,创建区域研学基地的特征和基本条件,以及创建区域研学基地的具体要求。论述了研学课程的基本特征,研学课程主题及内容的选择提炼及课程内容的体系,阐述了研学课程的设计方法。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区域研学在中小学研学教育中的有效性、必要性和在学生成长过程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区域研学 资源开发 基地创建 课程设计

在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是国务院对我国现代教育改革提出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手段。开展研学旅行,首要的一点是开发研学资源。没有资源的开发,研学旅行就会流于形式,很难实现理想的效果。我国疆域辽阔,地大物博,自然、社会以及其他范畴可供研学的资源非常丰富,这为中小学生的研学旅行提供了保障。为更好地规范有效地开展研学教育,我们提出开展区域研学,并对区域研学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一、区域研学的优势

(一)区域研学的概念

区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是客观存在的,是人们认识上的空间概念。它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边界。区域的划分有三种情况,一是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界线十分明确,如国家、行政区等。二是按自然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自然区域,界线模糊。三是按人文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人文区域。我们这里所说的研学区域,是以行政管理权限划分的地域,如县市省行政区域。

区域研学,就是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开展的研学教育,是将区域文化开发成学生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大课堂的新方式。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指出,按照教育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研学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研学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研学为主的研学旅行体系。这就明确了中小学生的研学区域,即小学以乡镇区域为主,初中以县或市区域为主,高中以省内研学为主。

(二)区域研学的特点

区域研学是以中小学生为主体,以自然、社会资源为依托,以研学课程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活动。具有显著特性:

1.教育性。区域研学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在校外进行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体验式教育的素质教育活动方式。

2.开放性。研学相对于校内活动来说,具有活动时间长、空间广泛、距离远、活动场地范围大等特征。区域研学是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不同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体验生活,探索实践,学习新的知识,提高自身素养的开放教育形式。

3.计划性。研学是组织者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进陌生的环境、体验崭新的情境、参与有趣的实践、探究未知领域的实践活动。要实现研学的目标,就要做好详细的研学计划,要研发研学课程,制定研学规划,编写研学手册,谋划活动项目,等等。

4.多样性。研学是集“参与、实践、体验、探索、竞技”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包含学生的“吃、住、行、游、购、娱”等,表现为环境变换多、活动方式多、体验角度多、收获内容多等等。

5.适应性。研学的本质就是“改变”,是改换学习情境、变换学习方式,获得新的体验。其目的是使学生在新的环境中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提升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快速成长。

6.体验性。研学实践最大的特点就是体验。学生走出校门,在社会与自然中参加实践活动,动手、动脑、互助、合作,在探索与创造中思考,在反思与总结中提高,这些是父母和老师不能代替的体验。

(三)区域研学的优势

中小学区域研学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即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学生、基地和课程,这就决定了区域研学的独特优势。

1.政策管理统一协调。区域研学是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但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而且区域研学不是教育部门单打独斗就能做得好的,还需要文教体育、广播电视、旅游等多部门的通力合作,形成整体社会力量。这就要求政府针对研学教育出台相关政策,调动社会力量,组织协调各单位支持协助研学活动,使区域内各相关单位成为一个整体,在政府统一管理下有效地开展研学活动。区域研学是在一定区域内进行,所有基地资源由政府直接管辖,这就有了政策和管理上绝对优势。

2.地域资源便于基地创建。研学教育活动主要依托研学基地及研学教材,依托专业研学机构才能有效实施。研学基地是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最佳平台。这就要将区域内的研学资源单位创建成适合中小学生开展区域研学的基地。区域内具有自然及社会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地形及地理位置独特等优势,有利于建构学生认知乡情、市情或省情的实践平台,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各种主题教育的研学基地的创建,更有利于研学教材及研学课程的开发利用,促进区域研学向科学化、规范化发展。而且区域研学在一定范圍内进行,适合中小学生实践活动。

3.研学组织与安全有保障。区域研学的对象是中小学生,每次组织参与研学的人数多,数量大,特别是小学生,受年龄、心理、认知水平和研学时间、要求的制约,不宜区域外研学。而且大批的小学生域外研学会受到交通、食宿、研学组织形式等限制,还会带来安全隐患。区域研学避免了这些不利因素,其研学区域范围小,交通便利,食宿方便,便于组织。既保障研学安全实施,又保障研学的有效性,更有利于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增强家乡自豪感。

4.校内外教育机构立体化。学生和教师熟悉当地资源,了解研学基地具体情况,与基地管理人员及服务人员便于沟通协调,研学过程中出现问题易于解决,有利于研学课程的具体实施。区域研学是综合实践的一种形式,是学科实践的重要途径,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方式,是学生全面发展的社会大课堂。区域研学促进政府与学校、研学基地与研学机构、家长与学生的联系与融合,便于构建区域研学立体化产业格局,实现校外教育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形成按年级、按季度、按课程实施的长效性校外教育机制,使区域研学成为地域教育的新形式,新亮点,新品牌。

5.区域经济文化协同发展。教育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为国家未来需要培养人才的必要手段,区域研学是实施素质教育主要途径,是链接社会、家庭、学校的便利窗口。区域研学促使家长、学校、教育机构、政府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沟通更为通畅,关系更为协调。更为重要的是区域研学不仅涉及到学校、学生,还影响到家长、社区、街道及相关企事业,促进区域内城乡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实现域内文化教育的相互交流,共建共享,还促进区域间文化教育的广泛交流及经济文化的协同发展。

二、区域研学资源的开发方式

(一)建立区域研学教育机构

区域研学是体验教育的重要实施平台,是融合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打通家庭教育的显性通道,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前瞻性、专业性、开放性和科学性的基本特征,恰当地说是一门更广阔的教育科学,是社会教育科学性的主要体现。为促进区域研学事业的科学发展,需要建立专业的理论研究、资源开发、课程建设、项目设计、师资培训、学员管理等一系列专业化组织,而研学教育团队是这些组织中的核心要素,在研学教育中起着关键的职能作用,这对该团队提出了很高的专业性要求。研学资源与一般资源区别很大,最大特点是教育性、体验性和开放性,需要我们对资源的开发要全面具体,对已经开发的资源要进行综合分析,提炼适合中小学研学实践的主题和内容,并对适合研学的资源进行分类,确定建立研学基地,开发研学课程等。所以,所有的开发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对区域研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特点、组织形式、实施流程、课程开发及评价等等要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因此,需要对开发团队进行系统全面的培训,使团队中每个成员都成为研学资源开发及指导实践活动的专业人员,既能单兵作业,又能集体活动。当然,研学资源开发与建设最好以团队的方式进行,这样便于研究讨论,发挥集体智慧,真正实现对研学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因此,要大力发展和促进研学教育机构的健康发展。

(二)研学资源的开发方式

首先,在对研学资源进行实际开发时,要论证研学资源开发的范围。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大致分為四个方面,即区域旅游景区、工农业示范区、历史场馆,其他适合研学实践的单位。这样资源开发就有了针对性,避免了盲目开发。

其次,探索研学资源的开发方式。

1.查找资料。开发人员在资源开发前,按类别列出将要开发资源的单位,如旅游景点、知名企业、示范基地、各种场馆等,然后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料。一是网上查询,争取具体全面地收集到该地的所有资料。二是收集资料。广泛收寻该景区或单位的历史资料,现代情况,对该地的发展、变化、资源特点等进行全面收集,使开发的研学资源丰富多彩。

2.实地勘察。对该地资料的收集并没有完成资源的开发,还需要走访调查,实地勘察。与该地的直接管理者深入接触,与熟悉该地历史和现代的专家学者及知情人士座谈,全面了解该地的所有信息,以便得到网络和文字资料遗漏的宝贵资源。此外,还要深入实地进行考察,详细了解那些没有文字记录的被人们忽视了的环境资源,确定哪些资源最具有代表性,最能激发学生的研学热情,哪些资源可以作为研学课程进行开发。通过考察、咨询、体验,使该地研学资源得到充分开发。

3.探索研究。区域内作为研学资源进行开发的范围广,内容多,所以资源开发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研学活动来进行。课题研究是一项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十三五”期间,秦皇岛市教育局和博大乐航联合申报国家级课题《区域研学资源开发的实证研究》和省级课题《大数据下的OMO区域研学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组建了有北京大学、教育部等全国知名教育专家及地区教育管理者、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等组成的课题研究团队,建立了严格完整的课题研究管理制度,开展了规范科学的研究。课题立项以来,以开发资源、创编教材、建设课程、研学实践为目标,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取得了初步研究成果。

4.综合分析。在对区域内所有划定范围的每一处的资源进行全面挖掘之后,只是完成了资源开发的第一步,接下来是对获得所有材料进行具体的分析,经过反复的讨论、分析、比较,从众多的景点、典型企业、场馆等当中精选出适合中小学生研学活动的场所,为下一步建设研学基地做准备。然后根据储备的资料和实地考察的情况,将精选出来的可以作为研学基地的单位进行分类,并提炼出适合研学活动的主题,为开发研学课程打下基础。如秦皇岛地区开发各类研学资源120多处,创建研学基地60多个。

5.统筹发展。费孝通教授说“各美其美,每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每个城市既有地域特色,又能与其他城市兼容共性与内在联系。根据区域资源特色,编写中小学生区域研学通用教材,开发区域研学系列课程,这样的系列教材可以在真实的研学活动中,为中小学生提供真实的社会背景或情景体验,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科学与技术、工程与数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三、开发创建研学基地

《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提出,“支持各地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大型公共设施、知名院校、工矿企业、科研机构,建设一批研学旅行基地,逐步完善接待体系。”明确提出,研学是目的,旅行只是手段,中小学研学活动必须依托研学基地。

(一)研学基地的特点

1.研学基地的概念。基地是作为某种事业基础的地区。研学基地指的是各旅游景区各资源单位按照基地标准开发建设的适合中小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的资源单位。该单位结合自身特点,开发与学科知识相衔接相融合的课程资源,使中小学生在这里进行开放的探究性的研学实践活动,并受到爱国主义、传统文化、国情国防、科学技术以及自然生态等等教育,在开放的课堂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2.研学基地的特点。研学基地与其他基地不同,具有显著的特点。

(1)教育性。研学基地具有较高的自然、历史、文化和科学等价值。它融合爱国主义教育、科技教育、励志教育、传统教育、历史文化教育、体能训练、生活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多个教育内容,并结合学生特点和需要,注重内容的系统性、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2)普及性。研学基地的主要对象是中小学生、教师、家长,其次还适合各个阶层的各类社会人员,具有广泛性和普及性,是面向社会开放的教育场所。

(3)实践性。研学基地创建是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特色,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在新的环境中开拓视野、动手实践、参与活动、亲身体验、丰富知识、了解社会。研学基地是学生个体、小组及团体进行探究和实践的活动场所。

(4)娱乐性。基地根据资源特点,为学生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学生根据实际可以边研学边娱乐,寓教于游,寓研于乐,在快乐与欢愉中得到教育。

(5)安全性。基地坚持安全第一,配备安全保障设施,建立安全保障机制,明确安全保障责任,落实安全保障措施,有完整的针对研学旅行的接待方案和安全应急预案,确保学生安全。

(二)创建研学基地的基本条件

研学基地的建设,是在该单位原有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的,基地建设硬件是保障,在完善硬件的基础上,还要进行软件及附属设施的建设。

1.政府对基地建设的支持。政府大力支持研学及研学基地建设,有专人负责基地建设工作,机制健全,基地建设经费充足,资金管理规范,保障基地建设正常运行,保障基地按照要求进行设施设备建设。

2.研学活动辅助设施。现有的历史文化、红色教育、科普教育、自然景区、示范性农业园等优质资源单位,在原有资源基础上还要根据单位实际以及研学主题,进行资源的开发与创建。如创建各种主题教育的活动场所,适合学生休息饮食的场所,适合学生实践活动所需的实践器材、操作工具,等等。

3.接待学生研学活动的能力。能够承接一定数量的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活动,结合本单位资源特点,设计开发出适合中小学不同年龄特点、与学校教育内容相衔接的课程和研学路线,主题鲜明、目标明确、富有教育功能。

4.研学活动的便利交通。资源单位交通便利,位置适当,适合中小学生前往进行研学实践活动,并且具有示范性。

5.研学活动的营地条件。营地是指能够发挥中小学生研学实践的活动组织、课程和线路研发、集中接待、协调服务等功能,为广大中小学生开展2~5天的研学实践活动提供集中住宿和交通服务的资源单位。营地和基地不同的是研学活动时间长,学生需要食宿,这就给基地在接待承载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有接待300以上学生集中食宿、生活、医疗等具体条件;多个研学主题和多个实践活动场所;组织管理并指导学生进行研学实践的师资队伍;组织机构健全,协调能力强,制度健全,具有项目管理条件。营地建设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是所有基地都能创建成营地。

6.专业的研学实践指导教师。研学教师要有一定的研学实践专业知识,能够策划、制定研学活动项目,编写研学活动课程方案,要有组织管理实践活动的能力,在研学中能够对学生实践进行具体指导,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能够帮助学生总结整体活动。

(三)创建研学基地的具体要求

1.研学主题。研学资源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创建不同的主题模块,一个基地可以创建一个或多个研学主题。如传统文化、革命传统、科学知识、素质拓展、国防体验、热爱家乡、生态文明、自然保护、体能训练、生涯规划,等等。

2.接待人数。拥有一次接待至少300人以上团队的能力,总体接待规模应到1000人以上,提供食宿接待服务,达到研学旅行吃、住、行服务标准。

3.场地设施。拥有为同样数量学生的研学课程内容的场地,制订基地特色的系列课程和标准。

4.指导教师。配置具有专业知识的研学指导教师,负责研学课程实施和指导。

5.实践空间。创建多个学生开展各项动手实践活动的场所或教室,要设置专业的拓展训练场地。

6.安全管理。(1)设置安保。健全安全管理机构,制定安保责任制度,开展常态化安全检查,强化安全知识辅导和宣传。(2)安全设施。配备消防安全設施,视频监控覆盖所有公共活动空间,特殊设备经过主管部门的检测并有验收报告。(3)安全险。根据活动需求为学生购买公共责任险。

7.综合考评。(1)评价制度。建立指导教师对学生综合评价制度体系。(2)活动记录。活动中为学生摄录实践过程,留有影像和文字记录资料,研学活动结束后整理并交付组织单位。

8.服务接待。设置符合各项标准的服务内容。

9.场所。(1)规模适当,容量满足开展研学活动的需求,保证学生食宿等。(2)具备医疗保障条件,配备适宜的专职医护人员。(3)水、电、通讯、无线网络等配套齐全,运行正常。(4)布局合理的研学路线与完善的交通设施,保证通行顺畅。

10.资质。(1)具备法人资质。(2)有一定的经营和服务管理能力。(3)要有绝对的诚信和以人为本的理念。(4)取得工商、卫生、消防、食品、公安、旅游等管理部门颁发的许可经营证照。(5)应正式对社会公众开放满1年,且1年以内无任何重大环境污染及负主要责任的安全事故。

(四)创建区域特色研学基地

秦皇岛地区研学资源丰富,根据研学资源的特点开发创建了不同主题的研学实践基地。

历史文化教育基地,如秦皇岛求仙入海处等。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花场峪抗战纪念馆等。

经济建设教育基地,如唐山工业博物馆等。

科普知识教育基地。如耀华玻璃博物馆等。

自然生态教育基地,如集发生态农业观光园等。

长城文化教育基地,如板厂峪长城博物馆等。

海洋资源教育基地,如海洋博物馆等。

拓展训练教育基地,如军事体验基地等。

几年来,开发创建区域研学教育基地60多个。

四、开发建设区域研学课程

(一)区域研学课程的概念

区域研学课程是学生走出学校,走进自然和社会,利用区域研学资源,选定研学主题,设计研学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与体验中得到锻炼,使各种能力和素养得到提高的体验式课程。

完整的區域研学,主要包括中小学生、研学资源、研学课程、专业教师、服务管理。这里学生是主体,资源是保障,教师是关键,课程是核心。研学实践课程在整个研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二)区域研学课程的特征

区域研学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课程,强调通过学生自身体验和参与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与学科课程相比,具有独到的特征。

1.学习空间的扩大。传统学科课程都是在校园内、教室里进行,活动空间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只是依靠书本,缺少丰富性和灵活性,学到的只是机械的书本知识,各种能力及综合素养很难得到培养。研学实践课程与传统的学科课程有本质的不同,其特点就决定了它打破课堂时空界限,把学习移到课外、校外。而来自课外、校外的空间与资源,造就了研学内容的无限丰富、情趣盎然和绝对真实。因为大自然和社会就是研学课程的实施空间和活动课堂,学生在这里享受大自然和社会为他们提供的一切学习和体验资源,他们在实践中各种能力得到培养,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2.教育内容的丰富。传统的学校课程以学科教学为主,所学内容为单学科知识。而研学课程打破了学科界限,融多学科知识为一体,与研学内容相综合,其内容的丰富是某一学科所不及的。学生在研学活动中既可以巩固校内的学科知识又能在校外的实践中综合运用。如历史博物馆里,蕴涵着丰富的历史知识、传统文化和文学常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他们在这里探究历史,学习文化,多学科内容得到吸收融化。大海潮边,波涛汹涌的海浪,一望无际的海面,体会中华民族的博大和顽强;柔软绵长的海滩,创意奇巧的沙雕,体会创造的力量;千帆竞发的渔船,婉转动听的渔歌,展现丰富的大海资源。还有浪涛翻滚的北戴河,让同学们领略毛主席的博大胸怀。长城脚下,宏伟的工程,博大的智慧,坚强的精神,学生感受了中华民族的伟大,他们与专家交流,与古砖亲吻。在动手制作墙砖和模拟抵御外寇的排兵布阵与搏杀中,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保卫国家的军事战略和英勇顽强,爱国主义情怀得到充分的培养。

3.活动方式的多样。传统的课堂教学依托教室与黑板,注重的是教师的讲授,学生的聆听。现代教育形势下,课堂教学改革改变了死气沉沉的讲听模式,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依然没有跳出课本,走出教室,旧的学习框架依然禁锢着学生的发展。研学课程使教师放开了手脚,他们带领学生来到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他们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设计多样的活动项目,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地展现自己。他们个人探究,小组合作,动手实践,大胆创新。他们游戏活动,情景体验,定向运动,项目式学习,体验式活动,拓展训练,主题延伸,网络信息手段等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得到成长。

4.综合素质的培养。传统的学科学习注重书本知识的掌握,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成绩的高低判定学生的成长成为定势,而综合素养的培育被大大地忽视和遗忘,培养的学生素养不足,能力缺乏。研学活动打破了这种不利局面,学生走向自然和社会,把书本知识和综合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他们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动手动脑,实践体验,探究思考,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思维得到培养,同时活动中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敢于实践、敢于创新和坚持不屑的学习品质,学生智力、情感、意志、能力得到培养,最终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三)区域研学课程内容

研学课程内容设置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结合研学资源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科学提炼。

1.确定研学主题。研学内容的开发首先是确定研学主题。研学教育要注重活动特色,丰富教育内容,研学主题的选择,要根据研学基地建设的实际情况确定,大体包含生态、科普、文化、自然、历史、爱国、文体等等活动主题。

2.明确研学范围。根据中小学生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以及区域内研学资源的开发实际,确定中小学生集体研学范围,分为乡内、县市内、省内三级研学区域,原则上小学开展乡域研学,初级中学开展县市域研学,高级中学以省域研学为主,个别情况可以选择省外国内研学,条件成熟时可开展境外研学。

3.构建区域研学内容体系。区域研学课程内容以研学基地为依托,以自然、社会等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基本内容,开发各种教育主题,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多样的活动项目,建立小学低中高、初中、高中等阶段研学课程体系。

(1)小学低年级以游戏娱乐型课程为主体。

(2)小学中年级以娱乐体验型课程为主体。

(3)小学高年级以体验探索型课程为主体。

(4)初中学年段以探索实践型课程为主体。

(5)高中学年段以实践拓展型课程为主体。

(四)研学课程内容分类

由于区域研学资源丰富,内容广泛,为便于對研学课程的开发,将研学课程进行分类。

1.亲子活动课程。如鸽子窝公园:绿色梦想。

2.夏令营游学课程。如内蒙克什科腾:我和草原有个约会。

3.实践体验课程。如乐岛海洋王国:海洋之梦。

4.主题营地课程。如集发营地:学能提升训练营。

5.区域研学课程。秦皇岛园博园:山海港城·印象河北。

(五)区域研学课程的设计

1.课程设计相关要素。

(1)环境要素。学校地理位置,交通运输,基地建设影响课程实施。

(2)学生要素。学校与学生情况,学生年龄特点,学生实践经验影响课程效果。

(3)教师要素。研学教师来源,教师培训效果,教师执行力决定课程质量。

(4)教材要素。课程活动方案,教师执行手册,学生活动手册是课程实施的基础和保障。

2.课程活动项目设计。

(1)初步规划。根据学校课程的基本需求,进行研学课程主题的设计。

(2)考察探路。根据初步规划的研学内容,确定研学基地或场所,并对进行实地考察。

(3)讨论和设计。依据考察结果,讨论并确定活动项目,设计活动流程,重点设计活动的兴趣点、教育点、探究点、创新点等,写出活动方案和课程说明。

(4)完善课程。再次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对课程方案进行完善,并完善课程说明。

(5)实践观察。在课程实施中观察实践活动的效果。

(6)反馈。收取活动观察人员(专家、研学教师、学校代表及家长代表)反馈意见,正反意见要全面。

(7)二次策划。根据各方面的反馈意见,再次对研学课程进行讨论,重新规划活动项目流程,修改课程方案,直到课程方案科学、规范、完美。

总之,区域研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项艰难复杂又持久的工作,是利于教育改革,利于素质教育,更是利于学生成长的很有价值和意义的一项事业。我们要胸怀大局,肯于奉献,努力探索,力争做好这项利国利民的事业。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若干意见》.2014-8-9.

[2]教育部.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2016-11-30.

[3]陈文杰.我们需要怎样的研学旅行.光明日报,2017-08-10.

[4]陈光春.论研学旅行.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7,(03).

[5]殷世东,程静.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化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课程·教材·教法,2018,(04).

[6]钟林凤,谭诤.研学旅行的价值与体系构建.教学与管理,2017,(31).

[7]国家旅游局.研学旅行服务规范.2017-5-1.

[8]段玉山,袁书琪,郭锋涛,周维国.研学旅行课程标准.初中地理,2019,(05).

[9]王兆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标准化建设与探索.初中地理,2019,(7).

猜你喜欢
资源开发课程设计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中秋明月
川北大木偶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分析
数字媒体技术介入地方性博物馆资源开发讨论
徐州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河南新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MOOC环境下微课程设计研究
基于自动化系统的PLC课程设计
开放大学课程设计与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