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教育机构,在人才培养上以市场与就业为导向的特点,决定了其教育内容偏重职业技能培训,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随着教育部关于中国学生核心素养课题的深入研究,素质教育的方向與目标逐渐明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已经成为新时期教育的根本目标。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职业院校的推行效果,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影响巨大。目前,美育在我国高职院校的推行效果不甚理想,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没有系统地整合美育的内容并将其形成一套完善的体系来推行,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本文以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与优化为切入点,探讨高等职业院校开展美育的有效途径,以期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能在美育的作用下得到有效提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综合素质 美育 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51-0125-02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完善,美育也越来越多地得到各高校的重视。但是在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的实施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问题。美育在我国高职院校的推行效果不甚理想,几乎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没有系统地整合美育的内容并将其形成一套完善的体系来推行,这很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于美育教育还没有系统的课程设置、专业的师资队伍、健全的管理机构。美育内容的不完善,实施途径的局限性,都严重影响到学生道德修养、心理素质、审美水平等方面能力的提升,使之综合素养不能跟知识技能同步发展,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极不平衡。
高职院校如何进行有效的美育教育,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美育的内涵与美育的改革发展
美育也叫美感教育,它归根到底是一种情感教育。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知、鉴赏、欣赏及创作和表现能力,帮助人们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使人们能够按照美的规律来美化自身和改造客观世界。
“美育”的概念由美学家席勒首次提出,其哲学基础是康德美学。
康德的美学思想和席勒的美育理论,曾深刻影响了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早期倡导美育的人。其中比较重要的有王国维和蔡元培。两人对美育的研究对我国近代美育体系的构建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1949年新中国成立,其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革新都矫枉过正,“美”一度成为极其敏感的政治话题。谈美、论美都会被定义成“小资产阶级情调”。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转变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美育逐渐从教育纲要中脱离。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一批思想解放、研究成果卓著且胸怀民族大任的美学学者,经多方努力与多次论证,终于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复生,使“美育”重新回到教育纲要之中。
1993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关于美育有这样的论述:“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此论述对我国高等教育美育的目标、意义及定位给出了纲领性指导。此后,直到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对学校下达的第一个美育工作的文件,才对各级各类学校推进美育工作做出了全面的明确部署。
十八大以来,随着综合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高校美育工作在全面改革过程中,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各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同年,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回信中要求“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
2019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意见》中对新时代高等教育美育工作从政策制度和发展路径上都提出了明确要求,成为高等教育美育工作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指南。
二、美育在高职教育中的意义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教育界及全社会的共识。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35条明确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认识,发挥美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不同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
美育在高等职业院校的素质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美育不但对于高职学生个人综合素质培养起到一定作用,还有利于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美育既可以促进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水平提升,还能够帮助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从而实现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精神文明的共建。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自身审美水平存在极大的局限性,审美能力、鉴赏能力低于同龄本科院校学生,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此方面能力缺失。面对林林总总的时尚、流行文化,没有能力审美和解读,只能一味盲从,甚至以怪为美;对影视、文艺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匮乏,无法评论、难以鉴赏、才思枯竭。加之时下网络快餐文化的侵袭,很多学生在学习之余,完全没有对人生的思考,生活品质和精神层面毫无追求。全部时间都耗费在看网络短视频和网络直播上,终日无所事事,虚度时光。针对这些现象,高等职业院校如能将美育工作有效开展,通过多种有效途径,用相关美育课程和活动加强学生审美能力、品德修养、智力发展、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培养,就可以大大解决此类问题。
三、国内高职院校美育的现状
美育的基础是美学。尽管学界对美的概念争论不休,但对于美育的功能却是一致认可的。无论美学界还是教育界,都公认美育是一种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手段。其功能在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审美观,发展学生感受、鉴赏及创造美的能力,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文明素养。从这一功能出发,无论培养何种人才,美育都是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然而目前国内高等学校除了师范、艺术及研究型大学外,几乎都没有专门开设系统的美学和美育课程。尤其在高等职业院校,美育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更是被严重忽略的。因其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技能与应用,所以美育在高职院校的推行和发展状况并不理想。
高等职业院校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以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在人才培养方中很难将美育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系统来推行。大多数高职院校在美育方面没有系统的课程设置、专业的师资队伍、健全的管理机构。这种现象使高职学生在审美能力、道德修养、心理健康、智力发展等方面的发展,都不能很好地匹配知识与技能发展,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发展形成一定的阻碍。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形成一套有的放矢的美育实施方案,配合职业技能教育,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优化,以实现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教育功能。
四、高职院校美育途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可见,美育的实施基本上是落实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的。
针对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内容和师资结构的特点,要想有的放矢地实施美育,应做到寓美育于整个教育环节之中。具体实施途径如下:
(一)寓美育于课堂教学
高等职业院校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式的限制,系统全面的开设美育课程是不现实的。因此应以更有效的方式开展美育。建议在公共必修课程中设置一门通识美育课程,作为美育内容的基础教学,其他并行的公共课做有效补充,再辅以纵向专业课程的延伸与拓展,将美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美育内涵丰富,在学校教育中,美育无处不在。我们应该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美育的大格局育人观,寓美育于各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发挥各门课程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从不同的学科与角度,不同的方位与层次,更加有效地实施美育,发挥其教育功能。
通识美育课程的内容应包含较全面的美育理論知识。通过学习美育的通识课程,学生需要了解“美的定义”“美的分类与体现”等基本知识,为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审美活动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与美育通识课程并行的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课程中,根据课程自身内容和教学目标设置相关美育内容模块。如艺术类课程可补充艺术审美指导内容;文学类课程可以通过相关内容补充进行文学审美、语言艺术审美和自然审美指导;职涯规划、就业指导、礼仪、心理类课程可以补充社会审美指导内容;计算机技术类课程可做科技审美内容补充指导。
因此,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高等职业院校,其培养的人才无论对接哪种行业,最终都将体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表现出丰富多样的美。这些美或者美感因素,就蕴藏在各门课程中,需要我们不断挖掘提炼。
(二)寓美育于社团活动
同样道理,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部、团委、学生会等机构应有目的、组织地发展成立相应的学生社团,如文学类社团、艺术类社团、体育类社团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等参与相关社团组织的活动,就会投入很高的热情。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会自觉的感受美、认识美,甚至创造美,不光自我兴趣和特长得到培养和锻炼,更会在活动实践中获得某些方面的深层次美感体验,从而达到更好的美育效果。
除了学生社团的常规活动外,定期举行一些与美育相关的参观活动及文艺演出活动、作品展等也非常必要。参观活动是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有效途径。通过参观、游览和鉴赏活动,可以使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有效提升;可以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和劳动对美的创造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比赛类、展示类活动,则可以让学生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审美个性的自我展示,从中相互学习,认识美好的事物,净化情感,陶冶情操,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寓美育于环境影响
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谐美好的校园环境是一种润物无声的美育。我们应当深刻认识校园环境的美育功能。校园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在美育实施过程中,校园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要和谐统一。自然环境应追求洁净、井然、宁静、典雅的格调;人文环境应彰显人文气息与艺术氛围,力求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
柏拉图说:“就应该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青年们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中,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春风,来接受他们的好影响,使青年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与心灵的习惯。”
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校园是他们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要广泛利用学校的各种文化艺术设施,组织学生开展相关艺术活动,使校园成为学校美育活动的主要阵地,为学生构筑精彩纷呈的精神世界。校园环境氛围良好,学生会对学校产生强烈的归属感,校园环境可以引导学生的审美品味,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
结语
美育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方面具有一种天然的优势。高等职业院校一定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形成一套适合自己校情的美育实施方案,才能使美育真正落地。
参考文献:
[1]蔡元培.蔡元培教育文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2]王武宁,丁绚.浅析美育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中的地位[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6).
[3]闫兴亚.对高校美育教育创新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3).
[4]原平.美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吉林大学学报,2012(16).
[5]刘妍君.浅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建设[J].教育观察,2015(23).
作者简介:
秦佳梅(1976-),女,汉族,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