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维卓
新媒体时代,信息的获取更加便利,传播即时化及信息海量化等特征愈发显著。但同时传播内容更加碎片化、信息的完整度和深度都有所降低,信息海量化也会带来信息爆炸等问题。在这样的传播环境下,机遇与挑战并存。虽然获取所需的知识的难度大大降低,但同样也会有过多的无用信息被受众所接受。在大学课程学习阶段,学生与教师对知识获取的及时性和所获知识的专业性要求有所提升,只有在海量的信息中掌握最全面、精准确的信息,同时又最高效的管理与处理所获有用与无用信息,才能更好更快地满足学习和科研所需。对于当代大学生群体而言,如何在当前的信息环境下让自身获取知识、管理知识和利用知识的过程最优化已然成为该群体知识传播与个人知识管理的又一急需解决的难题。对于教师而言,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播过程中应用适当的方法与技巧可以更好地降低知识接受的难度,也可以使知识传播更加精确。据此,笔者将进一步探究在新媒体时代,思维可视化方式在大学生进行知识获取与整理及教师进行知识传播时的应用行为。
思维导图与思维可视化相关概念
思维导图(Mind Maps)是20世纪60 年代由英国人东尼·博赞(Tony Buzan)发明的一种以放射性思考为基础的、图文并茂的笔记形式。最初这种新型的笔记形式是用来帮助学习上遇到困境的学生克服学习障碍的一种知识学习与整理方式。由于发现被试学生通过使用这样的方式改变了思维模式并在使用后成绩有所提升,1971 年东尼·博赞开始将他的研究成果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思维导图概念与体系。而思维可视化(Thinking visualization)是刘濯源于2002年提出的概念,特指以图示或图示组合等表现形式把原本不可见的思维路径、结构、方法及策略直观地呈现出来,使信息本身及信息之间的关系脉络清晰可见的过程。
思维导图与思维可视化区别
思维导图本质上是辅助思考、将大脑中存储的知识信息进行发散和整理的工具。掌握构建思维导图的正确方式能促使思维过程更加活跃,思维逻辑更加严密,更有助于提升自身的思维质量。而思维可视化则是指运用一系列图示技术把原本非常抽象、无法直观可视的思维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从二者概念的范围上理解,“思维可视化”大于“思维导图”——可以将思维导图看做是达成思维可视化的一种工具与方式。
通过思维导图可以促使学生完成一个完整优质的思维可视化过程。对于学生在知识的吸收和掌握上更有益处,帮助学生将抽象零散的知识呈现得更加的具象化、更有利于学生在信息接收的过程中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将零散的知识归纳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知识传播通常被理解为一部分社会成员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 借助某些特定的知识传播媒介, 向另一部分社会成员传播特定的知识信息, 并对传播效果有较高预估和期待的社会活动过程。
而个人知识管理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多尔塞(Paul A.Dorsey)教授提出的。该观念认为个人知识管理应该是运用某些技巧和管理方法关注到逻辑概念层面及实际操作层面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的解决。个人知识管理不仅仅是知识管理的一个分支,它同样是个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进行知识检索、知识分类、知识收集、知识存储、和知识共享的过程。
通过将思维可视化理念付诸实践以及合理运用思维导图类工具(思维导图类APP等),更好地解决大学生在个人知识管理中不同环节中所出现的问题, 帮助大学生养成更好的思维习惯乃至更优秀的學习习惯,不断填充和完善自身的所需知识体系。
知识传播中的使用行为
在大学常规课程中,有许多任课教师会选择借助思维导图来进行授课,以便于更清楚明晰的呈现知识重点。在这样的知识传播过程中,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先通过备课等方式将已掌握的知识和概念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总结,再借助思维导图工具,将整理好的知识有逻辑、成体系的为学生展示,起到了把知识传播者的思维可视化的重要作用。而此时思维导图可以被看作是知识传播者与知识接收者之间的一座桥梁,通过这类思维可视化行动,不仅可以达到降低学生获取知识的难度的目的,也可以使知识传播更加的精确到位,将教师思维中已成型的知识体系以更加准确的态势传递给学生。
相较于初中、高中等阶段所需理解和消化的知识内容,大学生所要接受的知识更加的繁冗复杂,同时也会面临所需掌握知识更加的抽象,难以理解等问题。这就需要帮助学生提升其的逻辑思维缜密性与理解能力。思维导图的使用可以很好地在训练逻辑能力与辅助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方面对于大学生的知识接收与消化起到作用。
除传统课堂中的知识传播以外,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也成为大学生获得知识的必要窗口。媒介知识的流转速度更快,使用者可以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一键保存或分享,就可以完成知识的传播。应用思维导图类APP,可以帮助学生很快的记录和保存流转速度很快的知识,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众多信息中无法迅速重要信息的问题。
由此可见,不仅是在知识传播过程中,在个人知识管理过程中,应用思维导图类移动App 来管理个人知识逐渐也成为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个人知识管理的新方式。
个人信息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在对于海量信息的摄取中,由于信息量太过庞大,无法抓住其中的重点,闪现的灵感和创造力便无法在一瞬间被准确捕捉。而应对这样的场景,思维导图就是非常有效合适的辅助工具以及记忆整理方式。一张完整的思维导图就像是能给予我们学习、思考、记忆过程给予极大引导作用的“地图”,不仅可以辅助我们对于大脑中瞬时产生的思路和亮点进行快速准确的标记,也能帮助学生尽快理清思路,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将知识分级分类整理,将各层级之间的隶属关系或相关、相互作用等关系用适当的图形表现出来,找到正确的行进方向与突破口,将大脑中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记忆连接。
作为知识的接收者,学生在进行个人信息管理的过程,就是将所习得的知识先进行大致的分类,再对知识进行存储,最后对所存储的知识进行利用与创新的一套非常有序的管理流程。这其中包括着知识的学习,知识的保存,知识的使用与共享等几个方面。在运用思维导图进行个人信息管理时,可以先构建所需整理信息的整体框架,之后再逐层填充与归类,将整理好的信息逐渐呈现,最终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该流程同时也可以理解为学生自身对于知识的掌握与吸收、将所获得的并不明晰的隐性知识转化为容易理解和记忆的显性知识、知识学习和知识联想发散的过程。
通过以上的概念梳理以以及实际应用情况相结合的探析,我们可以充分的了解到,新媒体时代,思维导图与思维可视化在大学生群体知识传播中的应用,首先体现在教师对于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使用思维导图,可以将要传授的知识成体系的,直观地做出呈现,对大学生在有一定难度的知识理解、记忆、应用的过程中都会起到非常有利的辅助作用。
在課后,大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多以自主的知识整理为主。在这个过程中,大学阶段会比初高中等阶段更注重属于个人的知识信息管理,更倾向于对于思维导图工具的自主运用,以起到对于难以理解和零散知识点起到整合、记录等作用。思维导图最终所培养的是学生有效的思维模式,有利于大学生的扩散思维的展开。在学生个人信息管理过程中,思维导图和思维可视化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把握住一瞬间出现的新奇创意或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同时也可以将信息连接起来,快速的掌握和记忆所需信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代的大学生在使用思维导图进行思维可视化操作时已经可以借助相应的非常专业的移动app 和软件。借助此类的软件,会比以往更加便捷,同时也会有更多的功能可以被发掘。同时大学生对于思维导图的应用实用性也较高。据此,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在接受知识传播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去尝试应用思维导图的模式及相关软件,形成更好的思维习惯,找到适合自己的思维模式,才能更高效、更有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轻松愉快度过生活。
(东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