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经贸大学 姜书瑾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农村经济景象呈现出一片繁荣。同时乡镇企业也随之兴起。尤其是在20 世纪80 年代之后,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的影响下,大量劳动力获得解放。大量的劳动力流向乡镇企业,促使乡镇企业蓬勃发展。
一方面,在工业发展前期,我国第二、三产业发展速度缓慢,尤其是乡镇的第二产业更是无法容纳下突如而来的大量的劳动力。另一方面,集体经济、国有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也不能同时吸收如此庞大的流动劳动力。所以依靠政府调控是无法使得这些劳动群体获得就业机会的。所以,在20 世纪80 年代,我国的各个乡镇,人们自寻出路,多以家庭为单位创办手工作坊,发展本地特色产业,探寻建立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销售道路。并且逐步产生“技术”意识,早期的乡镇企业家开始注重技术。由此一来,在那个年代逐渐形成了“社队企业”,这也是乡镇企业发展的源头与根基。此后,乡镇企业像似雨后春笋一般纷纷在各行各业出现。1984 年国家颁布文件将“社队企业”正式命名为“乡镇企业”,并且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此后,乡镇企业就在理论和实践上双双获得新的发展。
直至现在,乡镇企业已成为我国基层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柱力量,乡镇企业的出现不但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更是在大方向上推动了我国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我国对于第二、三产业的需求量日益增长,而由于城市的局限性一部分二、三产业只能在乡镇企业中发展,包括钢铁、运输、建筑、化学、餐饮、机械等行业。这些行业对工地建筑面积要求较大,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在农村建厂的偏好度较大。而这些将近吸收了25%的农村劳动力。所以说,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民就业提供了岗位,并且显著地提高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直接促进了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不同工种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原来单一的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即由原来单一的农民结构转变成多种职业、多种阶层的结构。而多元化的社会结构是社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从这个角度来看,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于农村社会结构的多元化起到推动作用,促使单一结构向多元化结构转变。
乡镇企业的发展需要现代化的公司企业制度,需要先进科学的管理机制和运营机制,而这些是计划经济所缺少的。乡镇企业的发展需要市场的调配。现在,在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说明政府政策的优越性,也证明了乡镇企业的重要地位、重要作用以及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的突出贡献。
相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在促进生活方式方面发挥了更为突出的作用。第二、三产业不同于第一产业,需要更多全面高素质的技术人员,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工作习惯都是和第一产业不同的。乡镇企业对于劳动力的要求大大改变了原有的农村的劳动人员的发展方向。使更多的人自律、自强,通过双手创造财富。也使现代的观念意识、现代的科技技术一步一步走进农村。
乡镇企业促使农村出现了工业,而工业化是促进城镇化的前提,大量的人口的流动和集聚使得部分工业集群出现了与之配套的商业中心、教育中心和医疗中心,由此第三产业也因势而起。乡镇企业的发展彻底打破了城乡一、二、三产业隔离的局面,走出一条属于中国农村的城镇化的道路。
乡镇企业促进了农村的现代化,但也存在诸多缺点和不足,比如管理机制不完善,缺少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缺乏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人员培训方面的缺乏,工业园区的规模较小,工业集群分散,等等。总之,乡镇企业的本质是第二、三产业的农村化,所面临的就是城市“产出物”与农村“本土化”的矛盾。许多农民的工作性质已经是工人性质,但是他们的户籍或者社会称谓依旧是“农民”,这就使得企业和职工发生“脱轨现象”。
所以,我国要想彻底实现农业现代化还需要各阶层的不断努力乡镇企业作为基本因素是不可或缺的,在促进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的地位也是不可动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