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静 王彦伟
平山县地处石家庄市西北部,太行山东麓,总面积2648km2,水土流失面积1348.4km2,占全县国土面积的51%,严峻的水土流失形势,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自2003 年以来,平山县以太行山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为依托,将水土保持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措施,落实责任分工,强力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顺利完成治理目标任务,取得了显著效果。
平山县太行山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总投资15948.51 万元,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81.6km2。工程实施分为3 个阶段
2003~2007 年,作为太行山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一期工程,西柏坡项目区综合治理项目总投资3499.06 万元,完成西柏坡、元坊、苏家庄、宅北4 条小流域治理任务,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4.38km2,其中整修梯田376.5 亩、水保林32374.5 亩、经济林26149.5 亩、灌木林183 亩、封育治理面积64.97km2。
2008~2012 年,实施太行山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二期工程,柏坡湖项目区综合治理,项目安排投资5959.27 万元,完成岗南、霍宾台、青杨树、古月、北冶、王岸、庞家铺、十里坪等8 条小流域综合治理,治理面积152.22km2,其中栽植水保林57030 亩、经济林28050 亩、基本农田5258.5 亩、封育治理92km2。
2013~2017 年,实施岗黄水源地项目区水土保持治理工程,项目安排投资6490.18 万元,先后完成回舍、王坡、西冶、大吾、庄子河、木口、闫庄、迪山北、营盘、文都、盖家峪、中石殿12 条小流域综合治理任务,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5km2,其 中 梯 田23491 亩、经 济 林11130 亩、水 保 林48507.8 亩、苗 圃60亩、果园24 亩、水蚀林地治理305 亩、封育治理69.32km2、修建谷坊坝405 道。
近年来,通过持续实施太行山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全县水土流失面积有效减少,水源涵养能力显著提高,农业基础条件明显改善,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逐渐增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不断健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显现,对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项目实施以来,通过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栽植各类林木135.63km2,治理程度达到86%,项目区生态环境大为改善,林草面积达到宜林宜草面积的89.1%,各项措施拦沙效益达79.9%,生态效益明显。
治理过程中,发展梯田29126 亩,栽植经济林65328 亩,科学配套“蓄、引、拦、排”等工程,项目区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农村经济迅速发展,人均收入提高368 元。
项目实施以服务民生为目标,积极解决灌溉、防洪等事关群众生产生活安全的问题,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取得了良好效果。随着水土保持生态事业的蓬勃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近2.5 万人积极参与工程建设,有效解决了项目区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为项目区农民增收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保障。
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与精准扶贫脱贫相结合,不断探索经营模式,总结推广典型做法,为深入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
2007 年起,葫芦峪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王坡乡下峪村为起点,通过“转、股、租、换”等方式,取得荒山荒坡及部分耕地的经营使用权,大规模开山造地5 万亩,实行山、水、林、路、电同步配套建设,建成葫芦峪现代农业产业园。2013 年实施核桃经济林293.3 亩,采取“大园区、小业主”的经营管理模式,从4 个方面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一是土地流转收入,根据不同流转方式,每亩至少增加收入600 元;二是园区务工收入,人均每天可增收100 元;三是经营管理收入,园区为业主每年每个经营单元支付2~3 万元的管理费用,收获的农产品按合同约定的基数上交公司,高于基数部分归业主所有;四是林下经济收入,林间树下间作药材、小杂粮以及家禽养殖等收入全部归业主。
文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位于平山县中部石质山区,包括南文都、秘家沟、王家沟、唐家沟、窑上5 个行政村867 户2903 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60 户414 人,农业生产以粮食为主,人均耕地1.2 亩,生产条件差,土地利用率低。2016 年,在石家庄市工商联驻村工作组的帮扶下,文都村实施葡萄庄园项目800 亩,并与大口井、蓄水池、扬水站等水利配套设施相结合,大力发展葡萄庄园旅游产业,通过集体分红等形式,实现了村集体和100 多名贫困人口增收致富。
罗家会村、风山沟村、上东峪村、黑山口村、寺家庄村等一大批村庄,立足荒坡荒地连片优势,大力发展经济林,通过合作社和大户,加强后期管理,走出了一条让“土坷垃”变成“金疙瘩”的新路子。如今这些苹果、核桃、板栗林就像镶嵌在太行山上的翡翠,成为农户增收致富的“摇钱树”。风山沟村实施的100 亩核桃经济林,正进入丰产期,亩产带皮核桃400kg,按公斤市场收购价6 元计算,每亩毛收入可达 2400元。
从建设项目实施情况看,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工程设计深度不够。由于设计费用低,时间紧,设计人员能力参差不齐等原因,容易出现设计与现场不符,工程量计算不够准确,对工程实施产生了不利影响。二是措施配置不科学。近年来,水保林经济林栽植品种主要为柏树,树种配置单一,经济林采用“树木栽植—打井—扬水站”的设计模式,工程措施投资占比较大,难以突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特色。三是后期管护不到位。重建设、轻管理现象比较突出,项目区工程建设时积极性较高,交付后由于管理费用高、见效时间长、缺少管护组织等原因,造成大口井、扬水站等工程措施年久失修,经济林未能及时补栽,甚至出现无人管理的现象。
针对存在的问题,以深入贯彻落实“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总基调,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从5个方面下功夫、出实招、求实效,补齐补强水土保持治理短板。一是夯实前期设计。紧紧抓住项目前期设计这个关键,从水利局、水利工作站抽调力量,组织设计单位人员逐村逐户征求项目实施意见,对现场进行实地查勘,确保建设方案内容合理可行、数据真实可靠。二是合理配置措施。坚持因地制宜、分区施策的原则,结合扶贫政策,优先对贫困村连片地区进行治理,提高当地群众收入。依托现有水利工程,优化种植结构,对水保林进行多样化种植,有效减少工程措施投资。三是加大资金支持。由政府设立工程维护管理专项基金,专门补助生态系统保护的维持性支出,加大工程运行管护专项投入,落实管护主体、责任和经费,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拓宽资金渠道,研究创新社会资本参与工程管护的方式方法,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四是加强执法监督。县乡成立项目监督管护领导小组,完善工程运行管护制度,及时协调解决建设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项目村成立管护组织,制定管护章程和指标,固定管护人员,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专业知识和管理水平;坚持日常维护和重点检查相结合,坚决打击人为破坏水土保持工程的行为,打造项目后期管理示范区。五是广泛宣传教育。坚持工程治理与宣传教育两手抓,在项目区醒目位置树立宣传碑、刷写宣传标语,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作用,加强政策宣讲,加大宣传力度,工程建设到哪里,宣传跟进到哪里,不断提高群众自觉维护水土保持设施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