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雯雯,范军铭,王百娟,杨煜珂
(1.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2.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神志科,河南 郑州 450004)
中医学称失眠为“不寐”,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不足、眠浅或时寐时醒、早醒,次日常伴有注意力难以集中、心悸、头痛、眩晕、健忘等症状。近年来,随着当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面临的种种压力及各种不利于睡眠的因素增加,导致本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我国55%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失眠,17%的人相当严重[1]。同时,老年人由于身体素质及各方面身体机能的下降等原因,失眠发生率也居高不下。目前,西医临床对失眠治疗药物的使用尚未达成一致意见,大部分患者给予镇静催眠类药物进行干预,因此对于本病的研究对社会有重要意义。2017年10月—2018年10月,笔者采用针刺治疗失眠症36例,总结报道如下。
选择36例就诊于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神志科门诊的患者,其中男15例,女21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70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5年余。
按照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失眠障碍诊断标准进行诊断。主诉为总体睡眠不满意,并有下列症状中的1项或多项: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早醒、睡眠质量下降或日常睡眠晨醒后无恢复感。
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彻夜难眠;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多梦等症;经各系统和实验室检查未发现异常。
给予针刺治疗,主穴:百会、四神聪、印堂及双侧太阳、风池、内关、神门、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穴位。操作方法:选取28号1~2寸的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定位后用750 mL/L的乙醇进行局部杀菌。对于头部的穴位,如百会、四神聪、印堂,采用补法刺手持针平刺0.5~0.8寸施以小幅度的捻转,有安神聪脑、清利头目之效;双侧太阳选用直刺手法;双侧风池采用针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5~0.8寸,或平刺透风府穴;双侧合谷与太冲穴直刺,以提插捻转泻法疏通全身经络气血,疏肝调肝;足三里与三阴交以平补平泻法,得气为度;内关向外关透刺,泻之可清心安神;躁扰烦乱者,加神门以清火安神。根据患者的虚实选择相应的补泻手法,局部得气后留针30 min左右,15min行针1次。头部的穴位可适当的久留,如百会、四神聪可留1 h至几个小时不等。1 d 1次,治疗15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来评定治疗前后的睡眠质量。痊愈:PSQI减分率≥75%。显效:PSQI减分率为50%~74%。有效:PSQI减分率为25%~49%。无效:PSQI减分率<25%。
痊愈16例,显效9例,有效6例,未愈5例,有效率为86.1%。
失眠的病因有实有虚,或虚实夹杂,多为感染邪气、五志过极、脾胃不和、劳逸失度或病后虚劳等单独影响或综合影响,其中较常见的是心情欠佳,气机运行不畅,超出肝脏自身调节的范围,影响肝脏的宣泄,从而导致气滞,患者可出现除不寐之外的抑郁、悲伤、哭泣等一系列症状,而这些症状会进一步影响患者日常的工作、生活质量,使其情绪更加不稳,或抑郁,或焦虑,伴随着这些不良情绪的加重,更加影响睡眠。此外,郁滞的时间过长,可化火化热,继而出现心神不安、失眠、烦躁、易发怒等症状。心主神明,具有主持思想意识活动和支配生理心理功能活动的作用,心气具有控制心脏正常跳动和保证血管正常运行的功能,心气血虚造成的不寐除了失眠的症状以外,还有面色苍白无华或萎黄、心慌不宁、怕事易恐、早醒多梦等症状。
目前,中医学对失眠的处理方法中以中医药的报道最多,辨证方面有虚实或者虚实夹杂。目前临床上尚无统一的中医辨证分型,临床医者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及研究,多采用脏腑辨证和虚实辨证相结合进行治疗。以上针灸处方中,百会为督脉之穴,“督脉入络脑”,四神聪位于头顶部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寸处,二者配伍有开窍、益脑、宁神之功。印堂属于经外奇穴,位于人体额部,有明目通鼻、宁心安神的作用。双侧太阳穴能安神定志、清利头目、解除疲劳,平时按摩太阳穴可以给大脑以良性刺激,能够解除疲劳、止痛醒脑,并且能继续保持注意力的集中。风池穴所属经络为足少阳胆经,具有通调头部气机,安神之效。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心主血脉又主神明,心包络是心脏所主的经脉、心不受邪,由心包代心受邪而为病,凡邪犯心包影响心脏的神志病均可选用本穴,与神门配伍,通过镇静安神以治疗失眠。胃之下合穴足三里以通调中焦气机,三阴交意指足部的三条阴经中气血物质在本穴交会,除可健脾益血外,也可调肝补肾、安神,可帮助睡眠。合谷为手阳明经的原穴,泻之可清热泻火,补之可补气振羸。太冲是足厥阴经的原穴,泻之可疏肝理气,平肝息风,补之可养肝血。两穴相配为“四关穴”,别名四开,或补或泻,具有镇静安神、扶正培元的作用。
经临床验证,针刺作为一种治疗失眠症的绿色疗法,具有操作灵活性强、安全、无毒副作用等优势,是一种自然疗法。当然,除了依靠医者的临床治疗之外,还需要给予患者正确的睡眠卫生保健教育以纠正患者关于睡眠的不良信念和态度,来使患者的睡眠质量得到改善。同时,大部分失眠患者存在不正确的认知,医者可引导患者认识到此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病情时好时坏均属正常,不应过度在意,要能在较短时间内调节好自己的情绪。正确指导他们不应过度关心是否睡着及睡了多长时间的问题,消除焦虑情绪,这样就能容易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