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等奎
(甘肃省泾川县畜牧兽医中心罗汉洞工作站,744300)
新生羊羔破伤风又名脐风、四六风,是因用未消毒的剪刀剪脐带或用不洁的线结扎脐带,使破伤风杆菌通过脐部感染所致。 破伤风杆菌是一种厌氧菌,存在于泥土、粪便中。 养殖户如果不搞好羊圈舍的环境卫生及消毒灭菌工作,且在给羊羔接生时对羊羔脐部不进行认真消毒和结扎,会导致破伤风杆菌感染而发生此病。
2018 年10月16日晚,我县罗汉洞乡北坡村王某家1 只1 个月左右羔羊发病前来求诊,主述:10月14日中午,给羔羊去势时未进行严格的消毒,加之伤口愈合不彻底,今发现羊羔不能自由卧下或起立,起立时四肢伸直,耳紧尾直,牙关紧闭,口内垂涎,吃草困难,肚腹紧缩,体温正常等症状。 根据笔者多年基层工作经验初步诊断为羔羊破伤风。
病羊表现出不能自由卧下或起立,起立时四肢伸直,呈划船样运动。各关节屈曲困难。步态僵硬。 瘤胃臌胀,采食困难,流涎,牙关未完全紧闭。应激性增高,体温正常。
3.1 病初仅见四肢强拘,牙关稍紧,嚼草无声,以后症状渐渐加重,后期全身肌肉僵硬,状如木马,耳紧尾直,牙关紧闭,口内垂涎,吃草、吞咽困难,肚腹紧缩,第三腹脸容易外露,缩回缓慢,出汗易惊。
3.2 体温、呼吸、脉搏病初变化不大,以后呼吸迫促,脉搏增快,体温不高或在死前升高。
3.3 一般在体表均能找到伤口,多在伤口快闭合时出现症状(因本菌是厌氧菌)。 若找不出创伤,这可能是因为在破伤风潜伏期中创伤已经愈合,或可能是经子宫、消化道粘膜损伤而感染。 潜伏期一股为5—20天。
4.1 预防
4.1.1 做好羔羊脐部的消毒、结扎工作。 羊羔产出后,立即用干布将口、鼻、耳内及周身粘液掏净擦干。 脐部创口用3%双氧水清洗后,用消过毒的剪刀剪断脐带,离脐带5cm 处用消过毒的线扎紧,涂上5%的碘酊。
4.1.2 要搞好环境的消毒灭菌工作。致病的破伤风杆菌是一种厌氧菌,一般都隐藏在不干净的泥土、粪便中,因此,必须搞好羊舍日常的环境卫生,定期消毒和消除粪便,每5-7天用石灰水、来苏儿液对圈舍内外消毒一次。 粪便要每日清理,勤换垫土,并经常打扫,保持圈舍地面清洁、干燥、卫生。
4.1.3、 加强免疫 每年用破伤风类毒素进行一次预防注射。剂量为皮下注射1ml,注射后3 周产生免疫力,维持 1 年。 第 2 年再注射 1 次,免疫力可持续4 年。 羊受伤后应立即注射抗毒素 (血清)1000-2000 单位(肌注或皮下注),免疫期为14-21天。
4.2 治疗
4.2.1 消除病原 用烧红的铁器把病部化脓灶连同围的正常组织一同烙去,然后用5%的碘酒对创面消毒。 肌肉注射青霉素40-80 万单位,每日2 次,用 3天。
4.2.2 中和毒素在消除病原的同时每只病羔皮下注射2ml 精制破伤风类毒素。
4.2.3 加强护理缓解痉挛 将病羔置于干燥安静的室内,室内用10%的漂白粉乳剂消毒。 每只羊深部肌肉注射氯丙嗪或取水合氯醛5-6 克混入淀粉浆中灌服。 用25%硫酸镁10ml、0.5%奴弗卡因3-5ml,混合均匀后分数点进行肌注或静注,连用3天。瘤胃臌气时可用12 号开头进行瘤胃穿刺放气,以缓解症状。 从治疗第5 起每天将羔羊赶出圈舍活动。
4.2.4 中药治疗 以祛风镇惊为主。 药用追风散合蝉蜕地肤散:蝉蜕 35g、白术 30g、防风 30g、地肤子 80g,乌头 20g,川芎 25g、白芷 30g。 共研细末,开水冲调,加白酒 60ml,1 次灌服,连服 2~3 剂。
过笔者对患羔羊病情的分析及诊断,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4.2.3、4.2.4)连用 3天。 10月20日中午做回访病情时,羔羊破伤风病情基本痊愈。 并嘱咐畜主寒冷季节给羔羊饮常温水,舍内保暖,干净,喂给易消化的饲草,特别是多含维生素的青绿饲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