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阐释与《黄帝内经》英译*

2020-01-11 14:43
浙江中医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训诂英译本典籍

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 杭州 310053

在中医文化国际传播中,中医典籍的英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中医典籍成书于古代,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哲学等因素密切相关,再加上以古文形式写作,给后人的阅读和理解带来了很大困难。正因如此,不同时期各种流派对典籍加以注释,其中《黄帝内经》的注释本就有上百种。这些注释本大多都非常重视字词的解释,即所谓训诂,而从本质上来说训诂也属于阐释的范畴。另一方面,翻译与阐释密不可分,加达默尔认为“翻译始终是解释的过程”[1],是译者根据自己的前见诠释原文本,实现译者视域和作者视域融合的过程。由此可见,中医典籍英译离不开训诂和阐释。《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典籍之首,是历代训诂研究的重点,而在中医典籍英译本中,该书的版本也最多,因而其英译研究在中医典籍英译领域具有代表性。

1 中医典籍英译特点

历代诸多学者对经典古籍进行了大量校注和释义,其中对词义的解释属于训诂学范畴。所谓的训诂,正如陈澧在《东塾读书记》所言:“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盖时有古今,犹地有东西南北,相隔远则言语不通矣。地远则有翻译,时远则有训诂。有翻译则能使别国如乡邻,有训诂则能使古今如日暮,所谓通之也。训诂之功大矣哉。”训诂虽然也涉及语法、修辞和句读等语文现象,但它的核心在解释古书的词义上[2],其方法分为声训、形训和义训。

与普通文本相比,中医典籍英译有其独特之处,它是把古汉语转换成现代英语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跨语言(古汉语→现代汉语→英语)、跨文化(中国古代文化→中国现代文化→西方文化)、跨时(古→今)空(东方→西方)的过程。通常可以把这个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把古代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即语内翻译,是中医典籍英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步骤,也是直接影响译文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鉴于“时远”,故需要训诂来通达古今,因为训诂学能够为译者准确理解古籍文本语义提供方法论指导[3];第二个阶段是将现代汉语翻译成英语,鉴于“地远”,需借助于语际翻译,即用目的语(英语)来阐释源语(汉语)的意义。由此可见,训诂和阐释是在中医典籍英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及步骤。

2 《黄帝内经》两种英译版本的比较与讨论

本文选取《黄帝内经》英译本Ilza Veith版本(以下称1版)和李照国版本(以下称2版)作比较。首先这两个版本可以说是《黄帝内经》英译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其中Ilza Veith版本虽然不是全书的完整译作,但在早期译本中占有独特的地位;李照国版本则是21世纪《黄帝内经·素问》的重要译本之一。其次两位译者身份具有代表性。Veith女士是美国医史学家,母语是英语,中医学和古汉语基础知识有些欠缺;李照国先生是中医译界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深谙中医理论,并具有扎实的古文和英语功底。以下就从训诂和阐释的视角对两个英译本平行语料库中的典型字句进行比较分析。

2.1 例1:“昔在黄帝……成而登天”。(《素问·上古天真论》)历代注家对“成”“登天”的训诂存在分歧。王冰解释为鼎铸成,“后铸鼎于鼎湖山,鼎成而自曰升天”;马莳则言“《正义》曰:成,谓年十五冠时成人也。愚按:《正义》以十五为成,则不宜曰登天。若训为道之成,则登天亦或有之”。据此,关于“成”的解释有:一是成人,长成;二是道德成;三是鼎成。而“登天”一为登帝位,二为帝王天年尽而升仙。两个英译本对这句话的译文。1版:In ancient times...When he became perfect he ascended to Heaven[4].2版:Huangdi...When growing up,he became the Emperor[5].其中1版将“成而登天”解释为黄帝道成后升天,2版则认为是指黄帝长大成人后登上帝位,不同的阐释导致了译文存在极大的差异。

2.2 例2:“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素问·生气通天论》)关于“服天气”的意义,杨上善、张志聪、高士宗等均把“服”比较一致地解释为“服用”,引申为“摄入”之意。而姚止庵则认为“服天气”是指“圣人周身之气,与天无间”,将“服”解释为“与……和谐,适应”。两个英译本对这句话的译文。1版:Therefore the sages preserved the natural spirit and were in harmony with the breath of Heaven,and were thus in direct communication with Heaven[4].2版:The sages often concentrate their mind[on the adaptation to the changes of the seasons],so they can closely follow Tianqi(changes of Yin and Yang)[5].其中1版译为in harmony with the breath of heaven,将“服”解为“与……和谐”,“天气”采用直译的方法;2版认同“服”作为“遵循”的解释,用follow来翻译,“天气”则理解为“阴阳的变化”,采用音译加意译的方法。两版在阐释时意义差别较大,但均可在注疏中找到佐证,体现了译者在阐释中所起的主体性作用。

2.3 例3:“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素问·生气通天论》)根据《素问识》,关于“四维”之意,历代注疏存在争议,可指四肢、四时、筋骨血肉、尻踵脊头。两个英译本对这句话的译文。1版:In times of(hot and humid)vapors swelling occurs and the four uniting elements of the body suffer successively and exhaust the atmosphere (force) of Yang[4].2版:Attacked by Qi,[people will suffer from]edema(or dropsy).Alternative[edema and pain of]the four limbs[indicate that]Yangqi is on the verge of collapse[5].1版并未采用上述注释中的解释,不明确译出“四维”指代的具体部位,而是解释为起到维系作用的成分,将其译为uniting elements。考虑到历代对此字的理解存在较大的差异,1版采用这种意义比较模糊宽泛的词来翻译,也是可取的,至少可以避免因理解偏差造成译文太大的失真。2版认同高士宗、张景岳、马莳将“四维”指四肢的解释,用four limbs来翻译。

从上可见,处于不同时代或相同时代不同背景的学者对同一文本的解读存在差异,甚至大相径庭。从阐释学的视角来看,这些差异的存在是合理的,是由于历史性和译者个体性原因所导致。从两个译本来看,应该说各有千秋。Veith比较注重中国历史和文化因素,但作为西方学者,她对于中国古文的理解和阐释毕竟受到很多限制,在许多字词的翻译上基本采用直译的方法。但在某些章节,她也用西医术语来诠释中医概念,这固然有其益处,易于为西方读者所接受,但却难以准确传递出中医核心术语中所蕴含的理论和文化特点。相比之下,李照国先生古文功底深厚,对词义的理解和诠释就会更到位,并应用训诂的方法对某些隐含的信息加以补偿。

3 结语

中医典籍的语言有着明显的特点,其语言精炼,深奥难懂,修辞手法繁多。《黄帝内经》原文版本多,注释本亦多,这就需要在进行英译时首先注重选择适当的训诂版本,因为这会直接影响对原文的理解,“典籍翻译的性质决定了典籍翻译须经过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两个阶段……故明智的方法是以译者认同的该典籍的某一权威注释本或现代汉语译本进行翻译”[6]。当然,有时一家之言难免存在片面之处,故译者还需博览诸家注疏,博采众长。其次,译者尤其要重视对某些字词(特别是古今异义的字词)的理解,切忌望文生义,不能想当然地以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常见意义去解释其在古医籍中的意义,否则就可能造成曲解原义。而要准确理解字词意义必须注重字词的训诂,训诂可以说是解读典籍文本的前提[7]。需要查证各种权威版本的注释,同时参照相关的医理,分析辨别其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也就是应当根据上下文来确定词义,即所谓的因文解义,这是在解释词义时需遵循的基本原则[2]。此外,从阐释学视角来看,不同译者身份(教育背景、价值观等)及所处的时代、地域、社会等因素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其侵入文本的方式、吸收的内容、补偿的角度等,其对原文本的阐释以及翻译原则、策略、方法等的选择必然会产生差异[8],因而呈现出风格迥异的译文,这些差异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及合理性。总之,在进行中医典籍英译时应当充分利用训诂学和阐释学方法,尽量避免信息的遗漏、误解和缺失。必须以原文本为依据和蓝本,做到不逾矩,尽可能达到译者视域和作者视域最大程度的融合,从而准确理解并诠释出中医典籍原文的精髓,使中医传统文化得到全面而客观的传播。

猜你喜欢
训诂英译本典籍
《孙子兵法》罗志野英译本研究
论字词训诂与文本阐释的互动关系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说文》形义匹配思想与训诂价值
功能对等理论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
横看成岭侧成峰——浅析《红楼梦》两个全英译本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
先秦典籍中的男嬖形象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