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飞泽从心论治汗证临证经验*

2020-01-11 14:43孙有朋李飞泽
浙江中医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李师浮小麦心阳

孙有朋 李飞泽 陈 琳

1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2 舟山市中医院 浙江 舟山 316000

《黄帝内经·素问》曰“阳加于阴谓之汗”[1],汗为中医学五液之一,由阳气蒸化津液出于体表而成。若汗出异常即为汗证,究其病机不外乎阴阳失调,腠理开阖失常[2]。历代医家都对汗证有着详尽研究,通过汗出部位、时间等将汗证分做自汗、盗汗、头汗、偏身汗出等,对汗证的病机及治疗常从卫表不固、阴虚内热、湿热内蕴等角度立论,亦有医家从瘀血论治。李飞泽主任中医师悬壶30余载,兼听博采,融各家学说于一炉,学术思想独特精炼。笔者从旁侍诊,有幸聆听李师对汗证的认识。

李师认为,汗液分泌与肺之通调、肾之开阖、脾之运化、肝之疏泄等均相关,而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汗为心之液,故总体来说汗出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阴液受心阳温煦而为汗,同时又受心神的调摄。故汗证虽原因各异,但心病所致尤多。临证中也常见素有心病经治疗后主证不显而仍有汗出者,或心之气血阴阳受损、脉络瘀阻而以汗出为主诉者;现代医学也常见如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心脏病患者在有胸闷气短症状的同时伴有汗出。李师认为此类汗证源于心病,从心论治可获良效。现将其从心论治汗证的诊疗经验总结如下。

1 心气不足、惊悸汗出——开心玉屏汤主之

《黄帝内经》有云:“心气虚则悲。”心主血脉、主神志,若劳心劳神、过度忧思或久病失养损伤心气,气不固津则汗出,心气受损则惊悸胆怯、疲乏倦怠、失眠少寐等。李师治疗此类心气不足之汗出,方用益气养心、固表敛汗之开心玉屏汤加减,此方系李师临证自拟经验方,由人参、茯苓、远志、石菖蒲、黄芪、防风、白术、浮小麦、瘪桃干组成。方中人参、茯苓、远志、石菖蒲取自开心散,开心散出自《备急千金要方》,为补气安神、宁心定志之名方;黄芪、防风、白术取自玉屏风散,功能益气实卫以敛汗;另加浮小麦、瘪桃干共奏养心敛汗之功。若兼有惊悸恐怯、夜多异梦,可加茯神、琥珀、龙齿等。

2 心血亏虚、神疲汗出——八珍汤主之

《类经》曰:“心主血,汗者血之余。”指出汗血同源、五脏化液、心与汗的内在联系。心主血,脾统血;心藏神,脾主思。长期过度的疲劳、思虑致心脾气血暗耗,心失濡养则无力敛汗,而致汗出异常。心脾气血耗伤又可见胸闷心悸、头晕乏力、不寐多梦等。李师针对此类心源汗证常使用八珍汤加减。其中熟地、白芍、当归、川芎补血养心;参、苓、术、草四君子补脾益气,使气旺则血生。若汗出较重、神疲乏力者,可加浮小麦、黄芪等实卫止汗之品;心悸不适者,加炒党参、麦冬、南北沙参等益心气、养心阴;心神不宁者,加酸枣仁、茯神、首乌藤等宁心敛汗。

3 心阴耗伤、虚热汗出——当归六黄汤合生脉散主之

《温病条辨》有云:“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临床发现,患者热病之后或久病致心阴耗伤,虚热内生,蒸迫津液可致汗证。心阴耗伤,无以荣养,则盗汗心烦,不寐梦多,甚则心悸不适。针对此类证属心阴不足所致汗出的患者,若虚热之象不显或较轻者,李师通常以生脉散为主加减,但若热象亦存,则再合当归六黄汤后加减。生脉散益心气、敛心阴以止汗,当归六黄汤是治疗阴虚内热盗汗的效方,汗出较多者,可加麻黄根、浮小麦等收涩敛汗;潮热严重者酌加清虚热之品[3]。若兼见其他脏腑之变,则应酌加相关药物,如腰膝酸软者增加枸杞子、山茱萸、山药等。但李师亦告诫虽盗汗多为阴虚,但并非绝对,若兼见面色无华、气短神疲等,则为心血亏虚、血不载气、气失固摄所致,临证则应以补益气血为主。

4 心阳不振、失固汗出——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临证指南医案·汗》有云:“夫心为主阳之脏。”素有心病证属心阳虚者,年事已高心阳不足者,或他病迁延损及心阳者,其心阳无力固摄、营卫失调故见汗出,汗为阴津,汗出阳随津脱则阳虚更甚[4]。心阳不振可伴见胸闷心慌,温煦无力则内生痰饮,阻抑气机,可伴见纳差、浮肿等。据《难经》“损其心者,调其荣卫”之原则,李师治疗此类汗证用调营卫、温心阳、固敛汗之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方中桂枝汤为仲景调营卫、温心阳第一方,龙骨、牡砺味涩性平,可重镇安神,收涩敛汗。若汗出较重者,可再酌加宁心敛汗之品。若汗出兼见时寒时热、周身酸楚,亦多属营卫不和,临床上见于病毒性心肌炎等,治疗上也可选用此方。

5 心脉不利、瘀滞汗出——血府逐瘀汤主之

《金匮要略》有云:“血不利则为水。”瘀血致汗理论最早见于王清任的《医林改错》。血行不畅,瘀阻血脉,壅滞于胸,蒸蒸溢于腠理孔窍而为汗[5]。血瘀胸中,气血瘀滞,则可见胸闷气促等。李师认为,若因瘀致汗者,再予补气养血、滋阴固表等补益滋腻固涩之物后,则使气血瘀滞更甚,汗出加重。李师临证中针对此类汗出常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方中桃红四物汤养血活血、祛瘀通经,柴胡、桔梗、枳壳疏肝行滞、调畅气机。气血通调,津不外溢,则汗出可止。

6 验案举例

管某,女,56岁。2019年1月26日就诊。主诉:心悸、盗汗1月余。患者1月前无明显诱因下感心悸气促、夜间汗出,至内科门诊就诊,查动态心电图示:房早4781次,房速64次,部分ST段压低。心脏彩超未见明显异常。血生化及甲状腺功能等均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诊断为心律失常,予心律平及冠心丹参滴丸口服对症治疗。2周后心悸较前好转,盗汗反见加重,常醒后内衣尽湿,为求进一步治疗,遂至李师处就诊。刻下:患者夜间盗汗,醒后自止,时有心悸不适,无喘息气促、无胸痛咯血等,夜寐不佳,纳食一般,口苦口干,二便如常。舌偏红,少津,苔薄微黄,脉细弦。证属心阴不足,治以养阴清热,宁心敛汗。处方:炒党参、南沙参、北沙参、麦冬、当归、熟地、生地、茯神、黄芩、黄柏、鲜石斛、甘松各10g,五味子5g,黄连3g,茶树根30g,黄芪、炒酸枣仁各15g。7剂。每日1剂,水煎服。二诊时患者盗汗减轻,心悸不适好转,偶有心烦,夜寐不佳。舌偏红、苔薄,脉细弦。改熟地30g,黄连5g,加地骨皮、龙齿各10g,首乌藤30g,琥珀4g。续服2周。三诊时患者盗汗明显好转,偶有心悸不适,纳寐尚可,二便调,加浮小麦30g,增强固表敛汗之效。依前方法继续治疗2周后,盗汗止。

按:初诊时患者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心悸减轻,但心阴已伤,盗汗不止、汗出津伤、夜寐不佳耗伤阴液,如此往复则心阴亏更甚,盗汗加重。予生脉散合当归六黄汤佐以养心安神之品,甘松、茶树根是李师结合临证经验及现代药理用于治疗心悸的常用药对。二诊时因患者夜寐仍不佳,增加熟地黄、黄连用量,此二药为李师治疗不寐经验药对,熟地滋阴、黄连坚阴,使心阴得复,阴阳相交;龙齿、琥珀、首乌藤功能安神助寐;地骨皮清虚热除烦。三诊时患者明显好转,予上方加浮小麦巩固疗效,对症则效佳。

猜你喜欢
李师浮小麦心阳
李廷荃从虚痰瘀毒论治胃癌经验拾萃*
自汗、盗汗试试浮小麦汤
毛巾
La flor de madreselva y el trigo trechel
前桃后杏终归无
“内部资料 注意保存”
浅谈李师中《劝农事》碑
李勇强骨伤科学术思想撮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