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必然性及路径研究

2020-01-11 14:01
中文信息 2020年12期
关键词:专业课课程思政协同

(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政课是主渠道,其他各类课程也肩负着重要的职责和使命。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既要通过思政课程实现,也要通过其他各类课程渗透育人思想,形成全面育人的体系来完成,以此形成真正的思政合力。

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必然性

1.充分践行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然依托科学、高效的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理念

自古以来君子以德行立身,再有才学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也不会得到尊重、推崇。所谓贤者应兼具智慧和道德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反之就可能成了祸国殃民的败类。高校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好立德树人这根主线,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德育与智育完美结合,使学生在追求自身美好未来的同时,兼顾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利益,肩负使命追求卓越,将个人梦与中国梦合二为一,在实现中华民族振兴发展中激昂奋进挥洒青春。决不能因个人私立做出违反道德、法律、甚至令人不齿的叛国行为,这将是教育的最大失败。因此,为了推动立德树人的全面落实,必然最大程度地发挥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作用,使学生在各类课程中真切感受到道德无处不在,思想、行为都要有道德的指引,让学生懂得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什么才值得毕生追求,这些目标必须做到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才能达到。

2.“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根本保障

21世纪我们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这样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当下高校教育的重点不仅在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及专业能力,更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将红色基因传承下去,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下去,站对立场举好旗帜,这是新一代高校学生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我们的高校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使学生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家、有益于民族的红色接班人。

3.“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是一种全新的创新,能够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的

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实现了思政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能力。通过在教学中系统、连续、全面地渗透这种思想,拓展思政教育传播渠道,在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融合中让育人更加全面。

当今世界复杂多变,大学很容易受到多种负面思潮、歪曲事实的信息、是非不明的错误思想影响。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部分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偏差,无法坚定正确的立场,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为此,必须全面贯彻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教育理念才能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一代,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动摇的力量。

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当下存在的问题

1.“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单打独斗没有形成有效的同向同行

长期以来思政教育只属于“思政课程”形成了传统,其他课程没有思政教育的责任,所有“思政课程”教师只管自己这一摊,不关心其他课程的问题。现在,各种课程虽然进行了“课程思政”的设计,但没有丰富的思政资源也欠缺教学经验,只能自己探索,这样就无法形成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合力。

2.高校支持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机制有待健全

各高校虽然出台了一些办法,但在支持力度和方法上不够全面。没有系统性的统一机制,没有体现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设计。在教师沟通交流、培训、监督考核与制度保障等方面有待完善。

三、“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路径选择

1.使每位教育工作者认识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重要性

对于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有些教师存在着不重视、忽视、甚至抵触的情绪,认为“课程思政”就是要把每节课上成思政课,这不仅做不到、还会加重专业课教学的负担。要加大宣传教育,使大家充分认识到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缺乏德育的理念,就算知识讲授得好,也无法塑造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每位教育工作者应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使命感。课程思政的育人是在润物细无声中做到的,不是另加一门课程,将价值引领与德育融为一体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助力学生健康成长,成就学生的同时也为国家培养坚定社会主义信仰的接班人,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每位教师都应把知识传授与德育有机地融为一体,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

2.明确“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思政教育中不同的定位

2.1 思政课程是思政教育的主渠道

思政课程一直担负着高校思政教育挑大梁的重任,在思想、道德、自身修养、国际、国内情况、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各个方面为学生讲解、引领、深入内心,引起共鸣。在学生道德修养教育中的作用坚不可摧,有着健全的课程体系与成熟的教师队伍建设和多年的教学经验。所以必须进一步提升思政课程的教育水平,发挥好主渠道的作用,在“思政课程”的引领下带动“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建设、教法探索。只有主渠道这根铁打得硬,才能推动“课程思政”全面实施,引领它们走向正确的方向。

2.2 专业课程要将价值观教育真善美教育融入教学中

各专业课程要将价值观引入职业理想、职业操守、职业规范中,以求真、求善、求美为引领。用真人、真事结合专业,为学生生动地介绍职业岗位中发生的事情。怎样应对困难、怎样看待回报、岗位中感人、高兴的事情,怎样看待迷茫和未来发展、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的选择等,不漏声色却声情并茂地传授学生真善美的做人道理和正确的价值观。这是学生急需又是最喜欢的方式:得到专业课老师的人生指导,让他们觉得更有用、更接近现实,更愿意接受。以实、以情动人,融入真善美的价值观是专业课“课程思政”切入的利器和目标。

2.3 公共课程、选修课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在不同的公共课程、选修课程中有计划地融入各领域优秀传统文化。古今结合,根据所讲课程为学生适当追寻古代中国文化,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拓宽知识面,提升学生的中华文化素养,深入浅出地走进、理解中国文化。选修课要多介绍中华文化的各类课程,熏陶学生,用深厚的中华文化养育他们,让他们发出中华文化的芽,长出中华文化的根。

3.深入挖掘有价值的思政教育资源

为更好拓展思政教育,专业课教师应该积极挖掘和把握专业课程资源中的优质思政内容。一方面,在课程思政下,专业课教师要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和启发学生。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还应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确保内容有深度、有内涵。要结合专业课内容特点,积极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比如可以通过实践教学的开展,或者项目探究方法的应用等,行之有效地渗透思政内容,让知识的传授更有温度,更具灵活性。

4.建立健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运行机制与制度保障

4.1 运行机制上

4.1.1 建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师定期培训机制

“思政课程”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每年教育部、各省、高校对“思政课程”教师的培训力度越来越大,教师队伍建设越来越好。但“课程思政”教师的培训却还没有跟上。当前只有少量的网络培训,课时数短、内容单一,无法满足各类型“课程思政”教师的学习需求。所以在教育主管部门层面上,要制定规范的“课程思政”教师培训规划,做好顶层设计,指导高校制定“课程思政”教师培训方案,并进行监督。对“课程思政”教师培训时数、培训内容、培训方式要求制定详细方案,各高校上报方案,对“课程思政”教师培训不到位的高校进行适当处罚,引导培训形成良性发展。同时,开设“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师共同培训课程,真正让教师们理解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内涵、作用、方法等,使协同育人发挥实效。

4.1.2 形成教师之间定期交流互动

确保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始终保持同向同行,应充分实现教师之间的全面互动。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都应该成为思政教育的主要引导者。在传统教育理念下,这些教师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往往各负责“一摊”。教师之间的互动性较差,联动性较弱,影响思政教育的深入实施。在实践中,高校应该畅通教师之间的深入互动,鼓励和引导教师开展全面交流。思政教师在思政教育中具有较为丰富的经验,也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在协同育人过程中,应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将思政教育的经验以及方法分享传播给其他课程教师。专业课教师应该主动寻求思政课教师的帮助,继而在教学中给予学生科学的引导。

以会计专业的课程思政为例,社会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德育要求比较高,要求他们具备较强的德育素养以及职业素质。在会计专业教学实践中,专业课教师应该积极地寻求思政教师的帮助,讨论教学内容及方法。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内容,同时,注重依托正面案例、反面案例以及相关的警示案例等,引导学生在夯实专业素养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德育素养。课后,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继续探讨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配合多种教学手段,在相互交流促进中实现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4.1.3 建立健全的教师考核和激励机制

高校要制定健全的“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师考核办法。对课程授课表现、学生接受情况、教师之间共同备课、相互听课、思政教育内容的科学性进行考核。可进行学生问卷、听课、授课教案检查、备课活动监督、互听记录检查等具体的考核方式。对于考核优秀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全体老师学习的积极性。

4.2 制度保障上

4.2.1 高校党委领导对同向同行协同育情况进行监督、有效跟进、同时帮助解决存在的困难。高校领导要定期进行听课,提出问题和建议。党委成员要开会讨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相关方案的合理性敦促其不断完善。定期教师进行交流,听取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意见,及时讨论,尽快解决,保证协同育人稳步实施。

,4.2.2高校要在资金、人才、培训、物质保障方面制定稳定的制度条文,形成可操作性方案。高校要大力支持同向同行协同育人,认真、细致地设计可行性方案,听取广大师生的意见,想成稳定的实施方案,认真执行,在执行中进行合理修正,全力保障协同育人的实施。

猜你喜欢
专业课课程思政协同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协同进化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