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冠状病毒病168例临床分析

2020-01-11 11:39黄亚雄蔡春琳谢元林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流行病学计数肺部

黄亚雄, 谢 君, 钟 正, 蔡春琳, 谢元林, 郑 芳, 唐 伟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武汉市陆续发现多例不明原因肺炎,经专家证实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且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1]。该病短期内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播散,在一段时间内感染人数及死亡人数还在持续上升。为有效控制新型冠状病毒,为临床诊治提供有力依据,现对我院收治的该类患者从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几方面进行探索和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20年1月20日-2月4日经长沙地区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诊为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并收住长沙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长沙市第一医院北院)的168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87例,女81例,年龄为1~76岁,年龄中位数为51 岁。

1.2 方法

1.2.1 COVID-19确诊标准[2]

1.2.1.1 流行病学史 ① 发病前14 d内有武汉地区及武汉周边地区,或其他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游史或居住史;② 发病前14 d内与COVID-19患者有接触史;③ 发病前14 d内曾接触过来自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来自有病例报告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④ 聚集性发病。

1.2.1.2 临床表现 ① 发热或呼吸道症状;② 具有COVID-19影像学特征;③ 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有流行病学史中的任何1条,且符合临床表现中任意2条,无明确流行病学史的,符合临床表现中的3条,且必须具备咽拭子、血液或粪便中任意一类样本新型冠状病毒PCR检测阳性。

1.2.2 研究方法 采用统一的个案调查表进行登记,详细记录研究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长期居住地,外出旅游史及类似患者接触史,并询问患者的具体临床症状,记录患者入院时肺部CT及血常规结果,依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第五版)》把研究对象分成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

1.2.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5.0进行统计学分析,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两独立样本的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数据分析采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COVID-19患者流行病学特征

168例患者中,106例(63.1%)存在武汉相关的流行病学接触史,47例(28.0%)存在本地确诊患者接触史,15例(8.9%)否认相关流行病学史。60例(35.7%)存在家族聚集感染现象,且家族聚集感染人口数最多可多达8 人。

2.2 COVID-19患者临床表现

168例患者中,绝大多数患者以发热(129例,76.8%)、咳嗽(104例,61.9%)为首发症状,部分患者存在气促及呼吸困难(21例,12.5%)、头痛(13例,7.7%)、咽痛(13例,7.7%)、鼻塞流涕(9例,5.4%)及肌肉酸痛(17例,10.1%)等上呼吸道感染及全身中毒症状,还有少部分患者存在呕吐(7例,4.2%)、腹泻(17例,10.1%)等消化道症状。有武汉相关的流行病学接触史与无武汉相关的流行病学接触史患者比较,发现发热、咳嗽及气促症状在前者明显多于后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头痛、鼻塞流涕、咽痛、肌肉酸痛、消化道症状在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COVID-19患者流行病学、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特征的关系

168例患者中,6例(3.6%)肺部未发现明显病灶,肺内存在单发病灶仅15例,占8.9%,绝大多数患者(147例,87.5%)存在肺内多发病灶,且在有武汉相关的流行病学接触史和无武汉相关的流行病学接触史两类人群比较,肺部病灶未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CT评分[3]在上述两类患者中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发热症状的患者肺部病灶明显多于无发热症状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8例COVID-19患者中,白细胞计数下降者59例(35.1%),淋巴细胞计数下降者39例(23.2%),嗜酸粒细胞计数下降75例(44.6%),在有武汉相关的流行病学接触史和无武汉相关的流行病学接触史两类人群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COVID-19患者综合诊治情况

168例COVID-19患者全部采用抗病毒治疗,其中洛匹那韦/利托那韦83例(49.4%)、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干扰素79例(47.0%),干扰素6例(3.6%),中药治疗人数达161例(95.8%)。所有患者中重型、危重型分别为30例(17.9%)、3例(1.8%),其中气管插管率和机械通气率占0.6%,无创通气率占1.2%,高流量氧疗率占4.8%。目前无死亡患者,治愈6例,占3.6%。

3 讨论

COVID-19疫情于2019年12月在武汉出现,并在短期内以湖北为重疫区迅速蔓延至全国,湖南省病例数随之迅速增长,为有效控制疫情并对临床诊治提供有力依据,对目前长沙地区收治的COVID-19确诊患者展开研究,分析如下:根据国家相关数据分析[4]在疫情早期绝大多数患者有武汉相关的流行病学接触史,且有部分患者存在华南海鲜市场相关接触史,而本研究未发现有华南海鲜市场接触史病例,同时有武汉相关的流行病学接触史患者构成比低于早期对全国COVID-19患者的研究数据[5],提示新型冠状病毒已脱离华南海鲜市场及武汉地区,在其他地区迅速传播。同时在本研究中有35.7%患者存在家族聚集感染现象,明确该病毒存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且传染性强。但有8.9%确诊患者否认相关流行病学接触史,仅因出现临床症状就诊,在疾控中心核酸检测阳性而确诊该病,其诊断符合国家相关诊断标准[2]。与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流行病学特征类似[6],考虑该类人群可能存在与轻症或无症状患者接触,而未追踪到相关人员,或者病毒除呼吸道传播、接触传播外,可能通过排泄物污染水源、食物及物品等传播。

新型冠状病毒与SARS冠状病毒具有高度同源性,大多数患者存在发热(76.8%)、咳嗽(61.9%),少部分患者存在上呼吸道感染中毒症状(例如鼻塞流涕、咽痛、肌肉酸痛等)和消化道症状(呕吐、腹泻等),与SARS患者表现类似,但还是存在一些区别,COVID-19患者出现气促及呼吸困难仅占12.5%,提示该病毒毒力可能弱于SARS冠状病毒[7-8],本研究进一步发现有武汉相关的流行病学接触史的患者发热、咳嗽及气促症状明显多于无武汉相关的流行病学接触史患者,考虑在疾病传播过程中,可能存在病毒毒力的减弱,有相关文献报道SARS冠状病毒在传播过程中存在基因突变[9],但目前对于新型冠状病毒的研究不多,还需要进一步分析两类人群是否存在基因序列的差异来证实该研究。

在COVID-19的诊治过程中,肺部影像学检查至关重要,陆续有研究指出COVID-19患者的肺部病灶性质以磨玻璃影,斑片状、条索状高密度灶及实变影为主[10]。本研究进一步发现COVID-19以多发病灶为主,无发热患者肺部病灶明显少于发热患者,考虑因无发热患者,体内细胞因子等致热源较少,全身炎性反应轻于发热患者,因而肺部损伤较轻,但具体体温与肺部病灶是否存在正相关,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对比有武汉相关的流行病学接触史与无武汉相关的流行病学接触史COVID-19患者,发现肺部病灶特点及CT评分、白细胞计数下降情况、淋巴细胞计数下降情况、嗜酸粒细胞计数下降情况在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目前对该病毒的了解有限,且处于疫情发展初期,暂未发现相关研究与文献支持该结论,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与总结。

目前长沙地区COVID-19患者重型及危重型仅占19.7%,死亡率为0,因大多数患者处于疾病早期,因而无法预估患者后续的疾病进展及预后情况,需要继续动态观测研究对象的各项指标。目前依据Lu等[11]推荐的抗新型冠状病毒治疗方案(包括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干扰素、血必净、其他中药制剂等),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启动抗病毒治疗,且95.8%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但因目前治疗时间短,仅3.7%的患者病毒转阴出 院。

综上所述,目前新型冠状病毒传播迅速,全国感染率明显上升,需要医务人员继续研究分析,进一步了解COVID-19患者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以便提供更有效的诊治方 案。

猜你喜欢
流行病学计数肺部
星形诺卡菌肺部感染1例并文献复习
盐酸氨溴索在慢阻肺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应用
昆明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的调查
儿童医院临床分离多重耐药菌的流行病学分析
古人计数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老年重症肺部感染临床诊治研究
递归计数的六种方式
新型冠状病毒及其流行病学特征认识
古代的计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