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国锋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畜牧兽医局石泉畜牧兽医站,743000)
中兽医基础理论是指导兽医中医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础理论,是兽医疾病诊断、治疗的前提条件。 中兽医理论属于中医学的一部分,它同样集成了中医学的阴阳五行说、精气学说等理论。 中兽医理论在动物疾病治疗方面讲究的是未病先防,通过养性调神、护肾保精来强化动物免疫力和抵抗力,从而有效的预防各类疾病的发生。 在治疗上讲究既病防变,通俗讲就是早发现、早治疗。 在治疗时按照阶段治疗,而病发初期是疾病治疗的最佳阶段。 犊牛腹泻发生的病理性反应较多,而肠道感染引起的腹泻症状是最明显的早期症状。 由于具有病程短、感染快、死亡率高的特点,往往给牛养殖户造成不小的损失。 研究中兽医理论在犊牛腹泻中的治疗应用对于有效预防和控制该病的发生,降低死亡率和养殖损失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犊牛腹泻为例,来分析中兽医理论(主要为治则)在犊牛腹泻治疗中的应用。 旨在为中兽医理论的推广和犊牛腹泻的有效治疗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犊牛由于肠胃功能发育不全,肠胃免疫功能低下,发生腹泻的概率较高,且腹泻原因往往较为复杂。 犊牛腹泻可能是一种病因引起,也可能是多种病因引起。 常见的犊牛腹泻包括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病原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微生物或寄生虫引起的腹泻、 机械损伤引起的腹泻等等。在出生的3 周内,犊牛的食管沟处于闭合状态,而皱胃的食物容积率也只有70%。 皱胃作为牛消化的主要器官,当食物容积率超过70%时,则引起肠胃负荷,导致消化不良,从而引发腹泻。 此外还存在以下一些常见情况引起的腹泻:(1)母乳感染,犊牛在获得的初乳质量不佳,如免疫球蛋白较少、或存在病原菌、微生物等,犊牛吸吮乳汁则会感染腹泻。 (2)气候骤变,或阴雨连绵,或突发降温等,发生应激反应,神经系统受到刺激,诱发腹泻。 (3)饲养环节不洁,环境中存在病原菌、寄生虫等,引起腹泻。 犊牛腹泻的根本性因素是细菌、病毒和寄生虫。 犊牛腹泻的发生会破坏其消化系统、脾胃功能等,引起脾胃功能失调或消化系统微生物菌群数量失衡。 犊牛腹泻的发病机理表现为肠胃内渗透压增高、分泌物增加、各类毒素增加、发酵物增加、肠胃道动力紊乱、肠胃黏膜收到刺激、肠胃吸收功能减弱或发生障碍等。 犊牛腹泻应对症下药,结合不同类型腹泻的病因采取抗菌消炎、恢复肠胃消化功能及动能、补充血容、保护心肝、缓解中毒症状、增强肠胃免疫力和抵抗力[1]。
2.1 正治、反治理论的应用
正反治理论的原理是治病求本。 正治也叫逆治,该理论适合单纯的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 消化不良的原理是体虚,寒者热,热者寒,因此需要针对寒热选择逆治补虚的药物。 寒症选择温热滋补性药材,热症采用凉性降火的中药材。 反治也叫从治,针对病因复杂的犊牛腹泻,在用药上寒热皆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2.2 治标治本理论的应用
中兽医常用病变的主次先后解释病变过程,一般先之治病为本病,继发之病为标病。 在治疗上,脏腑治本,经络肌表治标,因此原发性犊牛腹泻找准病因抑制和阻断病因,控制本病,而继发性既要控制本病,还要重视腹泻引起的肌表病变。例如继发性细菌性腹泻要先抑菌,调和五脏六腑功能,改善肠胃功能,还要消炎利水,治疗腹泻引发的继发性感染。 遵循的治疗原则是缓病治本、急病治标、标本兼治[2]。
2.3 扶正祛邪理论的应用
扶正祛邪的理论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因为正气减弱、邪气增强所致,治疗上扶正讲究虚则补之,增强机体免疫力,实则泻之,祛除病邪和损害机体的病原。 中兽医理论认为犊牛腹泻的治疗要先扶正驱邪,然后根据疾病的正邪长衰和病发矛盾调整正邪滞气。 在用药上要注意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气。 该理论往往和调整阴阳、调理精气血津理论一起运用,目的是为了是犊牛的气血、五脏功能、阴阳、精气达到平衡,从而维持机体功能的正常。
综上所述,中兽医理论的有效应用对于预防犊牛腹泻和腹泻感染扩散、降低犊牛腹泻引起的死亡率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虽然犊牛腹泻发生的类型较多,腹泻轻重缓急不同,但究其更远是由于消化系统免疫力降低引起的肠胃感染,感染加剧最终引发脾胃功能失调,甚至是脱水性死亡。基于中兽医理论,在犊牛腹泻治疗中应该加强犊牛肠胃免疫功能,结合不同腹泻的类型找准病原,消灭病原,及时阻断腹泻感染的进一步发展,再采用调理脾胃功能的中药从根本上进行治疗,可在治愈的基础上提高犊牛的肠胃免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