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琳,蒋永健,杨金勇
(浙江省畜牧技术推广与种畜禽监测总站,浙江 杭州 310021)
近年来,在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和农业农村部的部署要求时,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纳入全国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省和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全省上下以畜禽养殖废弃物科学处理、资源化利用为切入点和着力点,坚持政策推动,完善基础设施,加强技术支撑,建立健全养殖废弃物(包括粪便、沼液、垫料等)主体责任处理与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农牧对接长效机制。
浙江畜牧业主要包括生猪、家禽、奶牛、羊、兔和蜂6个子产业。其中生猪、家禽和奶牛为主导产业,湖羊、兔和蜜蜂为特色产业。据业务统计,2018年底,全省猪、牛、羊和禽存栏分别是543.9万头、15.7万头、159.6万只和7941.9万羽,猪、牛、羊和禽出栏分别是983.5万头、7.85万头、174.7万只和18981.6万羽,同比分别增加-5.8%、-5.6%、-5.8%和3.32%。肉蛋奶总量达到169.7万t,全年实现牧业产值331.8亿元。全省年出栏50头以上猪场7009家,其中,年出栏500头以上猪场2406家,占总出栏的84.3%;有年存栏500羽以上蛋禽场3141家,占总存栏的91.4%;年出栏2000羽以上肉禽场5493家,占总出栏的92.17%。总体来看,畜牧业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提质增效上迈出坚实步伐。
2018年全省畜禽粪污产生总量1924.1万t,利用总量1768.5万t,综合利用率为91.9%,规模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91.8%,其中,大型规模场配套率93.1%,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均位居全国前列。2019年11月,我省高质量通过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省创建评估,得到了“浙江省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省建设理念超前、方法科学、机制创新、措施有力、成效显著,圆满完成3年行动方案的目标任务,初步构建了生态高效、特色精品、安全放心的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益现代畜牧业发展新格局,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畜牧业绿色发展的机制和模式”的高度评价。
2.1强化组织领导压实责任 浙江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起步较早,相关组织领导工作从2013年就已开始。2014年,全省成立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领导担任办公室主任的“五水共治”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将畜禽养殖环境整治、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列入“五水共治”重要内容,省市县乡四级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纳入政府考核,层层落实责任。近年来,省政府接连印发《创建全国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省三年行动方案》(浙政办发〔2016〕161号)《浙江省畜禽养殖废弃物高水平资源化利用工作方案的通知》(浙政办发〔2017〕108号),明确工作任务,并召开全省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绿色畜牧业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进会,对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再部署,并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相关指标列入“生态美丽浙江”“平安浙江”“健康浙江”“乡村振兴战略”等省委省政府对各级政府的考核内容中,进一步提高各地重视程度,有效推动各项工作落实。
2.2强化部门联动政策保障 农业、环保、国土、财政等部门通力合作,打好组合拳,以畜禽粪便减量化生产、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为重点,从破解重点难点问题入手,着力打通畜禽养殖废弃物利用循环链条中的“肠梗阻”。
2.2.1畜牧业方面 全省以美丽牧场建设为载体,不断优化主体结构,着力构建绿色发展生产体系。印发《关于深化农牧对接提升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的通知》《浙江省农牧对接的绿色循环体建设标准(试行)》,将大型规模场粪污处理设施改造提升列入省政府十项民生实事之一,完善雨污分离、消纳管网、储液池等设施设备,将全省规模养殖场全部纳入当地环保或“五水共治”监管平台。截至2019年底,全省共建成27个省级以上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省级美丽牧场1209家,带动市、县创建美丽牧场近2000家,建成农牧对接绿色循环体421个。省农业、环保两部门制定《浙江省畜牧业区域布局调整优化方案》《浙江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2016-2020年)》,明确要根据种养配套、农牧结合、生态循环、污染减排的总要求,全面实现生态养殖。省农业、国土、环保、林业等四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支持畜牧业绿色发展的意见》,明确在设施用地、环评、林业消纳地等方面支持农牧结合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省农业厅联合省财政厅制定了《浙江省2018-2020年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意见》(浙农计发〔2018〕16号),对粪污固液分离机、沼液沼渣抽排设备、无害化处理设备等纳入农机购置补贴并敞开补贴。养殖除臭设备列入2018-2020年省级农机补贴产品试点目录,补贴资金达1200万元。2019年又将畜禽粪便发酵处理机、有机肥加工设备、有机废弃物好氧发酵翻堆机和有机废弃物干式厌氧发酵装置4个品目列入全省农机补贴范围。
2.2.2有机肥沼气等方面 全省自2011年就开始部署开展商品有机肥推广工作,从2017年起,每年制定下发《浙江省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项目实施总体要求、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试点县由2017年的4个增加到2019年的7个,2019年共落实示范区总面积8.2万亩,有机肥推广面积达到71.6万亩,技术覆盖率达92.2%。此外,2019年,省农业农村厅会同省财政厅制定印发《关于试行农业投入化肥定额制的意见》,明确把有机肥推广作为实施农业投入化肥定额制重要的技术措施。省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落实绿色发展电价政策的通知》(浙发改价格〔2019〕305号),继续支持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自2019年7月1日起,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制取沼气发电上网收购价统一调整为沼气发电项目上网电价,即每千瓦时0.666元。
2.2.3强化技术创新示范引领 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治理路径,以粪便肥料化、污水能源化和粪便垫料化利用为主要处理方向,以萧山区、钱塘新区(大江东)、龙游县、衢江区和江山市等5个生猪重点县(市、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为牵引,制定标准规范,强化技术集成。组织编印《畜禽污染防治标准规范选编》、《科学生态养猪八大技术升级版》,制定《沼液综合利用技术导则》,成立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安全监测与评估工作小组,针对性破解粪污资源化利用方面的技术瓶颈。组织开展“规模猪场养殖污染减排技术研究集成与示范推广”、“不同农牧结合对土壤质量、农产品品质及质量安全影响的评估”和“冷等离子臭氧减臭技术示范与推广”等农业农村部重大协同推广项目、省“三农六方”和省产业团队等项目,加强猪场养殖臭气综合减排和养殖粪污零排放技术攻关,精准研究不同有机肥、不同用量、不同施用方式和有机无机配套等应用技术,总结集成了一批推广技术模式:“有机肥+机械深施”、“有机肥+配方肥”、“有机肥+水肥一体”、“果(菜、茶)-沼-畜”、“自然生草+绿肥”和“秸秆覆盖+配方肥”等。组织召开多种形式的培训班和现场会,通过专家授课,典型交流的形式,加强政策培训、项目管理、技术指导,引领带动全省资源化利用水平的提升。
2.2.4强化监督管理倒逼发展 2019年4月,省农业农村厅、生态环境厅组织开展了2018年度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情况调研,通过自查评分、实地检查、第三方评估,进行综合评价,评选出9个优秀市和20个优秀县(市、区),并将评估结果通报给各市、县(区、市)人民政府。建立商品有机肥原料目录“负面”清单,防范城市生活垃圾、淤泥、工业废弃物通过加工有机肥进入农田,强化商品有机肥源头监管;开展“绿剑”执法行动、商品有机肥市场抽查与企业巡查,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强化有机肥质量执法监管;建立商品有机肥招投标和有机肥替代化肥推进落实情况全过程跟踪制度,对补贴商品有机肥全程监管,开展政府招投标中标有机肥产品质量抽检,强化有机肥补贴政策实施监督。同时,全省设置有机肥使用的典型地块开展效果监测点212个,跟踪监测土壤肥力、产品质量、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等变化情况。
3.1兰溪市沼液资源化利用
3.1.1多种途径解决沼液出路 一是实行工业化处理:全市目前有11家养殖场通过工业化处理沼液,而实际的处理效果不理想,基本设施设备成本高、运行费用过大(电费、药水)、出水效果高于标准5倍以上,总体技术不够成熟。二是异位发酵床处理:全市目前有4家养殖场通过异位发酵床处理沼液,投入成本较高,运行费用也相对较大,运行正常,沼液能正常的分解挥发。三是沼液资源化利用:剩下的养殖场基本上通过农牧对接进行资源化利用,全市每年产生的沼液40万t,其中就地利用25万t,异地利用15万t。
3.1.2积极构建沼液服务体系 有效解决沼液异地运输。沼液利用的核心是农牧对接,农牧对接的关键是沼液利用设施设备配套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健全。为实现沼液异地消纳、推进农牧对接,2014年,该市按照畜禽养殖区域布局,根据区块布局建立了3个沼液抽排运输服务站,每个服务站配备3辆以上沼液运输专用车,全市一次性购置沼液运输车14辆,加上有关企业自行购置的沼液运输车20辆,全市共有各类沼液运输车34辆,车辆运输总吨位115 t,年运输能力达到25万t左右。主要措施:一是加强配送的资金补贴,对异地运输利用沼液,市财政每吨补助10元(运输成本每吨30元:即养殖场10元,种植基地10元,市财政10元)。并专门制定补贴实施细则,确保财政补贴资金的安全和高效。二是建立完善配送的监管体系,对列入考核的沼液抽排车年度运输任务核定每吨运力每年2000 t以上,其中:沼液服务站和养猪场的沼液抽排车运输核定每吨运力每年2500 t以上。规定沼液运输每辆车每周向市污染治理办公室报告核对一次,如发现弄虚作假,全额收回补贴款,并追究相关责任。在配送结算监管方面,沼液服务站和沼气服务网点采用GPS监控,经养猪场、使用沼液企业和服务站三方签字认可,凭三方签字台账和运出方、运入方银行缴款单或转帐凭证审核认可,同时将列入补贴的每辆沼液运输车驾驶员建立微信群,规定其及时上传每次抽排沼液的图片。
3.1.3科学落实消纳地 由于不同作物对沼液需求量不同,经过多方征求意见和对比试验,将6个万亩种植基地(万亩银杏基地、万亩竹柳基地、二个万亩香榧基地、万亩粮食基地和万亩中药材基地)列为目前沼液异地利用的重点,同时逐步扩大到规模蔬菜基地、园林绿化、优质兰花基地、优质芙蓉基地和优质树木基地使用沼液。
3.1.4开展宣传活动 为了让较多的种植户比较全面地了解使用沼液的好处和作用,充分利用电视等新闻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充分展示各类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利用沼液的成效,让广大种植户看得见摸得着利用沼液的成果,有效调动广大种植户利用沼液的积极性。
3.2安吉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3.2.1建设完善的污染防治设施 包括雨污分离、干湿分离,显著减少污水量;干粪进行生物发酵生产有机肥,污水地埋管道进入沼气池厌氧发酵;养殖场周边配套农田作为沼液消纳农田,铺设沼液管道,签订沼液灌溉协议,免费提供沼液灌溉,实现废水“零排放”;干粪和沼渣生产有机肥,销售给农户种植经济作物,实现“资源化”目标。
3.2.2减少生产过程中畜禽粪污的产生 使用环保饲料和 “节水”喂料器,提高消化吸收率,安装新型“节水”饲喂器包括电子饲喂器、水位限制器、水料一体盆、乳头式饮水器和水碗等,提高饲料适口性,节约50%以上用水。
3.2.3加大有机肥沼液肥推广应用力度 打造一批省级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片和示范基地,以点带面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2018年,在2017年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推广的基础上,利用安吉白茶的产业优势投入资金500万,选取四个茶叶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建立5569亩茶叶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区。
3.2.4改造提升污粪处理设施 支持茂海、竹海、喜雷等一批生猪养殖场改造提升污粪处理设施,把畜禽养殖废弃资源化利用设施设备纳入美丽牧场建设内容。完成生猪存栏500头以上规模生猪养殖场堆粪房改造。全县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在98%以上。
3.2.5建立沼液配送社会服务组织 通过项目建设,建立区域性的沼液配送社会服务组织,确保沼液中转、储存、使用环节顺畅,解决沼液异地消纳运输难问题。由安吉天禹粮食专业合作社承担的农牧沼液循环利用项目,主要内容包括建设沼液输送管网400 m、购买软体沼液池(20 t*40个)、沼液运输车1辆等,采取“养殖户+沼肥配送组织+种植基地”的运行模式,将周围规模养殖场过剩的有机肥、沼液抽取运送到种植基地储存于软体沼液池,再适时通过管网与水稀释混合后配送到种植基地田地中,把新垦地、经济作物和苗木基地作为施用有机肥的拓展领域,有效提升标准农田质量,养护耕地。该项目目前年消纳沼液1000 t左右,改良土地近4000亩(当地农户整出来的土地),实现化肥减量每亩30 kg。合作社收取80元/车的运输成本,由养殖场自行支付。
4.1大型规模养殖场受土地、技术和成本制约,资源化利用模式标准化程度差、工艺参差不齐、利用效率低和资源浪费严重。
4.2有机肥对提升土壤地力、改善品质、减少化肥用量起到重要作用,但肥效低、见效慢、人工施用成本高等问题一时难以克服,影响施用有机肥的自觉性,需要政策扶持引领。
4.3个别地方对有机肥推广工作认识不足,存在畏难情绪,积极性不高,表现出补助政策不到位、省补指标不落实或根本不要省补指标等不作为问题。
4.4有机肥推广的政策机制、工作机制、服务机制和监督机制尚不完善,推广应用模式单一,物化补助为主,施肥服务组织培育力度不够,专业化施肥比例不高,免费“测土配方施肥”服务尚不到位;对有机肥多次施用后对土壤环境、农产品质量潜在的风险评估等有待研究明确。
5.1强化分类指导,推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和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的进一步提高 2019年9月全国召开稳定生猪生产和猪肉保供稳价电视电话会议后,我省提出了以“六化”(标准化、绿色化、循环化、规模化、数字化、基地化)为引领,新建一批、改扩建一批、挖潜释放一批、跨区域合作共建一批猪场,到2021年底全省生猪自给率达70%以上的目标。对于新建猪场,要拉高标杆,选择节水、节料、节能生产工艺,集成自动化设施设备,全面推进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对于改扩建猪场,要大力推进美丽牧场建设,压实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农牧对接,签订消纳协议,对田间管网、储液池等设施设备加大投入,提升资源化利用设施装备率,确保“最后1 km”的有效对接。此外,全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组织编印《全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综合减臭典型案例》,在省农村信息报、农业农村厅微信、抖音等平台积极宣传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做法,给畜牧业插上绿色的翅膀,让资源化利用的理念飞进千家万户。
5.2深入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 研究出台省级有机肥推广施用办法,督促各级建立补贴制度,深化完善有机肥推广应用的政策体系。继续推进国家果菜茶有机肥替代示范县建设,研究集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操作的替代技术和模式,建成一批地力肥、品质佳、效益高、品牌强的示范基地,激发施用有机肥的积极性,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推广机制,鼓励支持第三方开展机械化、专业化、社会化施肥服务。新建40个省级有机肥替代示范基地,全省有机肥使用稳定在100万t、面积400万亩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