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高 晖 王舢泽 曾炜美 赵吉平(北京100070)
提要 对于Hunt综合征(亨特面瘫),急性期及时有效的治疗是缩短病程、提高疗效和减少后遗症的关键,因此,如何把握这个关键治疗时期予以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是针灸临床辨治本病的重中之重。以辨病、辨病位、辨病性为辨证要点,探讨本病急性期的针灸辨治思路:一方面紧扣急性期属实证、热证的病性特点,于耳后痛剧处行刺络拔罐及雀啄灸以驱邪泻热;另一方面,根据急性期主责于少阳的病位特点,重视循经远取少阳经穴疏风泻热、通经活络以兼顾病位、病性。如此通过针灸早期干预、综合施治,令“邪去正安”、病势大衰则预后自佳。
Hunt综合征(亨特面瘫)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侵犯膝状神经节后导致的多发性颅神经炎,临床典型表现为周围性面瘫、剧烈耳痛及耳周疱疹,或伴内耳功能障碍。中医多认为本病为风邪热毒侵袭面部阳明、少阳脉络所致,可归于中医“口眼斜”“抱头火丹”“蛇串疮”等范畴。本病较Bell面瘫起病更急、预后差,而急性期及时有效的治疗是提高本病治疗效果的关键,如何在急性期予以迅捷有效的干预,是针灸临床辨治本病的重中之重。笔者于临床结合古今治疗经验,以辨病、辨病位、辨病性为辨证要点,对针灸治疗Hunt综合征急性期的针灸辨证论治思路进行分析,以期与同道探讨。
Hunt综合征是导致无创性面神经麻痹的第二大常见原因,发病率占所有面神经麻痹的12%,[1]仅次于Bell面瘫;因其病理改变的速度更快、程度更重,发病早期即可出现神经纤维变性或者面神经脱髓鞘[2],故预后差且极易遗留后遗症。[3-4]由于VZV具有亲神经、皮肤特性,[5-6]本病常以耳部神经痛为首发症状[7],当出现隐匿性/异位疱疹或位听神经症状缺如等不完全性表现时,可能较难同Bell面瘫鉴别而贻误病情、影响预后。[8]
由于本病预后与面神经受压时间成正比,所以早期明确诊断并予以及时有效干预,是缩短本病病程、提高疗效和减少后遗症的关键。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现状是:通过常规保守治疗,相当比例患者的面部功能不能完全恢复;若进行早期手术减压,亦不能完全控制术后恢复期面肌联动的发生率。因此,如何把握急性期这个关键治疗时期,探索有效的治疗措施,是临床研究的重点方向。
2.1 辨:以经络辨证为主,辨明病位、病性
2.1.1 根据临床表现,辨识病变经脉:Hunt综合征发病部位在耳周及面部表情肌,对于此类部位明确且固定的病证,应以经络辨证为辨病位的核心,根据经脉循行对病证进行辨位归经,辨识病变经络。[9]
《灵枢·经筋》言:“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 面部为手足三阳经筋散布结聚之处,本病出现的“口眼斜”的眼部及颊口部筋肉症状,即是面部经筋为病引起。如《儒门事亲》所言:“目之内眦上下二纲,足太阳及足阳明起于此;目之锐眦,足少阳起于此,手少阳至于此;鼻之左右,足阳明、手阳明夹乎此,口之左右亦此二经还乎此。” 可见三阳经经气不利均可致面部经筋功能失调,而尤以足阳明经筋在头面部的分布最广。同时,现代医学认为,面部表情由面神经支配,而面神经经内耳、中耳再由茎乳孔出颅,向前上达腮腺分为5支,呈扇形分布支配表情肌,其走向分布及功能与少阳经脉、经筋在面部的循行分布极为相似[8],可见,阳明、少阳经气不利、经筋失调与面部经筋病变关系密切。
此外,本病首发症状常为一侧耳后剧痛,原发病位在耳后乳突处[10],相当于现代医学中茎乳孔在体表的投影点。乳突部为少阳经循行所过,“耳病实为少阳”,如《灵枢·经脉》曰:“三焦手少阳之脉……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说明耳部病变与手足少阳经脉关系密切。
综合来看,本病病位在面部阳明、少阳经筋,急性期尤与少阳经脉关系密切。
2.1.2 结合病因辨证、八纲辨证,辨明病性、病位深浅:根据Hunt综合征临床表现,可归于中医“面瘫”“蛇串疮”等疾病范畴,在辨证中应结合病因辨证、八纲辨证,辨明发病原因、分析病邪性质及病位深浅,明确病变属性。
究本病之发病,多为风邪热毒侵袭头面阳明、少阳脉络,邪毒入络,阻滞经脉,脉络失养,筋肉纵缓不收故见口眼歪斜;气火循少阳上犯耳窍,气血壅滞、不通则痛,故见耳部皮肤灼热疼痛;少阳风火循经上乘,蒸灼耳道,邪毒泛发肌肤故生疱疹;肝火风热上扰清窍,故伴耳鸣耳聋。根据现代医学研究,肌体抵抗力下降时,VZV病毒可被激活,侵犯相应神经节使之出现炎症、水肿甚至变性、坏死,[3]而病毒感染引起的局部炎性物质即相当于中医认为的有形实邪——邪阻经络、气血壅滞,故发为本病。可见本病急性期以“有形实邪”为发病关键,构成病性属“实”的方面。
此外,如《内经》所云:“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可见邪气侵袭人体有一个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过程,因此面瘫病程不同阶段病邪的深浅是不同的。急性期外邪初犯人体,正邪斗争于体表,病性属阳,[11]病邪部位表浅,因此辨治过程中尤要重视对针刺深度的把握。
概括来说,本病病机关键为风热湿毒壅阻阳明、少阳经脉,急性期病邪表浅,以“邪实”为主,病理因素不外“湿、热、毒” ,[12]病性属实证、热证。
2.2 治:急性期针灸治疗重在早期干预、综合施治 根据以上辨证分析,本病急性期针灸治疗的直接目的在于驱邪外达,使风热邪毒得有出路,纠正经络、气血的失衡状态,以控制病情进展,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从而改善预后。故应遵循“急则治其标”“实则泻之”“热则疾之”的原则,以祛风泻热、舒筋通络为法,具体体现在选穴处方及刺灸方法的选择上。
2.2.1 早期干预是缩短病程、改善预后的关键:本病预后与面神经受压时间成正比,所以对于Hunt综合征来说治疗越早越好。现代医学大多数文献建议在症状的最初72 h内予以治疗[13],而急性期亦是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的最佳时机。[14]临床体会到,针灸的早期介入,可以有效缩短病程、改善预后,但同时尤需注意刺灸方法的择宜而用。
2.2.2 病位主责于少阳,毫针刺重视循经远取以祛风泻热、通经活络:针灸临床辨病位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明辨病位而局部取穴、循经远取,明辨病因、病性而对证取穴,才能兼顾局部与整体,兼顾病因、病位、病性施治取得佳效。[15]对于本病尤是如此,本病病位在面部阳明、少阳经筋,急性期尤与少阳经关系密切,且病性为实。因此在选穴方面,除依据辨病之“病在筋,调之筋”选取局部穴位外,尤要根据辨证,重视循经远取以兼顾病位、病性;此外,针刺手法的把握对Hunt综合征亦非常重要。
毫针刺以祛风通络、疏调经筋为法,选取局部穴及手少阳、手阳明经穴为主,穴取攒竹、丝竹空、阳白、颧髎、地仓、颊车、翳风、风池、液门、中渚、关冲、合谷。
2.2.2.1 局部穴位多针浅刺以疏调经筋、祛风活络:攒竹、丝竹空、阳白、颧髎、地仓、颊车为患侧局部取穴,可疏调局部筋脉气血、祛风通络;翳风为手足少阳之会,可疏风通络止痛;风池穴为足少阳、阳维之会,善祛一切风邪。此外,在急性期针刺手法方面,尤需注意病之初期,邪气盛而正气未虚,故针刺面部穴位的深度宜浅、手法宜轻,浅刺多针,以助在表之正气、祛在表之邪气,勿要“疾浅针深”而“内伤良肉”。现代医学研究亦证明,予面部穴位轻浅手法刺激,可有效调整周围毛细血管的舒缩功能和通透性,从而及时有效地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和神经的恢复。[16]
2.2.2.2 重视少阳经循经远取以疏风泻热、通经活络:常规针灸治疗面瘫的远部取穴多以手阳明经穴为主,但根据本病急性期的病位、病性,尤应以辨证循经取穴为原则,重视循经远取少阳经穴:液门、中渚为手少阳之荥穴、输穴,具有疏调少阳经脉气血、清热通络之功,善治头面五官热证,液门透中渚,一针透两穴以增其效,并使针刺感应易于扩散传导;合谷为手阳明经之原穴,可疏阳明经气,进而疏通面颊部经气,同时亦有清热通络之效;关冲为手少阳经井穴,与风池、合谷穴合用,可疏风泻热,祛风热之病因。针刺手法方面,由于本期病性为实,根据“实则泻之”的原则,远端诸穴宜用泻法、予较强手法刺激,以通经祛邪。此外,急性期治疗间隔时间宜短,且留针时间不宜过长。治疗宜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 min,1周后可隔日针刺1次。
2.2.3 病为实证、热证,刺络拔罐结合雀啄灸以驱邪泻热、通络止痛:本病急性期之病因多为风邪热毒侵袭阳明、少阳经脉,邪毒泛发则见疱疹,邪阻脉络、气血壅滞,“不通则痛”。而耳后疼痛为本病初期特征性症状之一,痛势多剧且易遗留顽固性神经痛。同时,耳后为茎乳孔体表投影区,耳痛是病毒损伤导致面神经急性炎症性水肿的典型表现,与面神经损伤程度具有相关性。[12]因此,早期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以驱邪泻热、通络止痛,对缩短病程、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治疗应根据“菀陈则除之”“热则疾之”“盛则泻之”的原则,于耳后乳突痛剧处行刺络拔罐联合雀啄灸,以折邪之锋,驱邪泻热、通络止痛,并引郁热外达、令邪气速出。邪气既去,经络气血得通,则病势大衰、病痛自除。
2.2.3.1 于耳痛及出疱疹处行雀啄灸以引郁热外达:《灵枢·官能》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灸法具有温通经脉,祛风散寒之功,因此古籍及现代研究多见灸法治疗面瘫风寒证的记载。然灸法治疗热证的机理,古今医家亦多有论述:《本草从新》言艾草“能透诸经而治百病”,《医学入门》云:“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外科正宗》载:“盖艾火拔引郁毒,透通疮窍,使内毒有路而外发,诚为疮科首节第一法也”。说明灸法还有引热邪外发、使郁火内毒有路外达的透热解毒之能。[17-18]现代医学研究[19]也表明,艾灸能提高免疫功能,并具有很好的抗炎作用,对急性炎症造成的渗出和水肿有明显抑制作用;还可以降低局部神经兴奋性、提高痛阈,具有较长的镇痛后效应。本病为邪阻经脉而致,治以祛风泻热,疏通经络之法,亦为灸之所宜。耳后乳突处为手、足少阳经之会,亦为茎乳孔之体表投射点,在此施灸,既可透邪外出、祛风泻热,又可消散瘀滞,疏通受阻之经络、行气活血止痛。而治疗急性病、实证、热证,尤以艾灸之雀啄灸法为宜:留针期间,于患侧耳后疼痛剧烈处及外耳道、耳甲腔等出疱疹部位行雀啄灸。
操作:将艾条一端点燃,使艾条燃端悬于距患侧耳后疼痛剧烈处及出疱疹部位皮肤上2 cm~3 cm处,对准施灸部位一上一下如雀啄般施灸。施灸时间每部位10~15 min,每日1次,耳痛消失后停止灸法。
2.2.3.2 于患侧耳后痛剧处行刺络拔罐以泻热止痛:起针后,于患侧耳后乳突或疼痛最为剧烈处行刺络拔罐。
操作:用一次性采血针快速点刺3~5针,将小号火罐吸拔于点刺部位,使之出血,留罐5 min,出血量2~3 mL为宜。每日1次,耳痛消失后停止刺络拔罐。
本病急性期之病因多为风邪挟热阻于面部经络,气血不畅而致筋脉失濡,发为面瘫。而择以刺络疗法,一则可“通其经脉,调其气血”,达祛瘀生新、通经活络、活血止痛之效。二则,急性期邪气初犯,邪在肌表,虽邪势正盛却“未有定处”,治疗上当遵从“血实宜决之”“盛则泻之”的原则以折邪之锋,正如《内经》曰:“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可见刺络疗法以其祛邪解表之效,可祛本病急性期之邪实。现代医学亦表明,刺血拔罐法可直接把富含致痛物质的血液排出体外,使局部瘀血、水肿得以减轻或消除,缩短面神经受压时间;同时加强新陈代谢,促进面神经的修复和再生,[20]同时可以促进肌肉、筋膜的血液流注,缓解面神经麻痹状态,刺激神经末梢、提高肌体组织的兴奋性,改善局部微循环,加速炎症物质及水肿的吸收,从而阻断病情的进展,利于疾病愈后。[21]
在针灸辨治Hunt综合征过程中,一方面要紧扣急性期这个关键节点,务求尽早施治;另一方面,要根据急性期风邪热毒侵袭面部脉络的病因特点,紧扣本期为实证、热证的病性特点,“急则治其标”,以刺络拔罐结合雀啄灸以驱邪速出、泻热止痛;结合急性期与少阳经关系密切的病位特点,毫针刺应兼顾病位、病性,在局部浅刺多针的基础上,注重少阳经穴循经远取以疏风泻热、疏经通络。如此通过针灸早期干预、综合治疗,速令“邪去正安”,病势大衰则疗效立见,预后自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