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肖添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314000)
古徽州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处,被称为“三省通衢”。徽州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黄山、天目山和白际山脉环绕四周,钱塘江的正源新安江发源于此,属于东南丘陵,层峦起伏,平均海拔在一千米以上,海拔落差较大,溪流较多且蜿蜒曲折,这些原因导致了气候较为潮湿,一年四季阴雨绵绵。
大多数的徽派建筑都选择坐北朝南、因地制宜、依山傍水、顺乘生气等。人们认为这样会地气充实,风水极佳,对人对物都是非常有利的。而且设计建造出了马头墙、天井和各种雕刻来进行阴阳平衡,趋吉避凶。“水为财源”这一传统的风水观念对古徽州人造成了很深刻的影响,这也造就了黟县宏村这一风水大村。
马头墙又名“封火墙”,是徽派建筑独有的建筑特色。古徽州的房屋大多相邻而建,而邻里之间靠的又非常近,屋舍之间几乎没有空隙,一旦发生火灾,就会烧成一片,殃及数十家。并且徽派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而大量地运用木材更是加重了火势的蔓延。马头墙的设计是随着青瓦斜顶屋面顺势而下的,在构造上,墙顶设有青瓦,防止雨水对墙体的腐蚀。而在明清时代,马头墙又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在这个时期土匪强盗十分猖獗,人们不得不将马头墙的高度提高,然后在上面开出两个小窗,有匪情时用来对外观察,平时用来通风和采光。经过这一系列的改造,逐渐形成了大家现在所能看到的马头墙。
天井大多呈现半包围或全包围的形态,这种形态与北方的四合院有异曲同工之妙,有四水归堂、聚财之用。而在天井的南北两边是房屋的前后厅,在厅的两旁是左右厢房,而天井的作用正是为了房屋的采光和通风。天井的四周一般都向内倾斜,天井中间设置了一些水池或者是挖坑建造小鱼塘,然后设美人靠,可以坐在上面观鱼。天井的存在同样受到风水的影响,虽然房屋的外围有着高高的马头墙保护,但是天井的存在却给人豁然开朗的感觉。
徽派风格的雕刻主要有三种,它们被称为徽州三雕,是砖雕、木雕、石雕的总称。主要用于祠堂和民居的建筑装饰,强调对称和装饰趣味,并且吸收了新安画派的表现手法,用浮雕、圆雕和镂空的手法,将山水花物、花鸟鱼虫雕刻的栩栩如生。其中砖雕广泛运用于门楼、屋顶和屋瓴等处;石雕主要用于门楼、牌坊等处;而木雕运用的范围最广,庭院内的屏风、窗楹,日常使用的床、桌、椅、案和文房用具上均可一睹木雕的风采,并且雕刻的十分细致。
门楼也是徽派建筑独有的,徽州门楼大体上分为门罩式、牌楼式、八字门式。其外形就像是将牌坊镶嵌进了墙里面,然后中间有一个门供人通过。建造门楼的原意是为了驱邪镇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在门楼上雕刻一些人物或者花虫鸟兽用来祈求幸福安康。
徽州地区的土较为湿润,若房屋年代久远,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沉降。徽州地区的空气湿度很高,雨水较多,如果地基不高的话,会造成地面潮湿,所以很多年久失修的老宅子的地面会长出青苔。为了基础的稳定性和居住的舒适度,房屋在建造之前,会在地面上挖一个1 m多深的坑,在里面堆加硬度很高的石板、石块;当达到一定的高度后,会在四周固定好模板,然后再进行堆加,直到高出地面一定的距离,最后再添加一些胶合剂。
古徽州建筑的地面基本上都是用 “三合土”制成。所谓“三合土”,就是将一定比例的中沙加上一层干石灰粉,然后再加上红泥,搅拌到可以使用的程度即可。有的大户人家会在地面上铺设上好的木材或石板,更加方便人们的行走。
因为天井将雨水聚集在房子的中间,古语说水流通便为财,所以为了家里的水不变成死水,徽派建筑当中都有十分良好的排水系统。这些排水系统大多都是通过天井下面的暗槽与外面街道的排水系统或者小溪相连。
古代没有钢筋混凝土,只能用大型树干作为房屋的柱子。由于房屋地面潮湿,为了防止木头因接触地面而受到腐蚀,通常会在柱子下面放置一个圆柱形石块充当柱基础;但是当温度较低的时候,石头上会形成水汽,也可能会腐蚀柱子,所以在柱脚和柱础的地方会放置一个圆形的木板。
采光性非常重要,不可忽视。一些民宿把门窗放大;把部分非承重墙换成玻璃墙;将屋顶一定比例的瓦片去掉,装上天窗。经过采光性改造后,大量的阳光照射进来,加快了水汽的蒸发,这也有利于房屋的除湿。
比较流行的做法是将房屋的地面升高,然后再铺上一层防水地砖,这样地面就不会像以前那样长出青苔。但是,铺设这种地砖的弊端就是美观性不是特别的好,而且污渍掉落在上面也难以清除。
徽派古建筑大多都有几百年的历史,房屋沉降和主要受力构件的破损都十分严重,安全性难以得到保障。现在常见的房屋地基改造方案,是将地面的三合土、地砖和木板揭开,然后在保持四周支撑物和受力墙不受破坏的情况下,将基地挖开,填埋进水泥砖块或者是钢筋混凝土。
文章以地理、历史和风水为背景,对徽派建筑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并从中发现徽派建筑的独有特点和不足之处。通过对徽派建筑进行改造,可使其与时俱进,更加适应人们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