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 鞠 刘奕麟
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130118)
近几年来,国内建筑学专业教学体制有了很大变化,学生学习的空间领域已超越教室,旧有的教学环境已经很难满足新的需要。许多建筑学院已经意识到现有的教学环境与广大师生的需求构成了现在教学方面的主要矛盾,重新改造和设计了建筑系馆。国外对建筑系馆的研究大都建立在分析人的行为方式上,十分重视内部空间的交流环境,强调人的感受。建筑系馆既有与传统教育建筑的相同之处,也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交流空间是区别建筑系馆与其他教育建筑的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建筑教育必要的空间。
传统的高校教育以老师授课、学生聆听的模式为主,学生对于所学知识停留在较浅的记忆层面,对学生的深刻思考和自主创新能力存在一定的限制。现代教育理念在教育中强调以人为主体,主张老师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及“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刺激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这种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正是建筑学教育理念的主要特征。一方面,教学过程已不再局限于气氛严肃的课堂之中,教学活动也是丰富多样,师生们可以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互相讨论和学习,在此过程中寻找自己的创作灵感;另一方面,由于建筑学专业特征与其他专业的差异,建筑系馆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同样是生活的场所,因为学生们大部分课余时间会在这里度过,同学之间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则更加亲密,因此交流活动场所的需求也相应增加。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了建筑系馆的教学空间设计,并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教学空间。
建筑系馆不仅仅是一栋教学楼,它更象一个容器。师生在此生活、学习、工作、交流、思考、娱乐,这些不同活动行为所对应的各个空间的使用要求也不同。因此分析建筑系馆中人的活动行为对于其交往空间的设计有着重要意义。丹麦建筑师杨·盖尔将人在公共空间中进行的活动归纳为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根据这种分类,学生在高校建筑系馆中的必要性活动包含上下课、设计、评图、专业探讨等教学活动,它们的发生几乎不受外界条件的限制,对应的空间为教学空间,即普通教室、设计课室、评图空间等,教学空间应该满足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随时随地、任意方式的探讨与学习;自发性活动包括休息、观赏、阅读、静思冥想等,它们的发生有赖于人的主观意愿,与空间环境的质量密切相关,对应的空间主要是休闲空间,即咖啡厅、庭院、露台、屋顶等,这类空间要求既不会受外界因素过多影响又不被约束,它能够使人放松心情、消除疲劳,即使不与他人交谈,也可以通过活跃或是宁静的气氛来享有一种精神空间,因此在设计中应更多考虑人性化设计和高品质的环境;社会性活动包含约会、交谈、大型展览、教学活动等,它们的发生有赖于他人的参与,且有可能相遇其他相关专业的人,对应的空间是更为开放的多层次公共空间,即门厅、过厅、走廊、中庭、展示展览空间等,这类空间要求更为开放,学生通过更多更全面的互动与社交来获取创作的灵感。
该项目位于北方某高校校园的中心区域,地势平坦,风景优美,有水系贯穿整个校园。场地北面主要为运动操场,南面为教学楼,东面为校园主干道,西面是水系,规划用地面积为14 468 m2,总建筑面积为 13 527 m2。
建筑与周边教学楼体块大致呼应,由一个L形体块和一字形体块组成,并用连廊将其联系贯通。L形体块承担教学部分的功能,是建筑的主体部分,主要为学生使用;一字型体块承担辅助办公部分的功能,主要是教师和行政人员使用;两部分体块即互相独立,又合理交融。南边的设计课室围绕着一系列中庭布置展开,每个教室旁边有一处面积较小的缓冲空间,可用于少量人员的休息、交谈。评图展览空间位于报告厅之上二层的位置,比以往的评图教室开放一些。一面开放的设计使空间不会过于受外界打扰,有助于师生集中交流与学习。由于报告厅的层高要求,将评图展览空间抬高,同时因高差使该空间更加丰富(如图1所示)。在临近评图展览空间的周围布置其他相关学科教室,增加其开放程度。
图1 二层平面图
该建筑将休闲空间根据功能需要与景观质量分布于各个分区。最具特色的是整个建筑的庭院部分,以东西为景观轴线,贯穿东部主入口广场到西部景观广场(如图2所示)。建筑围合成半开放式庭院,其开口朝向西面校园水系,以硬质铺地、乔木、灌木、草地、水体等相互结合布置,形成一个大的水院,并于建筑四周联系紧密、互相渗透。首先进入主门厅,透过门厅与庭院之间的玻璃幕墙,整个庭院看上去平静而有灵气,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们会在门厅休闲空间进行较多的专业探讨、学习、交流活动;庭院中,学生可坐在水边冥想、思考、放松疲惫的身心。其次,通过二层建筑体块的旋转,内侧与水院更亲近,外侧朝向校园水系,提升了该体块功能空间的品质,其做为休闲茶室,师生们可坐在其中,边欣赏风景边彼此沟通,丝毫不会感到拘谨;其屋顶为可上人屋面,一半与庭院互动,相对私密,而另一半与校园互动,更为开放,学生可以在这里聊天放松、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这种特殊的空间处理使人拥有两种不同的环境体验和感受。另外,二层阅读空间借助庭院景色,学生在此阅读时,可以获取一种平静而美好的读书气氛,并与对面茶室空间及屋顶平台的人们形成视线交流(如图3所示)。
图2 景观轴线
图3 庭院
为了使建筑系馆中的公共交往空间与建筑教学空间在功能上相互交错叠合,在北边教学区域利用走廊、中庭、楼梯、展厅之间的组合,打造更为开放的多层次公共空间。该部分也是建筑内部最主要的交往空间。在教学区域内部空间中有三个连续的中庭,利用中庭的通高及开放性强的特征,将其首层作为各设计专业的艺术品展示空间,可以摆放建筑模型、艺术作品,且不受高度限制。各类教室围绕它们布置,三个连续中庭中分别有三部楼梯,从一楼到三楼,楼梯的连续设计可以使学生从不同高度欣赏展品,获取设计灵感(如图4所示)。这种方式选择在学生交往最频繁、停留时间最长的教学区域注入展览功能,使学生无时不刻可以感受到艺术的熏陶,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开放,同时也增加了不同学科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
图4 中庭剖面
人的行为活动与建筑空间的设计有着紧密的联系,作为建筑系师生学习与生活的场所,日常所在的空间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高校建筑系馆设计中更应注重探索以学生作为主体的交往活动的特征,以此作为交往空间设计依据的重要部分。希望文章能为以后的高校建筑系馆设计提供一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