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进喜 王世东 贾海忠 张保春 刘宁 庞博 李家木
亢害承制理论源自《内经》,历代医家对此多有发挥,对中医理论与学术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并直接指导临床认识病机,选方用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内科教研室与赵进喜教学名师工作坊,基于融合经典与临床的思维,本期“铿锵中医行”,紧紧围绕“如何深刻领会《内经》亢害承制理论以提高临床疗效”组织专家展开了热烈讨论,现汇报如下。
刘宁副主任医师:
“亢害承制”来自《内经》。先秦时期,古人意识到物极必反是维持事物协调稳定的内在调控机制。《素问·六微旨大论篇》首先提出“亢则害,承乃制”之说,本意是五运六气变化过程中出现太过而表现出的自我调控机制。其后,历代医家以此解释人体生理、病理,并指导临床,逐渐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王冰联系自然现象解释亢害承制,强调四季自然现象寓有“承制”之理。宋代沈括认为可以通过运气推演气候变化和疾病盛衰。陈无择更强调运气变化是疾病发生的重要病因,主张根据五运六气特点选择相应方药。金元刘完素认为人与天地相应,将亢害承制调控机制与五脏联系,并用以推理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王履提出协调统一论,强调“亢而自制”是人体协调统一的内在枢机。如果过极则机体自身的调控机制丧失,需要医疗手段帮助恢复“亢而自制”的枢机。医者用药目的就是帮助病人恢复自我调控机制来战胜疾病。明清医家更从“制”和“生”关系的角度阐释亢害承制理论,使该理论逐渐走向成熟。虞抟提出一元、六元说和子来救母的观点,强调五行生克规律为履行生化和制约的职责。张景岳业认为世间万物存在着互生互制的动态平衡,有生无制则亢,亢则为灾为病。李中梓根据亢害承制调控机制发展了《内经》“滋其化源”的治则。治虚证,主要用“补其母”的方法;治实证,则根据五行相克关系制定相应治法,“平其所复,扶其不胜”。张志聪提出“生克制化”说,认为五行相生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克相反相成、协调平衡,生命才能正常维持。他如楼英、陈士铎等,也重视天地与人体的亢害承制调控机制,远则言天地自然之理,近则言人身生理、病理,对中医学术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近现代以来,中医界有关运气学说的研究趋于理性化。多数学者认为大自然各种因素的相互制约、相互为用,存在一定规律。把握自然气候变化的规律,有利于我们认识疾病,战胜疾病。
赵进喜教授: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天人相应,倡导中庸之道,“和而不同”,认为人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把人体的内部看作一个小天地,五脏六腑之间有相生相克的联系。古人一方面强调脏腑之间的联系,认为脏腑之间之间应互生互制,有利于维持体内脏腑平衡;另一方面,强调“致中和”,认为过犹不及,认为不管是哪一脏如果功能过度亢盛人体都会出现问题。众所周知,中医理论的来源除了朴素的解剖学基础外,多是来源于临床实践与养生体验,更受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巨大影响。亢害承制理论也不例外,同样是源于临床观察,同时又受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巨大影响。“中正和合”的哲学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亢害承制理论,既是社会学问题和哲学问题,也是医学问题。
刘宁副主任医师:
亢害承制是天地自然而然的运行状态。中国传统哲学认为人应该效法天地自然。因此亢害承制思想当然也应该适用于人体。亢害承制可以理解为现代医学的负反馈调节机制。这一调节机制保证人的整体中各部分有序、稳定地运行。各部分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整体才能达到动态平衡。平衡被打破,整体就会崩溃,出现各种病态。现代人过分追求内心的种种欲望,就是“亢”的表现。这种现象与内分泌和代谢类疾病、精神类疾病的发病率不断攀升有一定关系。所以,一方面医生要用药物治疗疾病,以制约这种为害的“亢”;另一方面,患者生活习惯的改变,也是要避免这种为害的“亢”。我们可以通过适当遏制内心欲望,使之不过度亢盛,以避免疾病发生发展。这些就体现了“承制”的理念。
赵进喜教授:
人体要维持脏腑之间的平衡状态,有赖于互生互制的内在机制。这种机制就体现在亢害承制的过程当中。中医认为五脏六腑是一个整体,五脏六腑之间,各有分工而又互生互制,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任何一脏都不能独自亢盛。如心为君主之官,但为保证心火不至于过亢,就需要肾水制约。如果任何一脏表现为脏腑功能太过或不及都易引发疾病。如肝疏泄不及则易见肝气郁滞、气郁化火、气郁痰阻、气滞血瘀,肝疏泄太过则容易横逆克伐脾胃,或肝阳上亢、阳亢风动,变生诸病。太阳卫阳不及则怕冷、怕风,容易感冒,太阳卫阳之气太过,则素体肺热,也容易招引风热邪气,或感受寒邪,迅疾化热,甚至可引发风湿热、心肌炎等变证。所以,亢害承制思想对中医认识具体的临床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王世东主任医师:
亢害承制的规律涉及到我们所处外部自然环境和人体内环境的调控。自然界夏暖而冬凉,如夏季过热则易致暑热旱灾,冬季过冷则易致水冰地坼,均可影响生物的繁衍生存。亢害承制的规律可以解释人体的稳态调控机制的由来,是生物进化或万物竞存的结果。“承乃制”也可以理解为 “制乃承”的意思,即系统或人体通过对亢盛功能的制约,也就是负反馈调节,使稳态和平衡能长期维持下去,各个组成部分之间能互相协调。理解亢害承制的观点,对医生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都有很重要的启示。《内经》讲“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也是将亢害承制理论应用于治疗的范例。
张保春教授:
《六微旨大论》所言之“亢害承制”,是运气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人认识和解释自然变化,是中医认识人体和指导治疗的重要思想。由字义言,“亢”,本义为“人颈”。《说文·卷十下·元部》:“亢,人颈也。”可引申为高、极盛之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亢之引申为高也、举也、当也。”“承”,本义为上奉、受,有“承继”“承接”义。《说文·卷十二上·手部》:“承,奉也,受也。”《说文解字注》:“受者,相付也。凡言承受、承顺、承继。”亢则为害,制随亢生,“制则生化”,由此言,生生之机,万物皆有,若失其制,则为灾害之因,所以《素问》强调的是制。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的“盛极反兼制己之化”,讲的就是亢盛到极点时会出现与本质相反的现象,也可视为对过亢的制约之象。马莳《注证发微》:“六气之下,各有所制之气承之。”“言六位之气过极则必害作,承气乃生于制下,使不过也。”内经专家王洪图教授在为中医研究生授课时,曾以冬季气候变化解释过“水位之下,土气承之”,讲到在冬天温度下降过程中,时时会有温度回升,温度变化非是直线下降,而是螺旋式变化的。亢害承制,属于自然和人体的自稳调节机制。“制则生化,害则败乱”,若调节机制被打乱,自然就会出现问题,人体就会出现疾病。亢害承制理论,讲的是平衡和稳定,强调的是制约。至张介宾“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则言“不可无生”“不可无制”,强调的是“生”与“制”两个方面在自然变化中的作用,去意远矣。
庞博副主任医师:
从原文分析亢害承制理论,“制”可以理解为合适,恰当,“承”是自下受上。“承乃制”,指地气上承以恰当地配合天气。亢害承制可以视为阐述气机升降出入和阴阳变化关系的理论。以《金匮要略》为例,“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一方面是考虑肝木易克伐脾土,所以要辅助脾土。但结合下文“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可以理解为通过治脾的方法达到补肝虚的目的,“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仲景论述风水时说:“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风水病位在肺,而脾为肺之母。黄芪、白术、甘草能健脾助运,可以理解“补母生子”的治疗方法。由上可知,仲景的治病方法蕴含了《内经》亢害承制的理念。
贾海忠教授:
亢害承制的理论来源于观察实践,经医家总结,上升为理论,而后又被用于指导医疗实践。从《内经》的角度理解,亢害承制讲的是阴阳的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素问·天元纪大论篇》指出:“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天负责“节”,地负责“制”。所以,“制”讲的是地的阴阳变化。“承乃制,制则生化”指地气向上承接天气,与天气相配合,共同完成自然万物的生长化收藏。“亢”是高、过度的意思,“亢则害”,指天地阴阳不相匹配的状态对自然万物有害。“害则败乱,生化大病”,过亢则万物的生长化收藏会受到影响,出现异常。概括来说,天地是对立统一的,表现为五运六气的协调。如果过亢或不足,就会出现“生化大病”的情况。
刘宁副主任医师:
亢害承制的现象,常在人体发病过程中有所表现。如“过极则胜己者反来制之,故火热过极,则反兼水化”的现象。刘完素认为“当泻其过甚之气,以为病本”,对医生临床很有启发。《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所论述的“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等治病理念和原则,都可以理解为亢害承制理论在临床的应用。
赵进喜教授:
现代医学所谓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实际上都存在亢则害的特点。人体各个系统只有互相承制,才能维持人体代谢平衡,内分泌调和,免疫功能正常。上世纪九十年代,现代医学都在强调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必须达标。但吕仁和教授认为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控制在5~7 mmol/L,餐后血糖控制在8~1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5%~7%,给出的范围而不是具体数值。吕仁和教授认为,年轻患者各项指标的控制应相对严格。而年纪较大的患者,多伴有各种并发症。无论老少,一味强调达标,就可能增加发生低血糖的风险,严重者还可能引发死亡。后来美国有一个大型研究显示:追求血糖达标,尤其是在较短时间内达标,可明显增加糖尿病心血管事件与全因死亡。今天的医学研究也证明了吕仁和教授的正确性。吕仁和教授这个认识里面,实际上蕴含着古老的中医智慧。
王世东主任医师:
疾病的健康管理方面,亢害承制理论对我们确立干预的方案,也有重要价值。应该强调全方位及时监测,尽量避免以偏纠偏。以内分泌疾病为例,内分泌系统是正负反馈同时调节的系统,而亢害承制机制是这个系统里重要的维稳机制。人体几个和代谢相关的指标都存在“亢则害”的特点。比如血糖严重升高会造成不良影响。高尿酸血症、痛风患者,其血尿酸超过身体容纳的极限,会形成尿酸盐沉积,导致关节炎。在治疗方面,“制乃承”,即让“亢”的部分回归到应有的水平,让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状态。医生在治疗疾病时应该参考这一思路。以吕仁和教授治疗一例2型糖尿病儿童为例。患者属于阳明胃热证候,吕仁和教授使用清热药解除患者内热病邪。考虑到小儿体质稚阴稚阳,使用大剂量清热药易伤及阳气,影响其生长发育及后续治疗。所以吕仁和教授在内热减轻后处方佐以少量鹿角,在清热同时固护阳气。在对患者的宣教方面,我们也要从正反两方面对患者进行教育,不能矫枉过正,做到无过无不及。
张保春教授:
血压、血糖等理化指标的过高或过低对身体都有害,在治疗调节中应该把握适度的原则。《道德经·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强调的“资其化源”,都可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有益的指导。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的“镇肝熄风汤”,是治疗肝肾阴亏,肝阳上亢的名方,方中不仅重用牛膝引血下行,为治标之主药,用龙骨、牡蛎、龟板、芍药镇肝熄风,代赭石降胃降冲,更是佐以茵陈、麦芽、川楝子顺肝之性,以茵陈得少阳生发之性,与肝木同气相求,以麦芽顺肝木之性,川楝子引肝气下达,中医之思维清晰明了,临证之疗效屡经证实,由此可见,张锡纯对经典理论的深刻理解与运用自如的程度。
庞博副主任医师:
临床上常用知柏地黄丸来治疗阴虚火旺的潮热盗汗。此方中知母、黄柏的配伍来自《兰室秘藏》滋肾丸,最早用于治肾虚目暗。因肝开窍于目,得水则荣,失水则孤。该配伍可理解为用黄柏、知母滋肾水,蕴含“虚则补其母”的思想。朴炳奎教授治疗肺癌,常用培土生金的治法,大剂量使用黄芪、人参、茯苓、白术。从现代药理的角度上讲,扶正的药物能够提升T细胞的功能。从亢害承制理论的角度理解,则有“虚则补其母”之意。肿瘤的病性是本虚标实,正气虚损是其发生的根本机理。所以要从正虚的根本出发进行治疗。
贾海忠教授:
我们应该培养相反相成的思维。临床上,为避免出现过亢导致的危害,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常用治法如补肾健脾、养心补肾、健脾疏肝、养肝补肺、补肺养心等,都是相克的两脏结合治疗,有助于人体生长化收藏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用亢害承制理论指导养生也同样适用。应该顺应自然,遵循天地阴阳的规律,按季节的特点调整饮食作息。应该使人体内的气化功能与自然界的运气变化相协调,则可避免过亢进而导致危害。临床治疗疾病,应该善于运用对立统一、相互克制的思想,让阴阳、五脏、气血津液、心神形体等都处于平衡的状态。
亢害承制是建立在天人相应整体观基础之上的自然调控机制。亢害承制思想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涵盖了中医的生理、病理,主张通过各部分相互制约、相互为用,以达到机体有序、稳定的健康状态。亢害承制理论的产生、演变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得到诸多医家充实、完善,对现代中医临床仍有指导意义。结合时代背景,学习中医经典及历代医家的养生、治病理念和方法,对临床预防疾病、治疗疾病都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