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淑媚
摘要:在幼儿美术欣赏课中,将音乐这一听觉艺术与绘画这一视觉艺术形象地结合起来,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让幼儿在动手、动口和动脑等丰富的活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艺术领域的认识的创造性的飞跃。本文以《康定斯基和他的画》美术欣赏课为例,探讨如何在美术欣赏课中有效地渗透音乐元素。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欣赏;康定斯基;音乐元素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03-0266-01
艺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美术和音乐则是其中最有特点的两种,幼儿阶段的孩子,由于语言能力发展的滞后性,对富有形象性、情感性、愉悦行、活动性等特点的艺术活动实践,有着强烈的认知和探索的欲望。在幼儿的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将富有节奏感和动感的音乐与美术欣赏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中,感受和体验学习的乐趣,激发幼儿对学习活动的强烈的探索欲望,让幼儿在积极的学习实践中,实现视觉欣赏能力和听觉感受能力等的多重飞跃。接下来以《康定斯基和他的画》为例,谈谈在幼儿美术活动欣赏中,音乐美术元素如何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幼儿的艺术感受能力等的有效发展。
1.巧用音符,刺激体验
钢琴演奏者在演奏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声音的类型来判断和选择放在他面前的各种与之相对应的颜色。这就是感官从一种反应区到另一反应区的转移。康定斯基认为:绘画应当像音乐一样,不仅通过表象,更重要的是通过色彩的规定性的规则秩序等,来反映人们的内心世界。因此,在幼儿艺术领域的教育实践中,创造音乐和美术之间的联感,让视觉、听觉等各种感官通过创造性地联合,打破感官间的认识壁垒,让幼儿在创造性的体验中,实现对学习效果的有效促进。
因此,在欣赏《印象3,音乐会》时,教师首先通过音乐欣赏,让孩子们感受音乐的情感伴随着音乐的节奏的发展而变化的过程,为孩子们创造丰富的感官刺激,让孩子们低沉、压抑的音乐氛围中,情绪也随着音乐的节奏而变得压抑,此时,教师适时地引入绘画作品《音乐会》,让孩子们在绘画欣赏的过程中,感受音乐和作品之间的联系,让孩子们在绘画和音乐欣赏的过程中,能够将“色彩作为琴键、眼睛当作锤子,心灵化作琴弦”,在形象的音乐和绘画的感受体验的过程中,引发幼儿的大胆想象,激发幼儿的强烈的表达和交流的需要,让幼儿在多元化的听觉和视觉感官的享受和欣赏的过程中,体会用眼睛去“听”,用心灵去感受,用色彩去表现的强烈的表达的兴趣,并通过具体的交流,促进幼儿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的有效发展和促进。
2.注重體验,促进表达
幼儿对颜色鲜艳、节奏感强的学习对象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他们能够跟着音乐的节奏,身体也出现不自觉的起伏动摇,色彩也是幼儿情绪的有效的表达形式。快乐的时候,用热情奔放的红,忧伤的时候,用表达抑郁的蓝,沉闷的时候,快乐的时候,愁苦的时候……不同的颜色表达不同的情感的音符,在儿童的敏锐的感知力的影响下,他们的表达需要被情感体验所驱动,因而在丰富的绘画欣赏体验的过程中,能够促进幼儿的表达交流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的有效发展。
例如在《红黄蓝》的欣赏实践中,让幼儿在音乐和画面感的驱动下,去主动地感受和体验音符和画面感的联系,让幼儿在音符的作用下,对画面中的丰富的线条、图形、图案、画面布局、颜色搭配等展开独特的想象。在视觉的作用下,感受自己从作品中听到了什么样的音符,用自己的直觉去描述和表达自己最形象的感官体验,并通过具体的描述和有效的引导,促进幼儿的表达交流能力、审美感受能力等的有效地促进。
3.交流融合,促进理解
幼儿阶段的孩子,对音乐和美术的感受和理解能力是有限的,但是他们的想象力却是无穷的,教师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要给幼儿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在学习对象带给自己的丰富的感受和体验的驱动下,通过和小朋友间的积极沟通和交流,实现对作品的创造性的理解和认识体验的过程。
在作品的欣赏实践中,教师给孩子们足够的欣赏和交流的时间,一方面注重幼儿独特的心理体验的激发,在幼儿的心理体验的驱动下,他们内心的自我表现欲望,会驱动他们积极地将自己得到的收获表达出来,而在具体的表达交流的过程中,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不仅能够得到有效地锻炼和强化,同时,孩子们的思维也能够在丰富的交流和体验的过程中得到积极的影响。让孩子们在丰富的色彩中,感受音符的跳跃、情感的积淀,在丰富的审美交流的过程中,促进幼儿的艺术领域的发展。
总之,在幼儿美术欣赏课中,音乐元素的渗透要与美术作品的主题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幼儿在节奏和音符的驱动下,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情感体验,并在情感的驱动下,去分析和感受美术作品中的线条、色彩、布局等结合下,感受和体验到的情感内容,让幼儿在丰富的交流过程中,实现情感和艺术领域等的多重突破。
参考文献:
[1] 谷周旋.谈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生活化策略[J].学周刊,2019(21).
[2] 张小丹.基于艺术领域的幼儿音乐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