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满
摘要:高考一直是我们高中教学的一个风向标,在教学过程中,高考的题目设计方式就是我们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教学内容。近年来,通过对于高考作文题目设置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时事类的内容出现得越来越频繁,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因此,我们的高考作为复习也应该逐渐向这一方面倾斜。本文中,笔者就自身的教学经验来谈一谈,如何基于时事对学生进行高考作文复习的教学。
关键词:高考作文;时事作文;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03-0076-01
引言
语文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学科,语文作文又是语文学科中能够直接表达学生观点和思维的一个部分。在近年的教学改革当中,我们一直强调让学生能够打开思路,进行发散思考,将学科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而作文就是我们训练学生形成这种能力、展现这种能力的关键内容。根据近年来的高考内容变革来看,高考的命题思路也是在将作文作为这种教学思路升级的重点阵地。因此,在今天,我们有必要改变过往的语文作文教学思路,有策略地帮助学生进行时事类的作文写作训练,应对高考的变化。
1.高考中作文出题思路的改变
1.1 让学生拥有更自由更具体的表达。
以往我们的高考语文的出题思路比较固定,在一定时期里曾经形成了一定的出题模式,其大体内容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些固定的话题,让学生对这些话题进行展开讨论,如“诚信”、“环境保护”等等。这种出题思路能够让学生在作文过程不易跑题,表达的观点更为集中,保持质量上的相对稳定性。然而其也有一些问题,就是学生的表达思路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同时,由于题干中给出的主题比较宏观,因此学生在800字左右的限制中很难将一个观点细致地论述出来。
而时事内容则可以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学生在今天的信息社会中与过去时代中的学生所接受的信息内容与信息量已然不同,有些事情即使不发生在身边,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来了解,因此不会造成大面积跑题。在这样的作文要求下,学生的表达将会更加自由,思路受到的限制就更少。另一方面,作文中出现的时事问题会以具体事例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能够在作文中表达更加具体的观点。
1.2 让学生得以展现自己的观察角度。
在时事类的作文当中,学生的写作就具有了一定的自由性。很多时候,当时下一个事件发生时,社会舆论对其还没有一个定论,这就需要学生自身对其有一定的观察,并且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收集到的信息来给出相应的观点。
我们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就是要让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写作时可以将自己学习到的知识、思维、分析方法融入到对于某一具体事物的观察中,进而将这种方法迁移到自己的日常生活里。而一个众说纷纭的时下之事是锤炼学生熟练运用这套方法的良好素材。
2.培养学生训练时事类作文的策略
2.1 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能力。
无论应对何种考试模式,哪一种作文素材,我们对于学生延伸自身的思考深度、拓展自身的思考维度的要求都是一致的。如今我们越来越侧重时事类的内容最直接的目的无非是希望学生可以更多地去关注社会中正在发生的事情,不要将自身的耳目闭塞。更深层的意图则是希望学生可以透过事情的表象去看到事情的本质,从而将自己学习的知识和了解的道理与实际生活接轨。因此,学生在一个事件当中去看到本质能能力是很重要的。
举例来说,2017年全国卷的作文題干中就提到了时下很多的关键词:移动支付、高铁、一带一路、广场舞、共享单车等。这些现象出现的时间很短,但是发生的变化却很多。学生面对这样快速的变化,要能够把握住其变化的根源,掌握其变化的规律,这样才能够对这些现象分析得透彻。比如移动支付,这个技术在几年内使得纸币的使用率直线下降,同时拓展了支付场景,加快了资金流动的速度,很大程度上提振了国民日常消费。而学生在高中阶段是学习过政治经济学的,如果学生能够将移动支付这个现象与自己学习过的理论知识相连接,那么就更加能够做出有深度的分析。
2.2 多维度收集信息保持独立思考。
应对社会中新近发生的事件,舆论的评判往往是纷繁复杂的,学生处于网络之中,多少会看到一些观点和言论,在这其中,学生想要对这些时事有独立的判断,最好的办法不是不去接触网络中的观点,而是尽可能地多了解不同的观点。
举例来说,上文提到的共享单车在刚刚出现时就造成了全社会的舆论轰动,有人赞扬有人唱衰,各执一词,都有理有据。在面对这种时事时,我们要训练学生学会以客观的心态去了解各方观点,找出每一种观点之中的合理之处,在拥有足够多的资料的前提下,再进行判断。这样学生在作文中表达出的观点才具有独立性。同时,由于对多方面的逻辑进行了梳理,学生在自己作文的过程中也能够更加明晰自身要表达的逻辑,使得作文整体变得顺畅。
综上所述,时事类的写作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是一种突破。通过为学生训练时事类写作的过程,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和逻辑思考的能力,当学生各方面能力成熟,就不仅能够在高考中一往无前,还能够拥有一套受用终身的思考方法。
参考文献:
[1] 高素英.开放性有余 开创性不足——我看今年的高考作文[J].写作,2000年11期.
[2] 徐江.我不思我焉能在──2000年高考作文反思[J].人民教育,2000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