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善驹 (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19世纪中期出现乡村旅游的概念,20世纪50年代以后,乡村旅游产业进入了发展全新时期,已成为遏制经济衰退,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我国乡村旅游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现已成为我国乡村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旅游组织(WTO)在1997年定义乡村旅游(Rural tourism)是指旅游者在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乡村旅游是以农村特有的传统建筑、村风民俗等人文元素和自然环境生态景观为旅游吸引点,以休闲度假和乡村生产生活体验为主的旅游发展模式[1]。乡村旅游具有“原生态”的田园生态特色、鲜明地方性与乡土特色、乡村旅游的参与性。
2012年9月10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印发《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指导美好乡村建设,构筑美好乡村建设路径,实现“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总体目标。乡村旅游是推动美好乡村建设的一种新途径,文章重点研究乡村旅游推动美好乡村建设的作用,构建旅游导向型美好乡村创建路径,期待为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乃至乡村振兴提供些许指导。
1.1.1 促进农业资源深度开发
乡村旅游的主要吸引物包括优美环境、田园风光、传统民居、民族风情等传统文化资源。乡村旅游的发展是对这些已有资源深度挖掘和整理加工,形成特殊的文化品味和艺术格调,增加观光游览和休闲度假等功能。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是对乡村资源的转化和再利用,包括民居、农产品、闲置土地等,释放乡村生产、生活和环境的深层价值。
1.1.2 促进农民就业致富
乡村旅游发展使乡村居民成为了旅游产品的生产者、旅游服务的提供者,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民就业问题。乡村旅游使传统农产品能够就地转化为旅游商品并实现升值[2]。带来蔬果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畜牧业和旅游纪念品加工等传统行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并促进农村服务行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1.1.3 改善农村自然生态环境
旅游业对环境有较高的要求,乡村旅游不仅依靠农村体验活动、村风民俗文化,还以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厚重乡土人文环境吸引游客。乡村旅游发展过程本身就是在促进环境保护。政府应该注重协调乡村旅游带来的社会经济发展与保护自然环境的重任,进行必要的科学规划,植树种草,保护和改善乡村景观,打造美好的乡村生态和社会环境。
1.1.4 促进农民素质提高
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物是乡土性[3],乡村旅游发展需要保持乡土文化,同时将农村居民培养教育成合格的乡村旅游服务者,提升现代服务业。乡村旅游促使当地居民通过与游客交流,了解社会发展现状,接受外来文化的熏陶,学到现代先进文化。使当地居民重新认识乡土文化,积极传承当地民风民俗。换言之,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加强对农村环境和地方文化的保护。
1.1.5 促进农村社会进步
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不仅依靠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同时需要优异的环境作为支撑。乡村旅游发展需要交通、供水、电信、通信等公共生活服务配套设施,较大程度上便利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乡村旅游要加强自然环境和文化生态的保护,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
1.1.6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社会资源、文明成果在城乡之间的流动与共享,提高乡村居民经济收益,革新乡村地区发展思想,推动农村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缩小城乡的差距,最终实现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的战略目标。
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农业资源深度开发、改善农村自然生态环境,可以提高乡村生态宜居性;促进农民就业致富、提高农民素质,兴业富民;促进农村社会进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创造文明和谐的乡村环境。乡村旅游是推动美好乡村建设,实现“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一种重要途径[4]。
乡村旅游推动美好乡村建设的机制
乡村旅游坚持和谐发展理念,是人们体验美好乡村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创建美好乡村的有效方式。乡村旅游作为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手段,是一项站在长远发展角度进行规划发展的战略产业。
如果乡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显著优势,则适宜发展自然风光旅游,形成以观光旅游业为主的旅游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是我国最早开展乡村旅游的主要模式之一。该模式将城市游客作为目标市场,结合乡村的特色开发农业景观、文化景观,发展特色乡村餐饮、特色农产品等,形成自然观光旅游业带动乡村全面发展的建设模式。
文化是旅游资源的根本魅力所在。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乡村形成独特的文化资源。这种资源可以开发为文化旅游产品,同时利用旅游收益进一步保护文化,使其得以更加完整地传承。该模式是以历史遗址、特色建筑、民俗文化等为依托,通过合理的旅游规划,与产业开发相结合,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发展旅游经济,促进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带动乡村全面发展的建设模式。
旅游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善齐备、交通运输便捷、距离城市较近的乡村,适合休闲度假,发展乡村旅游潜力大。在周末及小假期,城市居民可以在此休闲度假,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乡村度假型美好乡村建设模式主要是指依托旅游景点、生态优势或风俗民情,以农家乐、休闲度假山庄、田园综合体为主要形态,带动乡村全面发展的建设模式。
随着全球农业的发展,现代农业除了具有基础性的生产功能,还形成了观光、体验等特殊的生活性功能。对于乡村来说,发展农业休闲产业能够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鼓励农业创新,促进农业整体水平提升[5]。该模式是指依托自然环境、农村民居、农业休闲产业等,结合生产集约化和农业规模化,发展以观光休闲功能为主的休闲农业,带动乡村全面发展的建设模式。
自然生态旅游资源、观光农业资源或文化旅游资源都具有优势的乡村,在选择优势旅游资源作为开发导向时,可以选择混合型美好乡村创建模式。该模式可以形成多种类型旅游产品的一体化开发,相对于其他美好乡村创建模式(见下表),其旅游发展的吸引力更大。
乡村旅游在发展中主要就是将地方特色资源作为主要吸引物,核心是传统建筑以及民居和民风民俗等。对这些资源进行一定程度的深度开发和加工整理,朝向观光以及休闲和度假等融为一体的新资源方向发展[6]。美好乡村建设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加以引导。因此将乡村旅游作为导向,建设设计合理的建筑,发展科学适宜的产业,科学规划交通设施,优化空间布局,实现美好乡村旅游项目实施。
不同类型美好乡村创建模式
加强农民自身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促使人们在自身的意识当中形成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乡村文化的传承,并不断有效挖掘,同时将其作为区域文化软实力有效发展。加强发展创新文化,将相应的文化元素和现代农业融合,实现农业内涵的不断丰富,不断创新农产品。生态环境是乡村地区的优势与特色,需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才能严格保护好生态本底。旅游开发时要通过合理的方式改善景观特征、提高风貌环境水平。美好乡村创建强调建设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同时应与外围区域相互融合。
旅游产业是一个高度复合型的产业,涉及生产、生活的多个方面。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在政府主导下,以乡村为主体、企业为主力,形成政府高效协调、乡村积极参与、企业高校创新的格局[2]。政府应在规划指导、市场监管等方面发挥作用,大力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制定产业扶持政策,发挥好旅游产业的带动功能,建立现代旅游产业体系。鼓励社会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制定有效的财政政策,积极引入社会资金,为美好乡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大力吸引并支持民间资本,共同推动农业发展,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动各类企业投资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形成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支撑力,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以保障村民收益权为原则,引进旅游开发企业,构建合理的村企合作模式[7]。该合作模式中,村民既可以通过资产出租,土地入股等形式与旅游企业进行旅游经营性合作,也需要双方共同探讨建立合理的保障机制,解决村民后顾之忧。充分发挥旅游业的优势,大力发展各类旅游业态,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帮助农民转产转业,创建美好乡村,实现就地城镇化。
乡村旅游的发展是推动美好乡村建设的一种重要途径,其开发模式分为自然风光型、文化传承型、乡村度假型、农业休闲型,以及混合型。旅游导向型美好乡村的创建,首先需要从顶层设计入手,实施科学合理的规划加以引导,重视文化传承、保护环境,其次必须在政府主导下,社会广泛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积极引入社会资金、引进旅游开发企业,将规划落到实处,才能早日实现美好乡村建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