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文,张志静,赵士雯
(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天津300401)
随着工程项目的日益复杂化,风险和意外状况频发,各参与方之间的关系常常陷入一种对立化的氛围,严重影响工程项目绩效。作为项目开展过程中的一种软要素,关系管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合作关系不仅能降低冲突和争端发生的可能性,同时还能有效激发各参与方之间潜在的协同效应。近些年,学者们围绕工程项目关系管理做了大量研究,相关研究成果日益丰富,但目前尚缺乏对关系管理研究的系统梳理。因此,本文遵循文献综述的基本研究思路,对关系管理的一些相关概念、发展脉络、关系质量的测量、作用结果和培育方式等内容进行述评,旨在为工程项目关系管理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支撑。
在综述研究中,主要存在两种基本的方法:一是通过软件对现有文献进行量化处理,其中Citespace 软件是目前较为流行的一种软件方法,它可以通过可视化的图谱对海量的文献进行统计和分析,这种方法适用于对某一研究领域进行宏观分析;二是根据研究主题,拟定目标期刊,收集相关的文献进行内容评述,这种方法焦点集中,有利于对相关研究主题进行深入剖析,能够明确现有研究的贡献与不足。本文结合了上述两种研究方法,首先通过Citespace 软件对发展脉络进行宏观分析,收集被引率较高的文献,然后再根据目标期刊筛选与主题密切相关的文献,最后对文献进行系统述评。具体设计如下:
为了保证尽可能全面地收集到与工程关系管理相关的文献,本文以web of science 作为数据库来源,使用关系管理(re⁃lationship management)&项目(project),信任(trust)&工程(proj⁃ect),伙伴(partnering),建造供应链关系(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 relationships)等作为基本主题词、关键词,搜索了发表时间在2008-2018年的工程领域关系管理的文献,共得到外文文献3781 篇,通过浏览题目与来源,删除重复和与主题不符的文献和非期刊文献,剩余3162 篇。中文文献收集,本文以收录范围最广的CNKI 作为数据库来源,利用项目&伙伴关系,项目&信任,项目&关系治理等主题词对核心以上期刊进行检索,共得到相关文献32篇。
通过软件citespace对文献进行共被引分析和聚类分析,与工程项目参与方关系管理的研究文献主要包括五个大的研究群,分别为契约、关系质量、信任、伙伴关系和社会网络。
图1 工程项目关系管理的几个研究领域
其中主要被引文献的作者和年份信息如下表所示:
表1 共引次数较高的作者文献信息
接着,将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IJPM),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JCEM),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CME),Journal of Man⁃agement in Engineering(JME)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flict Management(IJCM)等五个工程项目关系管理相关权威期刊作为目标源,通过浏览摘要筛选相关文献,共得到文献138 篇。其中,由于一些文献时间较早,本文仅将其用于背景梳理和发展脉络阐述,而重点则是对最新的一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述。
工程项目组织间关系的发展存在着不同的研究视角:一种从社会互动的视角考察关系的发展,认为组织间关系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受到社会规范、文化结构等一系列非正式因素的制约;另一种则是从契约的视角,认为组织间关系可以通过改变契约的形式进行构建,在关系构建派的学者看来,契约是规范和塑造建设项目组织间关系的首要方式,而社会互动观点的学者则认为,除了技术和经济之外还应关注参与方的社会互动过程,因为关系可能会因为社会互动而朝着计划外的方向发展。后续越来越多的学者承认,工程项目组织间关系的发展是一个正式的关系构建机制与非正式的社会互动相互交互的过程,理清正式机制和非正式策略的相关概念是理解组织间关系的关键环节,因此,本研究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
作为提升项目绩效的重要工具,早期的契约治理是工程项目治理的主要内容,它主要是基于交易成本理论,通过规范角色责任、边界、决策方式等来减少冲突,降低交易成本。随着项目的日益复杂化、不确定性和风险逐渐加剧,为了更好地应对不确定性,契约治理的功能也逐渐扩大,Schepker等对契约的功能和特征进行了重新的梳理,指出完善的契约治理应包含防卫与控制、协调、适应三大基本功能。
关系契约是指在考虑参与方需求、期望、利益和约束的前提下,建立合作协议实现互利共赢的方案,它包括一些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的设计与选用,如联盟/伙伴、IPD模式、联合投资等,在关系契约形式下,参与方通过建立严格的采购机制、契约与财务激励系统、研讨会、争端解决程序、团队建设活动等合作机制来培育良好的合作关系。根据关系期限的长短,关系契约主要涉及工程项目伙伴关系和企业战略关系两个视角。
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学者们融合了契约治理和关系契约的相关理念和合作机制,总结出一系列以促进良好合作关系为目的的关系契约实践。Ling等正式提出了关系契约实践的概念,将一些正式的关系策略和一些非正式的关系策略全部纳入进来,如明确的角色定位、利益机制、风险分担机制、绩效评估机制、承诺等,为关系培育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实践参考。
参与方关系状态的研究主要分布于信任、关系质量和非正式关系治理这三个范畴,以往研究虽然在每个范畴内被广泛地提及,但大多处于割裂的状态,不利于关系质量内涵的揭示,因此,本研究首先对这三个概念范畴进行深入剖析。
信任是指一方相信并依赖于另一方,同时愿意接受未来不确定性可能会产生的伤害,是最早来源于社会学的一个概念。在工程项目中,信任作为一个治理因子被引入到关系管理常常用来表征关系的状态。非正式关系治理是与契约治理相对的一个概念,在工程项目中,随着各参与方的不断交互,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相互渗透,形成了能够指导和限定参与方行为的关系规范。这种关系规范被看成是一种治理要素,学者们将它与信任共同纳入到了非正式关系治理的范畴。关系质量最早来源于商业与市场领域,是描述参与方关系状态的一个概念。但建设工程中关系质量内涵更为丰富,包括信任、开放的交流、团队精神、承诺、联合行动等多个维度。
现有的关系管理文献并未对关系质量和非正式关系治理的概念进行区分,但从研究题项的设置来看,二者在本质上并无太大差异。不同的是,关系质量通常用来表示关系状态,而非正式关系治理通常被视为一种关系工具。
工程项目关系管理文献研究的发展历程如图2所示。工程项目关系管理的研究始于对关系质量的关注。建筑行业具有高度分散化的特征,涉及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如业主、设计师、承包商、供应商等,他们的关系主要通过契约来维系。在早期的项目治理中,工程项目参与方主要是通过建立完善的契约条款,尽可能的规避各种风险,这一时期研究的焦点是事前契约的设计。然而,由于项目的不确定性和人的有限理性,完善的契约管理只是一种理想状态。现实中,通过一次性契约来控制参与方行为的方式常常导致各方的紧张氛围,严重影响建设项目的生产效率。人们逐渐意识到这种恶化的合作关系所带来的危害,转而向寻求改善合作关系的方向发展。
图2 关系管理研究领域发展脉络
将组织情境下的关系契约的概念引入到建筑行业中,有效地弥补了传统契约机制的不足。关系契约的思想最早起源于MacNeil提出的共同计划和关系发展理念,MacNeil指出契约存在许多不同的状态,是从完全的交易关系到高度依赖的一体化关系的一个连续体,完全的交易关系在参与方之间没有承诺,缺乏善意信任,而高度依赖的关系中参与方则能充分信任,高度合作。为了实现这种能够高度依赖的合作关系,理论界和实践界开始了对关系策略的探索。受委托代理理论思想的启发,学者们注意到业主与各参与方之间实际上是一种委托代理的关系,对代理人进行合理的激励是培育参与方良好合作关系的重要途径。因此,站在委托人的视角,学者们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激励机制,这些机制被作为关系成分融入到项目中,使得参与方之间的关系得到明显改善。
之后,关系契约在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很多地区得到了推广,其提升项目绩效的作用也获得了验证。然而,也有一些案例研究发现,关系契约也并不总是能消除参与方潜在的对立态度。为了解释这一现象,研究开始向关系契约的内在运行机制探寻。Ke 等研究指出,项目参与方在决策时除了受经济目标这一外部动机的影响外,也常常受到社交、认可等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信任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心理变量,开始得到学者们的关注并逐渐发展为一个研究热点。
实际上,参与方的交换关系是一种内嵌于社会的交换关系,个体并不能完全独立于社会而存在,项目交易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社会规范和价值系统的影响,因此,社会因数对各参与方关系的影响正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趋势。
纵观整个发展历程,从仅关注生产控制到将参与方视为“刺激—反应”的有机体,再到综合考虑各参与方的心理和社会情境因素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关系管理的研究与人们对项目本质认识的深化一脉相承,焦点也开始从对项目前契约和机制设计的关注,过渡到项目过程中参与方心理感知和履约行为的关注。
在关系契约出现以前,由于项目的临时性特征,参与方的关系也通常被认为是“一次性”的,参与方往往忽视对合作关系内涵和评价的探究。随着项目临时性契约组织特征的提出,学者们开始意识到参与方的关系质量对项目绩效有着直接的影响,于是开始借鉴性地将组织研究中关系治理、关系质量等概念引入到工程项目中来,拓展了工程项目关系研究的边界。但由于项目的临时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组织与商业领域研究成果的直接嫁接使得项目的情境分析不足,因此,后续的一些学者开始针对工程项目的关系内涵进行研究。
对于项目合作关系的内涵,不同视角的学者所持的观点也不尽相同。经济视角下的研究坚持“经济人”假设,认为关系是参与方基于声誉机制进行重复博弈的结果,合作过程中充满了算计;心理视角下的研究注重考查参与方对关系的信念和心理感知;行为主义视角下的研究认为关系的重点在于考察参与方合作过程中的共同行为表现;社会视角下的研究则遵循“社会人”假设,认为关系是参与方社会化互动的结果,由一系列的社会规则构成。单一的视角必然会导致关系内涵理解上的割裂,实际上,参与方关系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多维构念,既包含经济的成分,又涉及社会化互动成分;既隐含了参与方对关系的内在准则,又外显为参与方互动过程中的各种行为,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评定。
关系状态的评定主要有两种基本的思路:一种对关系自身属性(态度和行为)进行评定,二是从关系构建角度对关系状态进行评定。关系自身属性的评定主要是来评估当前关系主体的状态,包括关系主体内在情感态度和外在行为两个维度。如Yeung 等通过文献回顾和梳理提取了大量项目关系研究中共有的要素,包括承诺、信任、合作与交流、共同目标、共赢等;Suprapto 等提出用团队协作质量来表征合作关系质量,它涉及到交流、协调、平衡贡献、共同努力、相互支持等5个与任务相关的行为指标,凝聚力和情感信任等2个与社会交互相关的情感指标;Lu P等将信息共享、灵活性和团结性三种关系规范和信任结合起来,共同测定关系质量;邓娇娇等基于中国情境,提出信任、承诺、沟通、合作及行业惯例等一些关系治理指标。构建视角下的状态评定则主要是对影响合作的各种前因要素指标进行度量,如Meng 等建立了建造供应链关系成熟度模型,提出用共同目标、得失共享、信任、无责备文化、联合行动、交流以及问题解决等关系测量指标来测定关系的成熟状态;Harper 等开发了一套良好关系规范指标,包括角色正直、互惠、灵活性、公平恰当的处理方式、依赖与期望、权利限制、团结、冲突协调等;常宏建等提出用利益、目标、冲突处理、信任、项目文化和能力等指标对关系协调度进行分析。
Jelodar等的研究涵盖了上述两种思路,将关系要素划分为关系自身要素和关系前因要素,关系的自身要素包括承诺、信任、团队精神和绩效满意度等指标,关系前因要素则包括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关系策略与行动。之后,他们通过对实践者进行访谈,确定了关系自身要素对不同参与方的重要性等级。在关系状态的形成方面,他们将参与方采取关系策略的程度作为不同关系状态形成的评定标准。
目前,工程项目中关系作用研究多是围绕着关系态度的效用而展开。作为重要的心理变量,关系态度会通过认知影响参与方的治理策略。相关研究表明,开发商的信任能够促使其采取柔性合同并在事后进行合理的风险分担,由此形成良好的关系循环,并最终使项目绩效得以改善。除了作用于治理策略,关系态度对参与方的互动行为也有着诸多影响,如信任对参与方的交流和合作行为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机会主义行为和冲突则具有抑制作用。公平作为关系态度的一个维度,对再谈判中承包商的合作行为和承包商的履约行为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此外,由于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和制度的不健全,中国建筑行业中合同违背现象十分突出,H Yao 等证实了建筑业中信任对契约执行严厉程度也存在影响。
行为作为关系的另一个维度,对价值创造有着更直接的影响,Meng 等通过对关系行为进行研究,验证了其对项目绩效的作用,结果显示,联合行动能够提升进度绩效;开放有效的交流,清晰公平的风险分担,无责备的工程文化,规律的绩效评估和有效的问题解决能够提升成本绩效;质量问题缺陷也能通过有效的问题解决机制而减少。通过上述研究可以发现,关系态度虽然是一种不可观察的内在心理变量,但会通过治理策略或互动行为对项目绩效产生影响,这一机理也在Suprapto等的研究中得到了验证。
现有研究对关注行为和关系态度的影响进行了揭示,但这些研究都聚焦于关系的正面效应,对关系的负面效应却缺乏关注,供应链相关研究表明,关系的过度嵌入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如影响风险分担的效率,因此,未来的研究有必要对关系的负面影响进行关注。
(1)内容视角下的关系策略研究
要培育良好的合作关系,需采取一定的正式和非正式策略,为了更好地探究这些策略,学者们广泛聚焦于关系契约的成功与失败案例研究,从中总结出大量的关系实践,如Chan等对香港建设工程中的伙伴关系成功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建立冲突解决和沟通机制,资源共享意愿,双赢的承诺,清晰的责任划分是伙伴关系成功的因素;Zou 等对PPP 工程关系管理的关键成功因素进行了总结,主要包括高层管理者的承诺、定义目标、团队整合和跨学科团队的建立等;Rahman 等总结了影响关系契约实施的关键策略,包括不同参与方目标的一致性,参与方的风险奖励计划,长期合作承诺,学习的环境和氛围,清晰公平的风险分担协议,契约灵活性,各方同意的绩效评估机制和问题解决机制等。另外,邓娇娇等针对中国的具体情境,对公共项目中的关系治理维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信任、承诺、沟通、合作和行业惯例等几个关系维度。
这些研究虽然对关系策略进行了总结,但在内容上较为零散,为了对影响合作关系的前因要素作进一步地系统梳理,Suprapto 等对已有研究所涉及的关系因素进行归纳,并将其划分为三个类别:关系态度、合作实践和团队能力。其中,关系态度包括信任、公平、透明、无责备文化和高层承诺;关系实践包括单独的工程团队、共同的目标、团队建设活动和联合决策、联合行动以及联合提高等;团队能力则包括双方的经验与专业能力。同样地,Ling 和Ke 等对以往文献中涉及到的关系契约实践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梳理,并将其归纳为三大类别:个体特征与实践,双方相互的实践,所有成员的共同实践。这些实践不仅包括正式的关系契约成分,也包括一些非正式的成分。本文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相应的关系策略,如表2所示。
表2 关系实践总结
除了对关系策略的简单梳理,Ekaterina等对这些策略该如何组合做了进一步的探讨,他们运用两个纵向案例,研究了工程参与方联合风险分担的过程,结果表明,联合风险分担的效果高度依赖于关系培育的其他策略,如合作采购、建立共同目标和开放地交流等。Jelodar等指出并非所有项目都需要相同水平的关系质量,并提出不同层级的关系发展框架,包括交易层次、行动层次、战略层次、属性层次和关系层次,其中,交易层次属于完全的经济关系;行动层次没有专门的战略,主要由契约约束关系;战略层次由一些专门的战略组成,很多问题可以通过灵活的协议解决,具有一定的行动规范,契约约束降低;属性层次则需要参与方保持一定程度的承诺,协议中涵盖更多关系机制,如风险分担,激励机制和当事人的授权,制定章程并定期会议,严格评估和标杆管理,教育和培训,这一层次包括了具体的章程和问题解决程序,对契约的依赖程度很低;关系层次则是给予足够时间,最终实现关系最高属性信任的层次。
上述研究总结了大量的关系策略,实践者也在不同程度地运用这些策略,但不同的关系策略适用于何种情境,该如何与其他策略配合使用,这些关键问题仍关注较少,因此,未来研究需对关系策略的作用情境和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作进一步地探讨。
(2)驱动视角下的关系策略研究
内容视角下的研究提出了较为全面的关系契约策略,但却未能揭示参与主体策略采纳的意愿。Memon指出,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需首先确认参与方的动机。驱动视角下的研究恰恰是从参与方采取关系策略的动力与阻碍因素入手,对各参与方的动机进行揭示。
①制度与市场情境下的驱动研究
关系策略的采用具有明显的情景依赖性,不同的制度情境下,参与方的动力和阻碍因素有所不同。Abid Hasan等通过对印度82 个建筑工程进行调查,发现仅有14 个工程项目采用了激励契约的形式,进一步对其中四个工程进行详细的案例研究,结果发现四个工程中的三个最终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主要原因是关系契约的使用在印度还处于初级阶段,面临着合同管理困难、工程参与者工作负担加重、开发商责任加重、开发商高层缺乏意愿等种种障碍;Ning和Ling等对中国和澳大利亚公共建设工程关系交易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缺乏关系协议的训练和指导、缺乏主动性、缺少授权、发展关系的时间要求、保守的工业文化、对未来合作的不确定等是中国公共建设工程采取关系交易的主要障碍,而在澳大利亚关系策略采用的主要障碍包括参与方不热情和缺乏高层领导支持。随后,他们又对新加坡公共项目中关系交易的阻碍因素和作用效果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政府缺少长期承诺和主动精神是造成各参与方不一致的主要原因。
②项目情境下的驱动研究
项目特征也是一个重要的情境变量,相关研究表明,工程复杂性有利于关系策略的采用。复杂的工程项目涉及众多的参与者和工作界面,同时需要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这就要求各参与方必须能够相互依赖,紧密配合。在这种情况下,关系管理是参与方不可或缺的一种软技能,需要他们有意识地加以运用。
③不同主体的驱动研究
不同参与方对采用关系策略的态度也并不相同,Ning 和Ling等以新加坡公共项目为背景,分别对政府、承包商和咨询单位采用关系策略的动力和阻碍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政府是采取关系策略的最大阻碍方,其次是咨询单位,承包商阻碍最小,公共部门问责制、官僚主义和严格的法律法规则是被三方公认的最大障碍。
为了进一步探析关系策略的驱动机理,研究逐渐深入到个体层面。如Qian等基于调节焦点理论,分析了业主对契约治理和关系治理策略的选择机理,研究表明,业主对承包商机会主义行为的容忍度与治理策略的选择密切相关,容忍态度越高,越倾向于选择关系治理的策略。另外,业主的促进焦点能够增加他们对承包商的机会主义容忍水平,而抑制焦点作用不显著。Zheng 等运用计划行为理论建立了跨组织关系行为意愿的理论模型并进行了实证,结果显示,对关系行为的利益感知、社会规范以及关系能力都会对关系行为意愿产生影响,其中社会规范影响最大。另外,长期合作期望对参与方的关系行为态度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对上述研究进行梳理可以发现,缺乏主动性、来自体制的压力等社会文化氛围和不完善的信誉体制、市场竞争等市场要素是影响关系策略采用与否的宏观情境因素;项目的复杂程度、周期长短、投资额度是影响关系策略采用的项目情境因素,参与方的潜在需求、风险态度、认知差异、专业能力和关系能力等是影响关系策略采用的个体特征因素,这些因素共同作用驱动了关系策略的采用。
(3)过程视角下的关系策略研究
内容视角和驱动视角下的研究揭示了关系策略的内容、作用和前因,但未能揭示关系策略的作用机理。在一些情况下,参与方虽然采取了关系策略,却并未实现良好的合作关系,这表明理论和实践之间可能存在一定偏差,为了进一步探究关系策略的作用效果,研究开始向过程属性深入,探讨激励策略、契约治理策略以及非正式策略的作用机理。
正式的激励策略的研究中,主要是探讨激励策略对参与方心理感知及其行为的影响,如Suprapto等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契约类型和激励策略有利于提升承发包的合作态度和团队协作质量;Cheung等从经济学和社会心理的双重视角,验证了激励计划会通过共同目标和关系专用型投资促进依赖性和合作行为的形成;Zhang 等研究了风险分担对承包商的公平感知及其合作行为的正向作用;王雪青等则证实了业主的初始风险分担策略对承包方感知信任和合作行为的正向作用。
在契约治理策略方面,早期的研究中,契约治理与契约执行通常被视为一个整体,学者们分别从契约治理研究对关系规范形成、机会主义行为和冲突的作用。随着研究地不断深入,学者们注意到初始契约和契约执行并不总是完全一致,契约治理的效果不应仅关注契约的相关条款,还应该关注其执行过程,严玲等将契约设计作为参照点,分析了承包商在履约过程中的感知公平对其履约行为的影响;Quanji等从多功能视角分析了不同功能的契约治理对合作行为的影响,并考察了契约执行严厉程度的调节作用。
在非正式的权利运用策略方面,Lu等基于中国建筑行业的实证研究显示,业主专业权利对承包商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存在显著影响,且信任会进一步提升合作绩效,强制权对承包商信任形成则没有明显的作用,但会减弱专业权利对信任的正向影响。S Zhang 等从业主与承包商的双重视角,对比分析了业主和承包方关于权利与承包人角色内和角色外行为关系的感知,结果表明业主与承包商存在感知的差异,业主对自身专业能力的感知比承包商更高,而承包商对自身角色外行为的感知比业主更高。而从承包商的视角来看,业主的强制权对承包商的角色外行为正相关。值得注意的是,L Zhang 等分析了强制权的使用对承包商机会主义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团结性较低的情况下,业主强制权利的使用会增加承包商对关系风险的感知,进而导致其机会主义行为。
过程视角下的研究主要是探讨关系策略对承包商认知和行为的影响,通过梳理可以发现,关系策略的作用效果仍存在不一致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关系策略的使用需要考虑具体的情境特征,而现有研究缺乏对不同情境下的关系策略作用效果的关注,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引入情境变量,进一步探明关系策略的作用边界。
(4)结果反馈视角下的关系策略研究
通过对关系内涵和关系策略的作用过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关系态度会影响各参与方的关系策略和行为,而参与方的认知和学习作为参与方对行为结果的一种反馈,又会进一步影响参与方的行为和策略,由此形成一个不断演变的反馈性关系循环,一些学者通过反馈式的研究,对这一过程进行了揭示。如Wang 等从关系交换的视角,分析了先前合作经历对业主契约治理和承包商合作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先前合作经历与合作行为显著正相关,同时先前合作经历会促进参与方的学习过程,将习得的行为规范补充到契约条款中,通过增加契约协调功能进一步促进合作,而合作经历对契约控制条款和适应条款则没有显著影响;Chen Y等分析了中国文化背景下契约违背现象的执行策略,研究表明参与方会通过在以往合作中感知到的信任程度调整契约执行的严厉程度;Cheung等则认为先前合作经历会通过关系专用性投资影响依赖性的形成和合作行为;此外,Lu W 等证实了参与方在上一次协商行为中所获得的不同主观感知会对下一次的协商行为风格产生不同影响。
反馈视角下的研究揭示了参与方社会学习和适应的过程,这一过程与社会法律制度、文化和主体认知等都密切相关,未来的研究可考虑在中国特定关系文化和制度背景下,进一步探讨参与方行为和策略的触发机制。
在高度不确定性的项目情境中,关系的破坏现象时有发生,以往研究较多关注关系构建,对关系的维护关注较少,当参与方出现冲突或机会主义行为时,如果不采取恰当的方式处理,很可能会导致关系的恶化。Lu W 等研究了不同任务水平下的冲突管理风格对关系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合作风格与关系质量呈正相关,妥协风格与关系质量呈负相关。此外,随着任务冲突水平的提高,顺从型对关系质量的正向影响减弱,回避型对关系质量的正向影响增强;Zheng 等对信任的修复进行了研究,他们通过19 个深度访谈,调查了对承包商与分包商违背了信任后可以采取的有效策略。研究指出,信任破坏后,分包商立即采取行动、纠正和忏悔、以及承包商的支付拖欠进度款等是有效的信任修复策略,信任修复的动机则是以承包商与分包商之间的资源依赖为基础。另外,该研究还分析了中国和西方信任文化的差异,与西方的快速信任但违背后修复困难相比,中国社会的信任建立较为缓慢,但违背信任后的宽容度较大。随后,Zheng 等又针对分包商机会主义行为之后如何修复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否认、道歉、忏悔三种策略,如果是应对分包商一次性的机会主义行为,忏悔的策略效果最好,但当分包商屡次发生机会主义行为时,任何一种策略对信任的修复都微乎其微。
以往研究较多关注关系的构建,对关系维护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工程项目是一项专用性投资很高的交易,参与方如果进入项目后再退出,会使得各方都遭受损失。现有的研究仅局限于分析机会主义行为后的策略效果,未能考虑不同关系状态下参与方认知差异的影响,未来研究应对此予以关注。
参与方关系管理是项目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学者们剖析了项目情境下的关系内涵,验证了关系态度和关系行为对项目绩效的重要作用,也探索了关系培育的各种策略和作用机理,这些研究为工程项目关系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通过上述梳理可以发现,现有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方面:
良好的合作关系作为参与方应对变化的有力工具,能显著降低协调成本,提升项目绩效。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关系的正面效应研究,忽略了关系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实际上,多次合作的项目伙伴在长期互动中形成的信任关系,可能会使他们做出一些非理性的承诺,或是对机会主义行为的认知和控制的模糊,因此,未来研究可考虑对关系的负面效应进行关注。
以往研究多集中于关系策略作用效果和作用机理研究,相比于单一的实践,相辅相成的关系策略可能会对绩效产生更积极的作用,但目前研究对不同关系策略的具体应用情境以及该如何进行组合还缺乏关注。未来研究可考虑从关系策略联系入手,分析不同关系策略组合对提高关系质量或项目绩效的效果。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项目互动过程中的组织行为研究开始受到关注。目前,大多数项目过程的研究主要是考察承包商对关系策略的认知和反应,研究视角比较单一。实际上,关系演化中不同主体的感知偏差往往是造成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未来的研究应考虑从多元化的视角,对参与方的内在认知、构建方式等进行深化,分析不同主体对关系策略的认知偏差。
通过完整的契约治理,关系的破坏因子得到了削弱,但不确定性的项目特征使得关系波动成为一种必然,现有关系修复的研究仅限于对关系修复策略的作用效果进行分析,并未真正揭示关系修复的内在机理,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针对不同类型的契约违背情况进行分析,考察参与方对违约行为的认知和归因,以便采取合适的行为策略对关系进行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