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义生活

2020-01-10 08:30◆嘉/
上海质量 2019年12期
关键词:生活

◆嘉 怿 / 文

作为大工业时代的普世价值观,富兰克林的名言“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曾经影响了整个世界,激励着无数人化身为社会机器的一个齿轮,日夜运转不息。“快,快,再快一些”的战鼓声,带着大工业时代的巨大惯性,推动人们永不停歇地工作;“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号角声,声声入耳,催促着人们不断加快文明的脚步。

只是在日以继夜之后,当疲惫袭上心头,回首来路,人们却发现:科技在进步,历史在前进,但人的生活并没有实质性改变,同样需要吃喝拉撒,同样一天24小时,同样需要直面生老病死爱。

于是,20世纪末,一场由无数厌倦了忙碌日子的人们发起、希望让生活的脚步慢下来的变革很快席卷全球。从“慢食”运动发端,逐渐扩展为“慢生活”变革。这场基于反思的变革,点燃了理想与现实的激烈交战。

“加急时代”的反思

英国歌手约翰•列侬曾哀叹:“当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生活已离我们而去。”

“疲于奔命”是很多人的共同感受。从出生伊始,“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便时刻督促着家长给孩子们安排越发忙碌的课余生活;推着购物车排队,在几条长龙之间踯躅选择,一秒钟也不愿意等待;上班抢着上地铁,耳听到关门警报也不愿意多等一分钟;着急地开车,在交通灯变黄时一脚油门加速而去……我们很急,我们很忙,我们很不耐烦。洗漱要快、出行要快、吃饭要快、办事要快、娱乐也要快,甚至对待婚姻大事,也讲究“速战速决”。因为总在担忧:如果不抓紧时间、不抓住机会,就赶不上时代的高速列车,被快速奔行的社会抛离。

伴随着不断提速的时代,我们“压力山大”、身心遭殃。

压力导致的焦虑、急躁等情绪使人常常处于应激状态,提高了心脏负荷,由此导致不断攀升的慢性病,以及过劳死、猝死、抑郁症、狂躁症等。

快生活也引发了40%~55%的失眠症的产生。因为快节奏的生活一方面让脑子在晚上依然亢奋,身体想休息了,脑子却“关”不掉,难以入眠;另一方面晚上经常加班会使生物钟混乱,影响内分泌系统失律,从而导致失眠。

还有现代饮食行为,比如只用5分钟时间解决吃饭的现象,遗祸近40%的人的肠胃,引发胃疼、胃胀等不适反应,以及消化代谢功能紊乱、便秘、肥胖等。风卷残云、狼吞虎咽、草草了事的现代饮食行为标签,正在让人们丧失慢食的能力。

……

作家米兰•昆德拉在《慢》一书中感慨:“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飞奔追赶、变道超车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失去了“慢”和“静”的能力,失去了独立思考、欣赏美的能力,更失去了滋养心灵、感知幸福的养分。

慢生活的发端:慢食

“享受细嚼慢咽的乐趣是对抗生活捉弄的唯一途径”。这是1986年,麦当劳餐厅在罗马开业时的一幅抗议标语。随后,意大利记者卡洛•佩特里尼被几十名学生坐在广场上大嚼汉堡的场景所震惊,由此发起了慢食日,反对速食全球化,并成立了“国际慢餐协会”,希望唤醒人们遭快餐催眠的味觉。国际慢餐协会“慢餐宣言”说道:城市的快节奏生活正以生产力的名义扭曲我们的生命和环境,我们要从慢慢吃饭开始,反抗快节奏的生活。

很快,把蜗牛视为其象征的“慢食”一跃成为一种抵抗、一种反思、一场运动。法国“慢食”运动带着“细嚼慢咽”的理念走进欧洲的千家万户,并着手保护民族饮食文化。麦当劳的“祖国”——美国也不堪肥胖困扰,开始将“慢餐素吃”作为对健康有益、顺带减肥的不二法门。即使以“生活节奏快”著称的日本,也悄然推行起“慢食”。

与快生活带来的弊端相反,“慢食”从健康角度来说确实带有其合理性:第一,慢食能缓解紧张、焦虑等情绪,让人愉悦、从容,充分享受生活的美好;第二,食材健康、安全、环保,生物利用率高,大幅降低生态环境的压力;第三,细嚼慢咽有利于肠胃健康,助益脏腑自我循环,尤其是促进胃液分泌和消化、提升营养吸收率、预防胃溃疡和“四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慢病、避免肥胖;等等。

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发端于“慢食”的“慢生活”开始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慢慢运动、慢慢旅游、慢慢吃、慢慢读、慢慢恋爱、慢慢思考……无处不在地提醒人们放慢脚步,体味品质生活。

慢食的精髓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慢食主义”。在对“慢食”的解读中,很多人认为是以放松的心情吃上一餐,细嚼慢咽,或者是做菜要慢工出细活、耐心等待等,实际上,“慢食”没有那么简单。

“慢食”英文是Slow Food,也就是慢的食物。“慢慢吃”,是“下游”的行为。在慢慢吃之前,还有慢慢做。在慢慢做之前,还有是慢慢种、慢慢养。只有追溯到“上游”的慢慢种养与食品生产过程,才能了解“慢食”的核心精神。

“慢食”有三慢:慢养、慢作、慢吃。

慢养——在源头上,以自然速度、绿色环保精神种植蔬果或养殖动物,不用农药、化学药物来培育,该花多少时间与心力就花多少时间与心力,使之成为健康食材。

慢作——秉持安全健康的“慢工细活”和工匠精神,用诚恳、不取巧的态度二次加工制作,用爱心、耐心、精心去烹饪。

慢吃——细嚼慢咽,吸纳食物固有的丰富营养和天然美味,拒绝“电脑餐”或“电视餐”,享受与家人共餐的温馨过程。即使从饮食科学的角度说,早餐用15~20分钟,中晚餐用半小时左右时间,才是合理的摄食速度。老年人则应每口饭菜咀嚼25~50次,每顿饭吃30分钟左右,才可以给饱食中枢足够的兴奋时间。

但现代生活节奏飞快,“慢食”虽好似乎实现很难。其实,只需要想想“慢食”运动那只吃得慢、吃得好的蜗牛,做出一些小小的改变,认真选择、专注品尝,便能将慢食哲学融入生活中。比如:减少独自用餐,多花时间和家人、好友一起吃,共享食物的美好;买东西时多看标示,了解它从哪儿来,再花点力气查询常用食物的制作过程;多花时间自己调味、烹饪,取代速成调理包,体验其中丰富的变化,分辨人工调味强烈、单调的口感;向长辈请教烹饪,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传统菜,找出家乡的特色,重新发现和探索地方文化和特色饮食;休假时,到乡村体验农事和风雨地气,成为生产者的朋友;儿童是未来,让他们懂得欣赏食物的色香味,了解食物的制作过程……

简而言之,慢食并非强迫人吃有机、吃高档。比起吃什么,慢食更希望人们重新探索、享受食物带来的惊喜和兴奋。

“慢”不仅仅是形式,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能力。

被重新定义的生活

“慢”的意图在于“享”。以“慢食”为代表的“慢生活”,倡导让生活更加从容,用更多的时间和自由提升生活的质量、欣赏生活的美好、享受生活的乐趣。

人口只有1.5万的意大利小城布拉是“慢生活”运动的先锋,它试图在喧嚣快速的现代生活中重新构建起一种新的城市生活模式——“慢城”。在这个带有“乌托邦”色彩的小城里,鼓励通过农贸市场、传统烹饪、有机农业以及非基因改造产品去生产优质食品;城内不能卖速食,包括麦当劳、星巴克等连锁店和超市;提倡生态化交通,拓宽人行道,限制汽车数量,并号召人们以时速20公里的速度驾驶汽车;禁止汽车安装报警器和电视天线;拆除不美观的广告牌和霓红灯;倡导植树、回收利用废弃物、建设新公园;督促企业、学校以及部门机构调整中午休息时间,让人们有时间与家人或朋友共进午餐;等等。

很多人会理性地思考:这种“不合时宜”的小城能生存发展下去吗?还真不用太过担心。布拉的手工艺品、绿色食品、闲适的生活以及定期举办的美食节、产品展览等各种活动,每年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各地游客。

资料显示,截至到2019年7月,全球30个国家和地区已有262个国际慢城。其中,中国有12个城市(区镇),而南京高淳区的桠溪镇是第一个。这些城市无一例外地,力图保持地方特色、文化传统和特有的城市肌理,并试图找到既适合自身发展又能融入现代生活的城市发展模式。

随“慢生活”衍生出来的,还有“找回你失去的时间”、“慢学校”运动等。“找回你失去的时间”运动,将每年10月24日命名为“官方无手表日”,号召人们扔掉闹钟和手表,找回被工作挤占掉的业余时间,寻求一种悠闲的生活方式。“慢学校”运动反对填鸭式教学,提倡没有竞争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并根据学生的需要决定授课时间和课程。

结合现代需求,总结“慢生活”可资借鉴的原则或主张如下。

•别动不动就说自己没时间;

•感觉工作量饱和时,暂时放下手头工作,主动给自己放个假;

•做好评估,掂量自己身心所能承受的最大工作量,并勇敢拒绝超负荷的部分;

•每天早起5分钟享受早餐;

•提前10分钟出门,避免路上的焦虑、急躁以及迟到带来的郁闷,集中精力于工作;

•利用堵车时间和旁边的司机或朋友聊聊天,而不要埋头看手机;

•见缝插针也要放松,比如工作间隙分几次做健身,或抽空听音乐、阅读;

•晚上睡觉是身体在挣钱,白天工作是身体在花钱,只有收支平衡了,才能挣更多钱,否时身心透支垮掉,再大的成功也是失败;

•顺应自然规律,遇事不慌不忙而非拖拖拉拉,接受并养成慢性格;

……

细观这些主张便不难发现,“慢生活”并非对现代生活的反转或颠覆,并非将时钟拨回到过去,让人们重回古代过“博物馆中的生活”,相反,更提倡综合现代和传统生活中那些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的因素,更加注重效率、积极、健康、阳光。所谓的“慢”不是绝对速度上的“慢”,而是尽量以正确的速度或尺度回归正常的生活;也绝非支持懒惰、拖延时间,而是在现实和理想生活中寻找平衡。

快与慢的时代命题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和责任。大工业时代以来,快速变革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使得平均寿命在增加,物资极大丰富,赤贫在减少,生活的多元选择变多。

改革开放40年,“中国速度”震惊世界。飞奔追赶、换道超车,中国用“快”绘就了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人间奇迹。没有知耻后勇、奋楫争先的“快”,中国无法仅用70年的时间追赶先进,完成史诗般的翻身。也可以预见,没有万众一心、全力以赴的“快”,中国无法完成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快”是时代的特征,也是历史的潮流。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持续变革,新的知识、新的问题、新的产品、新的潮流不断涌现,要想站在时代的潮头持续前进、享受前沿的生活、实现两个百年目标,没有“快”无异于痴人说梦。

但当社会进步到一定阶段、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后,如何重新定义生活质量,也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无疑,这一论述反映出了人们对调节生活节奏的内在需求与渴望。快有快的优势和弊端,但“快生活”中传承着坚韧奋斗的基因;慢有慢的好处和劣势,但“慢生活”里潜藏着生活品质提升的希冀。两者本非根本对立,完全可以交叉融合。举个粗暴的例子,我们能否在工作的时候更讲究“快”的速度和效率,生活的时候再追求“慢”的宁静和品质?

不可否认,当下的中国确实还不具备悠闲“慢生活”的条件,但可以实现慢节奏、慢运动、慢心态。

无论如何,快与慢这一时代命题,每个人心中终究要有一个标准、一个答案。

猜你喜欢
生活
生活另一面
漫生活
爱生活,爱思考
社保让生活有底了
生活感悟
创意给生活带来了快乐
无厘头生活
水煮生活乐趣十足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生活小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