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英,邹晓霞,魏冬梅
陕西省西安市中医医院:1.外科;2.总务科,陕西西安 710021
急性胰腺炎(AP)是因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所引发的一种胰腺组织急性化学性炎症性疾病,以恶心呕吐、突发性上腹部疼痛、发热、血清淀粉酶急剧升高为主要临床特征,具有起病突然、病情危重、并发症多、预后差的特点,一旦治疗不及时,则会出现病情恶化,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导致患者死亡[1]。临床上首选药物保守治疗来缓解AP患者的临床症状,控制病情发展。但临床实践证实,AP患者常因疾病突发被送入医院,加之保守治疗时间长,患者对疾病认识不足而产生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影响治疗效果[2]。常规的临床护理多以监测病情变化为主,护士机械性执行医嘱,往往忽视患者精神、心理及知识需求,且医护之间常因配合度不够而出现护理缺陷,影响治疗及护理效果[3]。本研究以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75例AP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医护一体化精细护理干预对AP保守治疗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75例AP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临床相关检查均符合《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中AP的诊断标准[4],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排除严重的心、肝、肾功能障碍,免疫系统疾病,恶性肿瘤,肠道感染性疾病,妊娠及哺乳期女性,自主神经系统严重疾病,相关药物过敏史,精神病史,认知障碍及临床资料不全者。根据入院单双号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7例和研究组38例。对照组中男20例,女17例;年龄29~73岁,平均(51.62±3.44)岁,发病时间0.5~4.0 h,平均(2.12±0.58)h;病因包括高脂血症5例,胆源性胰腺炎28例,暴饮暴食2例,其他2例。研究组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30~71岁,平均(50.86±3.56)岁;发病时间0.4~5.0 h,平均(2.15±0.67)h;病因包括高脂血症4例,胆源性胰腺炎29例,暴饮暴食3例,其他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临床护理,包括营养支持,监测生命体征,遵医嘱用药,定期监测血糖、电解质、血尿淀粉酶等指标变化,观察用药后是否有不良反应发生等。研究组患者接受医护一体化精细护理干预,医护一体化精细护理是由科室医生及护士共同参与,医护保持同步班期,实施医护一体化查房,结合患者具体病情、心理特点及护理需求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细化护理措施,以提高患者治疗积极性,促进其快速康复。具体实施步骤包括:(1)成立医护护理小组,由主治医师与责任护士组成,负责相应患者的一体化护理疗程,由主治医师及责任护士根据病情特点、患者的检查结果及临床表现共同制订相关的治疗方案及精细化的干预措施。患者就诊后,主动向其介绍科室环境、主管护师、主治医师等,减少患者的陌生感。治疗期间,医护保持同步班期,同步查房,定期向患者讲解疾病治疗情况及干预措施,并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及护理方案,提高患者治疗积极性[5]。(2)精细的心理护理,护理时全面分析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情感交流及心理疏导,以暗示性的语言向患者讲解好的心态对疾病治疗的重要性,指导患者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同时建立家庭支持系统,要求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陪伴及心理支持,共同帮助患者树立治愈疾病的信心[6]。(3)精细的健康教育,护理前先以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患者的知识需求,根据患者的受教育程度及理解能力进行一对一沟通,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治疗及护理方法、相关注意事项等,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消除患者内心的疑虑,使患者全面了解自身病情,减轻心理压力。(4)精细的用药护理,由主治医师亲自与患者沟通,向患者讲解药物作用机制、适应证、治疗效果、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相关注意事项及对疾病治疗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护理人员在患者治疗期间尽可能选择静脉留置针,避免反复穿刺增加患者的痛苦。同时加强巡视次数,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血糖水平及药物不良反应,一旦发现异常应协助医师及时查明原因,保证患者生命安全[7]。(5)精细的饮食护理,发病初期给予胃肠减压,指导患者禁食禁饮,并给予静脉营养支持,待病情好转后向患者讲解科学合理饮食对康复的重要性,指导患者先进食稀米汤,在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及普食,并根据患者喜好及具体病情制订个体化的饮食方案,保持营养均衡。(6)出院指导,患者出院当日,医护需通力配合,建立病情回访卡,以书面形式向患者及家属发送出院后相关注意事项,指导患者的日常生活,预防病情复发。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疾病认知度评分、治愈率、住院时间,以及恶心呕吐、腹痛等并发症发生率,干预前后患者的心理状态,干预后的生活质量。(1)疾病知识认知水平:采用本院自拟的健康调查问卷从疾病知识、临床表现、疾病转归、治疗及护理方法等多层面进行评价,共23个条目,满分46分,分值越高表示认知度越高[8]。(2)治愈:对症治疗及护理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或明显改善[9]。(3)心理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进行评价,以50分为分界值,分值越高表示焦虑、抑郁症状越严重[10]。(4)生活质量:采用WHO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从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领域、环境领域及总生活质量进行评价,满分100分[11]。
2.1两组患者各项康复指标比较 研究组患者疾病认知度评分及治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各项康复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评分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P<0.05。
2.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评分 干预后,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且研究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干预后WHOQOL-BREF评分比较 干预后研究组患者WHOQOL-BREF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干预后WHOQOL-BREF评分分)
AP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急腹症,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结构的改变,暴饮暴食、高脂血症的发生率逐年增加,进而导致AP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长。AP目前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且无特效药物,治疗难度较大,患者病死率高,为15%左右[12]。目前,针对AP进行药物保守治疗仍是临床上的理想选择,但临床实践证实,患者的心理状态、治疗积极性及疾病并发症等均可能影响治疗效果,并且不良的心理状态可能延长患者的治疗周期,造成医疗资源浪费,因此在治疗期间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非常必要[13]。
医护一体化护理是指医生与护士共同合作完成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整个治疗过程,双方需团结合作,认可并接受对方的行为,以促进患者病情康复为目的,提高治疗效果及护理质量。医护一体化护理要求医护之间相互尊重、彼此信赖、平等自由,为彼此分担责任,通过发挥各自所长为患者提供最佳的就诊环境,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度,缩短治疗周期,共同帮助患者早日出院[14]。精细护理是在生理-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下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根据疾病特点、患者自身病情及护理需求来制订精细化、规范化、针对性、个体化、科学性的干预措施,有效帮助患者掌握疾病知识,改善负性情绪,提高生理及心理舒适度,促进康复[15]。在医护一体化模式下实施精细护理可有效弥补常规护理的不足,不仅要求主治医师与责任护士默契配合,提高自身责任意识,还需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及护理需求细化护理措施,充分体现护理干预措施的针对性、精细化、个体化及完整性,从而保证干预效果,促进病情康复。
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患者疾病认知度评分及治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医护一体化精细护理干预可通过帮助患者掌握疾病知识,正确认识疾病,从而积极主动配合临床治疗及护理,保证治疗效果,同时有利于缩短治疗周期,节约医疗资源。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干预后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医护一体化精细护理干预可通过精细的心理护理帮助患者疏导不良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疾病。另外,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医护一体化精细护理干预可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治疗及护理需求,保证临床治疗效果,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医护一体化精细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治疗积极性,掌握疾病知识,且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缩短治疗时间,对促进AP保守治疗患者康复,提高护理质量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