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俊红
语文是学生小学阶段学习的基础,小学生首先要学会识字,才能读懂每个学科的内容。为学生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就需要教师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为学生营造全新的学习环境,用全新的教学系统为学生提供最便捷、高效的获取知识内容的途径,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本文围绕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进行了深入分析[1]。
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有很多疑难重点。一些生涩难懂的词汇或句子,让学生在学习中时常碰壁。信息技术的便利在于学生遇到疑难重点时,可以随时搜索及时获取知识盲点,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就会变得非常顺畅。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希望孩子以开朗、乐观、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它不像传统教学那么乏味,全新的学习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将自己的感情投入到学习中,自然会去主动探索知识。
信息技术的应用让人们沟通起来更加方便快捷,通过手机上的通讯软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能及时与教师沟通,教师也会更快地反馈给学生知识内容。这些本该在课堂上解决的问题,可能在课外时间内就能解决,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会随之提升了。
小学教师在传统语文教学中,一般都是通过自身的讲解,将知识点传达给学生。但是语文教学中关于故事情节方面的内容又很多,单靠儿童的想象力往往不足以还原,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内容。
以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文《草原》为例,这篇文章讲述的是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故事。教师可以多媒体为信息载体,将有关草原的内容以幻灯片或者视频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再结合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中出现的情节。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播放有这篇课文的朗诵录音,培养孩子的朗读能力。
互联网便捷了人们的学习生活,教育工作者应该利用这一便利条件将其更好地运用到工作中。小学生通过互联网和教师交流起来非常方便,课下有什么问题,师生之间都能沟通解决。教师通过互联网也能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进度,通过学生的反馈,教师能更好地完善教学内容。
例如,学习《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提前为学生布置有关朗读课文的预习作业,学生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将朗读过程发送给教师,这样教师就能及时掌握学生的作业上完成情况,避免一些学生浑水摸鱼。
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教师的综合素质息息相关,很多教师还没有将信息技术完全融合到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依旧倡导“教师为中心”的概念,这是完全错误的,当下的教育工作中,我们更应当倡导学生在课堂中占主导地位,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孩子学习。当孩子适时这样的学习方式之后,他们自然会主动学习,并且更愿意接受新知识,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
例如,学习《开国大典》这篇课文时,学生通过观看纪录片结合课文内容学习,然后教师以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会更加顺畅,而且通过这种学习印象也会更加深刻。
我们在传统语文教学中经常告诉学生要多读课外书,那么在当下信息获取非常便利的今天,我们应该告诉学生不仅要读课外书,也要学会利用身边和信息技术相关的设备获取课外知识。通过课外知识的积累,学生能找到自己更感兴趣的内容,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也能让学生在其他方面发挥出特长。
例如,学习《清平乐·村居》这篇宋词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课外拓展作业,将这首宋词改编成一个精美的短文故事,或者通过网络获取相关的音乐内容,将它编成一首简短的歌谣。这种教学方式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还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信息技术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教师的职责便是在这个基础之上为学生提供更高效的学习方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