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麟
(重庆市育才职业教育中心 重庆 401520)
“哲学是什么”的回答有很多,比如“爱智慧”;比如胡适先生说“凡研究人生切要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1];又如李泽厚先生说“哲学是意见”[2],但无论是意见、追问或思考,都说明的是哲学是人对世界的看法。基于这样的观点,人身处如今的世界——总有新的知识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有待解决,个人生活大异从前,现在,我们需要如何去阐释我们的人生,去赋予生活新的意义,去适应世界的深刻变化呢?尼采谈论艺术与人生时说“只有作为一种审美现象,人生和世界才显得是有充足理由的”[3],将其引用于此不是要夸大艺术的作用,但确实要借以指出,艺术因其自身的特质而能对人、对儿童适应复杂多变的世界所能起到的促进作用。
很多人会冠儿童以“不听话”的评价,认为教育儿童只需要“听话”即可,“奴隶式的纪律造就奴隶式的性格”[4],“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虽然有夸张的艺术成分,但仍不乏真知灼见。儿童有自己的哲学,他们的思维特点,让他们更倾向于直接的表达方式——不同于成人常用的语言文字,“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艺术便是其中重要且常见的一种。儿童在艺术活动中,不拘束于言语文字,兴之所至即可纵声高歌,甚至不自觉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儿童也常常通过绘画,去回答诸如“我是谁”这样的终极哲学命题,要知道“认识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样也在表演中表达自己对“公平”“正义”这样的人性问题的关心。在儿童的世界里,艺术成为了他们重要的哲学语言[2]。
实践性是艺术的另一重要特质,按照艺术产生于人的实践活动这样的历史生成的观点,更直接地从个人层面来说,可以用“艺术来源于生活”作恰当的注解,艺术塑造的形象首先来源于生活实践,并借此表达个人对生活的思考;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来说,伟大的艺术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总能引起人们的思想共鸣,其之所以如此,不仅在于伟大的艺术是创作者本人对生活实践谨慎思考的表达,更是创作者对在整个社会中形成的将发而未发的时代精神的深刻洞见并以艺术的形象表达了出来。因此,不难理解的是在《实践论》一文中,人的实践活动中是包括了艺术的实践的。
在众多全球问题中,个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深层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所有心理问题的根源在于社会生活中,由个人逻辑所决定的个人生活方式(追求优越感的方式)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冲突,换言之,个人心理问题是由于个人对生活的阐释与社会相背离,无法达成个人内心的逻辑自洽,从而产生的心理冲突,例如以暴力为优越感的人,或许会走向犯罪,又或许会在内心的冲突中走向心理崩溃。
其解决之道的关键在于个人生命在合乎社会的整体节奏中,去实现心灵的自我完成,这也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艺术作为审美的活动,从这个方面来说,也确实是一门追求自我完成的心灵哲学,这一点在儿童的艺术活动中更加彰显无遗。
“何者为美”是艺术中的重要美学命题,但在儿童的艺术活动中却从来不成为问题,儿童的艺术活动以情感为基点,只要对周围的人和事感到高兴、快乐、喜欢,便要将其演出来、画出来,却不会去在乎表演得是否逼真,绘画技术的应用是否得当,从而儿童的艺术活动便不是为了取悦观众这样的外在目的,只单纯以个人自足的情感体验为标准和目的。由此,便是“以我接物,而物具人情”,只要是“我”将心中对人和事高兴、快乐、喜欢的情感表达了出来那就是美——美在深情,这样的表达当然不是削脚适履式的去人性化、机械化表达,而更是具有充沛情感的极具个性化、多元化的艺术表达,在儿童丰富的个人情感获得现实的表达的过程中,儿童也因此获得了艺术中形而上的美感体验、获得了个性的充分发展。
首先,儿童艺术活动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责任感,严肃的人生态度。不同于以外力强制,或是以外利诱惑儿童去完成某项任务,在儿童的艺术活动中,不是以合格完成任务即可,而是不带功利心地、以追求完美的艺术态度自觉地投入到活动中,这是如同贾岛一般的对到底是选择“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所做的字斟句酌的推敲态度,也正是我们试图借以培养儿童的即使在任何细小的地方也绝不苟且的、具有责任感的人生态度,并在这主动地而非被动地追求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儿童也能获得个人情感的极大满足。
其次,极具个性化、多元化和包容性的艺术活动与儿童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相得益彰,在发展儿童想象力、培养儿童创新精神方面也有促进作用。英国诗人布莱克的著名诗句“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在儿童的艺术活动中不断得到印证,凭借儿童瑰丽的想象力,他们确实能如诗所描述的一般,以部分去窥见美的全体,从平凡的物质世界进入美的精神世界,于是在儿童的艺术世界里,不再是眼前的天空,而是无数美丽神话故事里的那片天;不再是具体的“白雪公主”,而是美丽、善良、真诚的品质的集合体。
最后,在没有绝对审美标准的艺术活动中,不是孰优孰劣的价值判断,而是推己及人、及物,以个性化的审美态度,各见其美。儿童可以在舞蹈活动中,在不同的民族舞蹈里感受各具特色的民族之美;在表演活动里,或是演出东方神话,或是演出西方童话,两者没有高下之分,只是在表演中切身感受不同文化对勇敢、正义、善良等美好品质各具特色的独特诠释,从而儿童在其中接受的不是西方优于东方,抑或相反,所构建的文化心理亦不是面对西方文化时“我低”的民族自卑心理,而是具备文化自信,能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儿童,从而是具有“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情怀的未来世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