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慧
( 天津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天津 300204)
童话,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编写适合于儿童欣赏的故事。童话具有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的特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指出,让学生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可见,童话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文体形式,它不仅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阅读能力、表达能力、想象力,还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其创造性的思维等等。
低年级统编版教材选编了大量的童话故事,这给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是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把童话当成一般的记叙文教了,童话被用作识字写字、词语或句式训练的材料,而其本身的文学的、审美的价值却被忽略了。又如没有根据童话的文体特点设计教学,忽略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学生无法真正体会童话故事那些天马行空的想象。还如教师主导课堂,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等等。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从统编教材选文的教学实例出发,探讨小学低年级童话教学的七个策略,旨在提高小学低年级童话教学的有效性,实现高效教学。
童话是一种富于幻想色彩的故事。既然是故事,我们在教学时首先应该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从而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小壁虎借尾巴》一文的三、四、五自然段时,我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三、四、五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用直线画出小壁虎都爬到了哪里,找谁借尾巴了。然后让学生根据提示(小壁虎爬到 ,找 借尾巴。)按顺序说一说他找到的内容。接着,我提出新的要求,让学生用上“首先……然后……最后……”这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再完整地说一说小壁虎都爬到了哪里,找谁借尾巴了。最后,我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按照顺序再说一说这三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经过以上几轮的学习,学生不仅从整体上把握了三个自然段的内容,而且发现了三个自然段结构上反复的特点,为后面品读感悟、复述课文等打下了基础。可见,整体感知是童话教学的基础策略。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低年级的童话,语言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口语化较强,十分适合朗读。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有层次地朗读,如指名读、引读、评价读、配乐朗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以读代讲,让学生从读中理解内容,从读中体悟情感,从读中感受人物特点,从读中掌握方法……
当然,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教师的引读、评价读和示范朗读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时根据每篇童话的特点,指导学生读好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等。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时,我指导学生读好“小鱼姐姐,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这个疑问句时采用了示范朗读和引读两种方法。首先,我引导学生发现句子末尾的问号,提示学生疑问句要读出疑问的语气。然后,我示范朗读这句话。最后,我指导学生模仿老师读一读,并引导学生读好问句。几个回合的朗读后,学生能读出疑问句的疑问语气,同时体会到当时小壁虎请求、急切的心情。又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一文“卖口罩”部分时,我通过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写蜘蛛开口罩编织店的经过,即先写了蜘蛛想卖什么,然后写它挂招牌,最后写顾客来了,蜘蛛又是怎么做的。通过朗读,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的内容和结构,还为后面的复述课文打下了基础。
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多样的朗读中品味童话语言。
童话因其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离奇曲折、引人入胜而吸引学生。角色表演进入课堂,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童话的兴趣,同时内化和积累语言,感受人物形象,理解主题。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乐于表现,让他们戴上童话故事中角色的头饰,模仿人物的语气和神情,做一做动作,他们乐此不疲。教师在指导学生角色表演的时候,应该由扶到放,更多地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达。
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时,在重点讲解小壁虎向小鱼借尾巴这部分之后,我让学生戴上头饰做动作演一演。在教学时重点指导学生演好小壁虎和小鱼的对话,体会它们的有礼貌,并在表演中理解“爬呀爬”“游来游去”等动词。而小壁虎向老牛和燕子借尾巴的部分,我则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同桌之间分角色读一读,然后指导学生戴头饰表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把故事演得生动、活泼。又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狐假虎威》一文时,教师先为学生设置情境,通过初读课文、分角色朗读等方式使学生进入情境,然后指导学生戴上头饰表演,重点演出狐狸的“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大摇大摆”和老虎的“东张西望”“半信半疑”,这一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狐假虎威”的内涵。
孩子们非常乐于表演,放手让他们去展现自己,会收获意外的效果。童话的语言和形象深深地烙印在学生的心中,童话的主题根植于学生脑海。与此同时,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语文素养得以提升。
童话还是要用来讲的,因为它本来就是一种口耳相传的文学,让孩子讲故事或者说复述故事很重要。选入教材的童话大多数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而且具有结构反复的特点,学生很容易记住故事的情节,进行复述。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这个童话,课文插图生动形象,与课文完美契合,课文情节、写法相似。在教学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结合插图讲述小猴子分别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做了什么,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又如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一文的课后“示意图”清楚地展示了蜘蛛因为寂寞、无聊开店,并三次更换招牌的故事。课文结构相同,语言相似。卖口罩、卖围巾和卖袜子三部分都是先写蜘蛛想卖什么,然后写它挂招牌,最后写顾客来了,蜘蛛是怎么做的。教学时重点指导学生理清课文思路,发现规律,根据“示意图”复述故事。通过复述故事,童话情节反复、语言相似等特点自然就扎根在学生心中,这也为后面学生的童话习作打下了基础。
童话的主要特点就是丰富的想象。而低年级的学生对外界知识有很强的接受能力,也充满好奇心,正是激发他们想象力的好时机。因此,在童话教学时,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寻找童话故事的空白点、提升点,充分利用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童话的主题一般都是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传达给学生的,让其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因此,在进行童话教学时,主题的揭示切忌教师一言堂,应该给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悟。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一文最后,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话题:小猴子最后什么也没得到,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拓展说话。又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时,教师提出:蜘蛛三次开店都没有成功,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总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尊重学生的独特的阅读理解和感受,让学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
教材里选编的童话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拓展阅读策略是童话教学的一个必要的补充。统编教材十分注重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如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快乐读书吧”的主题就是“读读童话故事”,给同学们推荐了一本童话书《没头脑和不高兴》。教师在教完一个童话后,也可以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童话故事,比如主题相似的或者出自同一个作家的作品等,延伸阅读,提高童话教学的质量。如教学一年级下册《小公鸡和小鸭子》一文后,我推荐学生读一读《丑小鸭》。当然,教师也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拓展学生的阅读,如开展“童话故事会”,评选“童话故事大王”,举办“童话小剧场”等等。
总之,文体不同,教法不同。童话是一种充满想象、幻想和夸张的文体,要想把童话教成童话,提高童话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可以运用整体感知策略、以读代讲策略、角色表演策略、复述故事策略、激发想象策略、揭示主题策略和拓展阅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