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静
(北京市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北京 海淀 100089)
新语文核心素养提出,要注重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在初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古典诗歌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文学审美与创造、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文化的理解与传承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诗必因情而发,中国古典诗歌常以抒情的方式表现。且读起来郎朗上口,带有明显的节奏美、韵律美,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往往注意创设良好氛围,或沉郁、或激愤、或慷慨、或深情,以促成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细心揣摩作品的情感脉络,揣摩作者的心理和情感变化,将作者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语言、音乐、图画等媒介,带着饱满的情绪授课,以使学生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在教学《琵琶行》时要想让学生感受独到的战场意境,可以提前交代乐曲内容,并播放琵琶古曲《十面埋伏》,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充分感受音乐表述出的意境。教学《春江晚景》时不妨展示出一幅幅优美图画,也可让学生展开自由想象,在短时间内构思绘景短语,上台描述。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为学生配乐朗诵,一面观赏大江波涛,一面体会诗作的豪放之风等。
著名语文教育家李振西说:“对诗歌教学而言,朗读一遍胜过讲授十遍。”①在诵读过程中感受诗作意境,在诗歌教学中,诵读体验也越来越为语文教师所接纳,并在语文课堂中有着大量的实践。字正腔圆的诵读有助于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记忆;抑扬顿挫的诵读有助于感受音调的和谐优美;声情并茂的诵读有助于体味诗歌的韵味。想一想古代儿童摇头晃脑地诵读读物,涵泳史文,看似笨拙,实则妙极,在反复诵读中感受音律变换,情感起伏。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在诗歌教学中诵读一法更是妙哉。
诗歌是个性和共性的结合,每一位优秀的诗人都是哲人。在富有跳跃性的语言中,更要让学生感受背后的哲思,引起学生共鸣。诗歌是想象的结果,因此在教学诗歌过程中若没有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则不能算是好的教学过程,缺乏学生自主审美意识的参与。高尔基说:“只有作家描写的一切历历浮现在读者眼前时,是读者能够从个人的经验、积累的印象和知识出发,想象出作品可提供的画面、形象、人物和性格,而且对这些又可补充的时候,作家的作品才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打动读者的心。”②可见,在诗歌教学开启学生想象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诗歌鉴赏中,使学生在头脑中再现诗歌的艺术形象,打开想象世界的大门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就描画出了一幅雄伟壮阔的蓝图,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在教学中,不仅仅要让学生感受到这种壮阔的情感,同时教师可通过巧妙的设计,使学生能够在想象中看见明晃耀眼的太阳,拔地而起的苍山,听到黄河滚滚的宏声巨响,看到诗人正在登高望远,极目千里的丰神峻骨;此情此景是学生听过教师的讲解,同时在脑海中浮现的审美意象。此外“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单单表现诗人登高望远,仔细剖析中发现,这正是诗人对人生境界的一种表达,生命之高峰,登之愈高,望之愈远。在诗歌鉴赏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点拨学生想象,还要教给学生想象的方法,如幻想、联想、奇想等等,读者的想象进入诗歌意境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教师布置空白余地,学生自己灵活描绘,打开学生的想象,使学生的想象力能带领他们飞得更远。
“一个人不一定写诗,但是要有诗情。”朱光潜在《读诗和趣味的培养》一书中的这句话引发了语文教师的思考。在语文大纲中并没有明文规定,要不要引导学生写诗,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发现,中学生中有传诗、仿写诗的现象,对于诗歌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改善了整个班级的风气。有调查显示,喜欢读诗抄诗的达90%,尝试过写诗的占60%。在学校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学生对诗歌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同学间有抄写优美诗词的行为,还会自主进行诗歌接龙的小游戏,有的同学还自称小诗人作诗填词。当下的学校教育中学生爱写诗,但是又普遍觉得写诗难,因为诗歌具有独特的语言美、音韵美,教师要帮助学生破除“诗作难成”的谬论,培养“诗情”。具体而言,向学生提出最低要求:诗句大体上整齐押韵的就可以称为诗。在学生初次尝试之后,一首小诗具有了雏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意境,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联想、比喻、夸张等,把抽象的物体变得形象,寓意丰富;继而进行专门的训练改写、仿写;逢年过节布置学生写春联、喜联;教师与学生可以写诗改诗,偶尔进行有难度的难对求偶;搜集古今中外的好诗,收集民歌民谣创建一部班级《诗集》挂在教室;组织评诗活动,组织诗歌朗诵会。通过这些活动,不仅会丰富学生的在校学习和生活,而且会陶冶学生性情,为未来的深厚才能奠定良好基础。
学生通过写诗训练,有机会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提高了语文学习的质量,提高了班级向心力,同时学生的思想情感及审美等各方面能力得到了健康发展。为锻炼学生写诗的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地帮助学生积累诗歌基本知识,同时,让学生熟练掌握诗歌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想象、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抽象概念具体形象化,感知诗歌的独特的音律美。此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诗歌创作活动,使他们学诗、写诗的热情不断高涨。
文化层面的内容是文言文教学的终极指向。教材中的古典诗歌丰富多彩,山川风物、历史人情,无一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有瑰宝。尤其是《诗经》《楚辞》从汉魏六朝诗到唐宋诗词,明清诗词到近现代诗词,这些诗歌不仅承载着诗人的情感、意志、理想和信念,其更记录着我国社会的历史变革、政治变迁,展示着几千年来国人的文化风貌,积淀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民族精神和哲学智慧。阅读这些古典诗歌,就如同穿越古今同伟大的心灵对话,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在虚心涵泳、切己体会,使学生从中获得审美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唤醒沉睡在灵魂深处的文化基因。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一定要让学生懂得积累的重要作用,大量的赏读和积累是文化沉淀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积累不是简单的记忆,而是一个有逻辑、有步骤、有计划的过程,要将所获取的文本信息分条列点进行整理、筛选和归类,以形成清晰的条目和框架,帮助学生精确定位。在积累中输入,同时还要在生活中学会输出,会积累、会表达,久而久之,点滴汇聚江河,垒土筑成高台,学生定会终生受益。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蕴含着广博而深厚的人文内涵,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距离感和陌生感,但是古往今来人类的感情是相通的,文化的基因正在一代一代地传承,学诗实质上是体认它们的所言志。在学古文时,就让学生穿越千年时空,置身于熙熙攘攘的社会,感受古人的精神风貌,与伟大的心灵对话,体味他们的智慧与情怀,从而充分发挥古诗的教化、美感享受等功能。
中国是诗歌大国,诗教是重要的教育手段,这不是在于会背多少诗句的表层,重要的是从内心有了深刻的体悟,通过古典诗歌帮助学生打开一扇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门,收获深入灵魂的对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注释:
①李镇西:《听李镇西老师讲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7页。
②高尔基:《给两位青念作家的公开信》,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5年版,第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