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石家庄 050024)
此处共整理了此典籍的七个英译版本:
《西厢记》英译始于20世纪,其第一个英译本是由熊式一(1902-1991)于1935年在英国留学时翻译的《西厢记》(TheRomance of the Western Chamber),并由伦敦Methuen出版社出版,此本为全译本。第二个英译版本是于1936年由美国著名汉学家亨利· 哈特(Henry H.Hart)进行英译的:The West Chamber:A Medieval Dream,由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其译本与熊式一译本相同的是,他们都没有采用韵译,皆为散体形式,在传达中国诗词结构美方面略显不足。其第三个英译版本是1972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亨利·威尔斯(Henry W.Wells)(1895-1978)进行翻译的:The West Chamber,其载于Four Classical Asian Plays一书中。其译本采用了韵译。其第四个英译本是由赖恬昌(T.C.Lai)和马雷基安(EdGamarekian)于1973年翻译的TheRomanceoftheWesternChamber,由香港海纳曼教育书局出版。该译本为全译本,但存在很多改写和简译。其第五个英译版本于1984年出版,书名为:West Wing,由英国汉学家杜威廉 (William Dolby)翻译,全译本。由英国爱丁堡苏格兰出版公司(Caledonian PublishingCompany)出版。其第六个英译版本由著名汉学家奚如谷(Stephen H.West,1944-)和荷兰著名汉学家伊维德(Wilt L.Idema)合译,于1991年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出版,译文题目为:The Moon and the Zither:Wang Shifu’s Story of the WesternWing(《月与琴:西厢记》),全译本。其第七个英译版本,也是最新译本为国内译本:Romance of the Western Bower,译者是许渊冲和许明,于1992年由外文出版社出版。1998年,出版两人翻译的全本汉英对照本。2003年,此版本被当作“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本发行。
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中有美学思想,其三美翻译原则是要在翻译中达到音形意美。除此以外,许先生将“化境”具体化为“三化”。等化要求译文和原文信息一致,不增不减。浅化要求译本信息弱原作,把原作形象、语言和意象化为普通语言,实现手段包括减词、合译等方法。深化要求译本信息高于原作,在语言和意象上与原作基本一致,甚至略高一筹,使用换词、加词、正话反说等方式。下面对许译本和奚伊二人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例1:(引自:《西厢记》五剧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第二折节选)
“这几日窃见莺莺语言恍惚,神思加倍,腰肢体态,比向日不同;莫不做下来了么?”
许译:“Madame Cui enters with her adopted son,Happy Boy,and says:
Yingying seems absent-minded and preoccupied these days,and her figure appears different.What is the matter with her?”
奚伊译:“(Oldlady,leading youngchild,enters andspeaks:)These past few days I’ve been keeping an eye on Oriole,and I’ve noticed that she is flustered when talking but that her energies are doubled.Her slender waist is unlike earlier days.Could she have had the daring to do it?”
首先,站在对中国文化传播的角度,在对戏剧人物名称的翻译上,许先生采用了音译的手法,将“莺莺”译为“Yingying”,而并未采用直译或者意译的手法,这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对外宣传更加有利,可以让外国读者对中国戏曲文化了解的更直观。除此以外,许先生还对相关人物进行了一些释义处理,更易于读者理解原唱词的含义,如,将“夫人”译为“Madame Cui”,将“俫”译为“adopted son,Happy Boy,”,达到了传播中国文化的翻译目的。
其次,在意美上,许先生的翻译更胜一筹。在对“莫不做下来了么?”的翻译上,许先生采用比较婉转的方式表达原文内容,将其译为:“Whatisthematterwithher?”相比奚伊二人的“Could she have had the daring to do it?”更隐晦一些,毕竟关系到中国文化的对外宣传,最好不要引起不必要的误会。此外,没有将“窃见”直译为“peek”而是巧译为“seems”,没有使用第一人称,使所表达的内容更加客观。
最后,许先生对这句话进行了浅化的处理。许先生没有照搬原文内容,而是运用减词、意译的方法把原文中莺莺的形象、具体的“语言恍惚”等翻译为具有涵盖性的语言,将其译为:“Yingying seems absent-mindedand preoccupied these days,and her figure appears different.”,实属妙笔。
对比奚伊二人译本,首先,可以看到,由于对原文理解上的差异,二人直接将夫人译为“Oldlady”,较为忠实原文,但在文化信息传递层面有所欠缺。其次,其将莺莺意译为“Oriole”,这比较符合戏剧英译中男名音译,女名意译的翻译方法。最后,在对最后一句的翻译上,直接直译为“Her slender waist is unlike earlier days.Could she have had the daring to do it?”可能过于直白,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有所影响,而使用意译的方式处理,把意思婉转的表达出来,或许更加美观。
例 2:(引自:同上)
“月圆便有阴云蔽,花发须教急雨催。”
许译:“A pair of love birds sleep on water green;A parrot sees them through wind-opened screen.”奚伊译:“As soon as the moon is round,dark clouds will obscure it;
When flowers blossom,violent rains are called forth to ruin them.”
首先,在音韵上,“pair”和“parrot”压了头韵,“green”和“screen”压了尾韵,句式对仗工整,符合唱词形式。押韵并不是简单的将音韵相同的两个词放在一起,而是译者在保持译本内容忠实于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使译作同时符合原作欲要表达之意,以及符合唱词之音韵美。尤其在戏剧唱词的英译上,能够将译文译出音韵美,使唱词更具律动的美感,堪称锦上添花。
其次,在原文表达上,许先生没有采用直译的方式,没有将原唱词中的“月”“云”“花发”等意象译出,而直接采用意译手法,同时运用比喻手法,将男女主人公二人比喻为“Apairof lovebirds”,将看到他们的人比作“Aparrot”不仅生动形象,且简明易懂。许先生这样的译法,弥合了中外文化中的差异,使不懂此句意思的外国读者一看便知其意。不得不说,许先生的译法达意又传神。
最后,许先生在对这句的翻译上,采用深化的方式,因为直接看原唱词,外国读者可能不会立即知道作者意图,甚至还需苦思冥想,但经过许先生的翻译,甚至比原文还略高一筹,使中外读者一读便知其中意,实属妙笔生花之译。
对比奚伊二人的译本,首先,两人在唱词形式上也采用逐行短句的形式,将其译为两个半句,符合唱词短小精悍的特点。其次,与许先生不同,二人直接将原唱词进行直译,大概意思能被表达出来,但总给人隔靴搔痒的感觉。最后,对此句的翻译,笔者认为还是采用意译手法比较好。
例 3:(引自:同上)
“俺小姐这些时春山低翠,秋水凝眸,别样的都休,试把你裙带儿拴,纽门儿扣,比着你旧时肥瘦,出落得精神,别样的风流。”
许译:
“Seeing your eyebrows fresh as spring
And eyes as autumn water bright,
She’d guess all right,
If she just tries
To button up your robe and measure your girdle green
And compare it with the size
Of your former figure she has seen,
She’s sure to find
You’re lovely and coquette of a different kind.”
奚伊译:
“Now your spring mountains let their halcyon green fall slack,
Your pupils lie frozen in their autumn waters.Other changes aren’t
worth mentioning:
Just try to fasten the belt of your skirt
Or button the frogs across the front.
Compared to your earlier and slimmer self,
You’ve gained a lot of energy
And a special kind of romantic charm.”
首先,在唱词形式上,许先生依旧选取逐行短句的形式,将原文中的“春山低翠,秋水凝眸”分别译为:“eyebrows fresh asspring,eyesasautumnwaterbright,”与汉语表达善用四字成语相像,很好的保留了原唱词的形式。原唱词基本都是无灵小短句,译文则也跟随这种风格,但是都加上了主语。
其次,在原文内容的表达上,前半部分一直到“She’s sure tofind”为止,许先生基本采用直译加释义的翻译方法,将女主人公的形貌体态描绘的形象传神,使读者的脑海中出现一副美丽的画像。在最后一句的翻译上,采用了意译的手法,笔者认为“of a different kind.”是绝妙之处,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使原文内容得到升华。
最后,在这段的翻译上,许先生将原文中隐藏的另一人物崔夫人翻译出来,然后以另一视角红娘的身份来阐述,人物关系明确,事件内容清晰。看似小的细节,实则不易做到。
对比奚伊二人的译本我们可以看到,此译本较为直译,而且没有提到崔夫人,直接以第二人称的角度来写莺莺发生的变化,从读者角度来看,存在指代不明的情况,很容易让读者以为指的是自己进而使其困惑。
例 4:(引自:同上)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许译:
“Rose says:
It is fundamental for a man to keep faith.One who does not is not worthy of the name of a man.
奚伊译:“(Crimson speaks:)Trust is the root of man:To be a man and be without trust——I do not know if such is possible.A large cart without crossbar,a small cart without yoke——how can one drive them?”
首先,在形式上,许先生此处没有采用逐行短句的译式,而反过来将逐个短句,译为了两个长句,这样的译法,首先能让读者快速理解,其次是为突出原作主要内容,而对此处的一些意象进行了省译。
其次,许先生把人物名称“红娘”翻成“Rose”,西方文化中“Rose”象征着爱情,而原作讲的就是红娘撮合莺莺和张生二人的爱情故事,其次,玫瑰本身也是红色,以物代替颜色,可见译者在用词上的精雕细琢,别出心裁。
最后,在内容上,原作善于引用前人经典,此处引用自[春秋时期]《论语·为政》。意思是:一个不讲信誉的人,不知他怎可立身处世。这就好像大车和小车缺乏了关键部件不能套住牲口一样,那怎么才能驾车走路呢?许先生采用意译手法,将原文译为两个句子,译文中并没有出现原作中的意象,而是采用“浅化”的处理方式,将其略去不译,但并未失去原文要表达的意思,反而更加简洁凝练,通俗易懂。
对比奚伊二人,他们的译文更加忠实原文,将原作中的引典都翻译出来,在形式上与原作的契合度更高。
总的来说,以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的译者需要立足外国读者的审美需求和接受能力等,尽可能为读者着想。在采用异化策略时,也应该以读者群体比较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翻译。我们在说运用异化翻译策略时,是在功能对等的前提下要求译者达到“最小限度的功能对等”,而不能脱离外国读者,一味的对原文进行随意修改。除考虑读者感受,译者也要尊重原作者,在不偏离原作思想的基础上,以读者可接受的最大限度在译文中使用异化翻译策略,把读者的可接受性作为典籍英译的前提之一,以最终达到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翻译目的。
以《西厢记》英译本为例,其首译本熊式一和许渊冲两种译本,在进入美国市场后完全是两种状况。熊式一当时正留学于英国,故其对英国本土读者比较了解。在其《西厢记》译本出版前一年,他翻译了《红鬓烈马》,后改名为《王宝川》,此剧本使熊式一从此在英国名声大噪。可以看到,熊式一译本受到英国大众的极度追捧的原因有三,其一,作为中国人,他具有得天独厚的源语优势;其二,他在外国留学,对外国读者的审美需求有一定了解;其三,他的《王宝川》声名鹊起,当时外国的出版商出于利益因素的考虑急切盼望与其合作进行出版。虽然许先生的译本在各方面来看都是佳作,但其译本在国外的受众群体较之熊式一则差别很大。所以,译者应该尽可能与外国学者合作进行英译,同时加强与外国出版社的合作,以达到最终文化传播的目的。
我们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并不只单纯为提高我国在世界的地位,我们最终的目标是促进全球文明一起向前。本文对《西厢记》两个英译本进行分析,总结得出许译本在中国文华对外传播方面更胜一筹的结论。许先生的译作,看似违背原文,但其实是与原文的深度契合。这也是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种传播,堪称大家之笔。在以对外传播中华文化为最终翻译目的时,译者应在功能对等前提下对原文进行翻译,以确保译文能够最大程度被译入语读者接受,最终将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最大化。本文研究范围虽小,但希望能为各位译者起到以小见大抛砖引玉的作用,谨以此文为各位翻译典籍著作或者富含中华文化信息的译者,提供些许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