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0-01-10 00:04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2期
关键词:知识点游戏数学

(大连大学教育学院 辽宁·大连 116000)

游戏在教学活动中具有的特殊性质,让其在小学数学教育的各个阶段都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充分满足了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需求。本论文系统地研究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游戏,分析了游戏在教学中的特征及意义,剖析了应用游戏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为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理论支撑与实践依据。

1 游戏在教学中的特征

1.1 具有教育性

在教学中应用的游戏实则是一种严肃游戏,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在教学中通过游戏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突破教学重难点,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课程标准也要求数学知识要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同时小学数学知识结构也具有连贯性和发散性,因此在教学中应用游戏也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1.2 具有娱乐性

游戏从古至今都具有较强的娱乐性,而应用在教学中的游戏也不例外,较强的娱乐性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加强学生的学习效率。小学生的心智发展尚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在课堂上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有限,同时性格活泼好动。游戏的娱乐性可以有效缓解传统课堂的枯燥性,活跃学生的思维。

1.3 具有竞争性

在教学中应用游戏,可以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在竞争中更能激发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小学生的思维敏捷度在“竞争”的环境下更容易得到调动与激发,“竞争”不只是压力,也是一种促使小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不同于传统的分数或成绩带来的竞争,游戏的竞争性可以释放学生的压力,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同时在游戏营造的竞争氛围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专注性都能得到一定的提升。

2 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2.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阶段尤其对于数学这种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科,游戏的合理运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数学学科的主动学习,让学生真正地热爱学习、爱上数学。在兴趣的自发引导下,学生的求知欲被充分激发,学习过程也从被动的获取知识变成了主动的探究学习,不仅改变了小学生一贯认为的数学学科偏难的印象,还在教学中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还原了学习的乐趣,使整个教学过程与成果有了质的提升。

2.2 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因材施教”是近年来教育改革中呼声较高的一项改革热点,为了贯彻课程标准中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不仅要做到对于学科知识的整体掌握,更要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过程在教学中引入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教师利用游戏这样的新式教学活动,不仅能够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游戏,做到因材施教、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让全体学生都能积极有效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来,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真正意义上地体现了教育教学的人文性特征。

2.3 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正处于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而小学数学的学习有着很强的逻辑性,内容大部分抽象性较强,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此时合理利用游戏进行教学,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自主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的抽象思维与具象思维的相互转化,为逻辑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培养奠定了夯实的基础。学生通过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就能将抽象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学科知识脉络理清,不仅对单独知识点的学习过程有所帮助,还能增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整体理解能力和总结能力。

2.4 增进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

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有限,教学过程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讲授知识上,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课堂上较难培养。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通过游戏进行任务分配,使得游戏任务在教师、同学之间的相互配合下进行,共同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学生与他人分享、分担的好品质,提高了学生的凝聚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掌握知识、解决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3 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1 教师对游戏应用的教育意义缺乏认识

目前有很多数学老师通过在授课中加入游戏来提高教学效率,理论上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能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很好的消化和吸收。不过有的教师对于游戏的引入只是浮于表面,只是利用游戏的娱乐性质来调动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没有将教材内容与游戏相结合,偏离了游戏的教育宗旨,游戏在课堂中只是独立存在的娱乐环节,没有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偏离了在课堂中引入游戏的意义和价值。

3.2 教师教学中对游戏的设计缺乏创新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知识较为复杂、概念性较强,很多教师利用游戏让课程进度及效率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学生也很喜爱这样的教学活动。不过有些教师在游戏的形式上总是一成不变,设计上没有创新,学生在不断地重复中逐渐地失去了兴趣,对于游戏的模式也了如指掌,失去了对游戏的好奇心,对问题的学习、探究也不再那么渴望,甚至会有厌学的情况发生,最终教师的教学目标及教学效果都很难达成预想中的结果。

3.3 教师在组织游戏中的角色不够清晰

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把课堂交给学生,同样,在课堂游戏中学生也应是占据主体地位。不过让学生自主探索、研究、交流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在游戏过程中也没有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使得学生没有很明确的找到游戏的方法,耽误了课堂进度,对于有困惑的学生也没有进行相应的引导和示范,反倒让学生在游戏中失去了学习的意义。

3.4 教师对游戏时间和数量的把控有待加强

教师在教学中引入游戏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对数学产生求知欲望,因此在引入游戏之前应做到合理地规划,让游戏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不过有些教师为了达到游戏效果,在课堂中没有把控好时间,时间太短,学生刚一进入状态就结束了,消磨了学生的积极性;时间太长,学生只顾着玩游戏,没有将注意力放在知识点上,就无法达成教学目标。此外,还有的教师在课堂中没能控制好数量的安排,课前、课中、课后都大量运用游戏,不仅学生容易产生疲倦的心理,同时课堂秩序容易混乱,影响了课堂效率。

4 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优化策略思考

4.1 在数学教学中用游戏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游戏在教学中会让儿童得到极其丰富的情感体验,也能改变学生对于数学学科固有的厌倦心理,游戏中娱乐性质的体现便在于此。在教学中我们强调要以服务教学为目标,并尽可能达到教师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引入游戏,一定要将游戏的教育意义和娱乐性质完美融合,教师要充分理解教材内容,将知识点与游戏相互结合,才能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兴趣,让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点充分消化和吸收。例如,在学生学习加减法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摆火柴和数苹果的趣味游戏,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的算式,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并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4.2 教师在数学教学设计时引入游戏元素

课程标准强调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对于小学生来说综合能力的训练基本来自于对生活经验的总结,因此教师在设计游戏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性格特点等因素,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出符合学生特点的生活化游戏。教师可以收集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进行改编,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例如在认识货币一课中,教师在讲授圆角分时,引入让学生扮演店家与顾客的模拟买卖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不同货币单位的计算,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化的游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有着不容小觑的价值。

4.3 教师在数学游戏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当学生在通过游戏进行学习时,教师也应该参与到游戏中来,不仅是起到带头示范的作用,更是要发挥自己在游戏中的主导作用。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教师恰当的引导能够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消化、吸收。同时在游戏的参与过程中,教师也能更了解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方便以后设计出更适宜全体学生应用的游戏。在鸡兔同笼问题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入一系列动画演示,从开始时带领同学进行简单计算,到逐步深入引导同学们分析并找到其中规律,教师在设计动画以及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复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规划由浅入深的不同教学阶段,在教学游戏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此外,在教师与学生共同游戏的过程中也会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4.4 高效、合理地在数学教学中应用游戏

教师在通过游戏进行教学时要把握好尺度,如果只是盲目地加入游戏,不考虑学生、教材、课堂等诸多因素,结果必然会有偏差,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在游戏时间的掌控上,教师要做到合理安排,时间太短会让学生刚被激发的兴趣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学生的感触不深,时间太长会使学生产生疲惫感,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因此时间的掌控上既要能保证学生兴趣的持续性,也要让学生在欢快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在学方位的课堂中,教师设计游戏情景,把教室模拟成动物园并设置不同的观测点,将同学们分组分配到不同观测点,让同学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观测,通过计时和准确度评比引入小组竞争,这样的游戏方式既能让学生们集中注意力团结协作,又能保证课堂教学高效地开展。此外教师还应加强对游戏“可能性”事件的把控,设计游戏时就应预计出在游戏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一旦出现突发情况,有补救措施,不至于课堂秩序混乱,影响了课程进度、课堂效率。

猜你喜欢
知识点游戏数学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爆笑游戏
关于G20 的知识点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