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上海,200020) 张 利 黄素英 朱 姝
桂枝茯苓丸是源自《金匮要略》的经典名方,一直在临床沿用。黄素英主任,是全国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班导师,海派中医蔡氏妇科流派第八代代表性传承人,师承海派中医蔡氏妇科流派第七代嫡系传人蔡小荪教授,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诊治妇科病证学验俱丰,对桂枝茯苓丸的临证应用亦有独到心得。笔者有幸师从黄素英主任,现将其运用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妇科病证的经验浅析如下。
桂枝茯苓丸,出自《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第2条,曰:“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桂枝茯苓丸方:桂枝、茯苓、牡丹(去心)、芍药、桃仁(去皮尖,熬)各等分。上五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桂枝茯苓丸是经典名方,一直在临床沿用,笔者对古籍文献中该方在妇科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梳理。
以“桂枝茯苓丸”为关键词搜索中华医典可检索到147条历代文献记载,条文内容主要包括引用《金匮要略》原文、《金匮要略》条文的注释和阐发、临床应用等几类。临证主要用于治疗妊娠癥瘕、胎死不下、催生、瘀血崩漏等。
一是桂枝茯苓丸治疗妊娠癥瘕。如《济阴纲目·胎漏下血妊娠经来》载:“桂枝茯苓丸 仲景云: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桂枝茯苓丸主之。娄氏曰:凡胎动多当脐,今动在脐上,故知是癥也。”在古籍文献中,众多妇科专著都引用了该条目,应用治疗妊娠癥病此种引用较为多见。二是桂枝茯苓丸治疗胎死不下。如《妇人大全良方·妊娠误服毒药伤动胎气方第十》载:“(夺命丸)专治妇人小产,下血至多,子死腹中。……牡丹皮、白茯苓、桂心、桃仁(制)、赤芍药,上等分为末,以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细嚼淡醋汤送下。速进两丸,至胎腐烂腹中,危甚者立可取出。”《女科证治准绳·跌仆伤胎毒药伤胎》“夺命丸”条云:“此即仲景桂枝茯苓丸,但用淡醋汤嚼下不同耳。”三是桂枝茯苓丸用于催生。如《济阴纲目·难产催生方》载:“催生汤 候产母腹痛腰痛,见胞浆下方服。桃仁(炒,去皮)、赤芍药、牡丹皮、官桂、白茯苓(去皮),各一钱。上锉,一剂水煎,热服。”四是桂枝茯苓丸用于瘀血崩漏。如《女科证治准绳·血崩》载:“〔消污血〕〔仲〕桂枝茯苓丸,治妇人有癥在脐上动,下血不止(方见胎动下血)。”
黄师认为用桂枝茯苓丸下癥安胎,虽属《内经》“有故无殒”之义,但是方中桂枝辛散走窜,通十二经,桃仁活血祛瘀,赤芍、丹皮凉血活血,有胎用祛瘀活血药值得商榷,且又有记载用于胎死不下、催生等,因此在临证中对妊娠癥痼一般不用此方,常将本方加减用于妇科瘀血崩漏、妇人腹痛、癥瘕等病证。
1.瘀血崩漏(子宫内膜简单型增生过长)
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是妇科的疑难病、常见病。临床上部分崩漏患者经诊断性刮宫,病理检查明确为子宫内膜简单型增生过长。围绝经期的崩漏患者,属于子宫内膜简单型增生过长崩漏的情况临床上比较多见。大多数子宫内膜增生是可逆性病变,或保持一种持续的良性状态,甚至可随月经期内膜的剥脱而自然消退,但也可能经增生、不典型增生,最后发展为子宫内膜癌[1],因此应该积极加以治疗。
黄师认为此类崩漏属于瘀血崩漏的范畴,是由于肾-天癸-冲任-胞宫轴功能失调所致。经间期阴阳不能转化,阴长之时不断持续,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形成瘀血,瘀血内阻,血不循经,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经血非时而下而成崩漏。治疗以中医分期疗法为主。出血期化瘀消膜、止血调摄以治标,非出血期化瘀消坚,促进绝经以治本,基本方为化瘀消坚方。此方为桂枝茯苓丸加味,药物组成如下:茯苓12g,桂枝3g,赤芍10g,丹皮10g,桃仁10g,皂角刺30g,鳖甲10g,石见穿15g,鬼箭羽20g,寒水石10g,苦参6g等。
病案1:王某某,女,51岁。2018年5月14日初诊。主诉:月经淋漓未净1月余。病史:月经初潮13岁,周期30天,经期5天,量中,色红,无痛经。近2年来时有月经淋漓月余不净,曾行诊刮示:子宫内膜简单型增生过长。末次月经4月9日,月经已淋漓1月余。B超检查示子宫内膜22mm。舌红苔薄,舌下静脉瘀血,脉细滑数。中医诊断为崩漏,证属血瘀证。西医诊断为子宫内膜简单型增生过长。治拟化瘀消膜、止血调摄。处方:炒当归10g,白芍10g,生蒲黄30g,血竭3g,花蕊石15g,怀牛膝10g,乌药10g,陈皮6g,制香附10g,益母草30g,川断12g,杜仲12g,7剂。
二诊:2018年5月21日。药后瘀下较多,昨日出血已止。舌红苔薄,边有瘀点,脉细滑。拟化瘀消坚,处方:茯苓12g,桂枝3g,赤芍10g,丹皮10g,桃仁10g,皂角刺30g,鳖甲10g,石见穿15g,鬼箭羽20g,寒水石10g,紫草30g,苦参6g,14剂。
药后末次月经6月7日,7日净,量多,有小血块。经净后复查B超示子宫内膜6mm。续予此法中药分期治疗半年,崩漏未再发生,复查B超子宫内膜厚度维持在正常范围,1年后随访已正常绝经。
2.瘀血腹痛(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以下腹隐痛,带下量多,缠绵日久为特征,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可归属于中医妇人腹痛范畴。本病多为邪热余毒残留,与冲任气血相搏结,日久耗伤气血,虚实错杂,缠绵难愈。
黄师认为本病的治疗关键在于厘清湿、热、瘀的关系。急性盆腔炎多以湿热为主,治疗多以清利湿热、理气止痛为主。慢性盆腔炎病程日久,耗损正气,气血搏结日久成瘀,应重视血瘀,并宗“养正积自除”之意,治疗以扶正化瘀为主,兼顾清利湿热。基本方为慢盆清瘀方,此方为桂枝茯苓丸加减,药物组成如下:茯苓12g,桂枝3g,赤芍10g,丹皮10g,炒党参15g,黄芪30g,红藤15g,败酱草30g,鸭跖草15g,川楝子10g,延胡索12g等。
病案2:张某某,女,36岁。2018年10月16日初诊。主诉:小腹隐痛时作半年余。病史:既往月经尚规则,经期5天,周期25天,量中,色红,无痛经。半年前出现小腹隐痛时作,B超检查示盆腔积液18×13 mm。外院诊断为慢性盆腔炎。末次月经10月2日,5天净,经量中等。带下量中,色稍黄,无异味。目前小腹疼痛,疲劳乏力,面部色斑散发。纳可,寐安,二便调。舌红,苔薄,脉细弦。既往有子宫肌瘤、乳腺小叶增生史。中医诊断为妇人腹痛,证属正气不足,湿热瘀结。西医诊断为慢性盆腔炎。治拟扶正清瘀、清利湿热。处方:茯苓12g,桂枝3g,赤芍10g,丹皮10g,败酱草30g,红藤15g,鸭跖草15g,川楝子10g,炒延胡索12g,炒党参 12g,生黄芪15g,橘叶12g,橘核12g,郁金10g,鱼腥草20g,黑大豆30g,赤小豆15g,车前子15g,车前草15g,14剂。
二诊:2018年11月11日。末次月经10月25日,量中,色红,有血块。小腹隐痛稍好转。舌质红,胖大,边有齿印,脉细数。拟从前法。处方:茯苓12g,桂枝3g,赤芍10g,丹皮10g,败酱草30g,红藤15g,鸭跖草15g,川楝子10g,炒延胡索12g,炒党参 15g,生黄芪30g,炒白术10g,防风10g,红花10g,桃仁10g,三棱15g,莪术15g,丹参15g,14剂。
三诊:2018年12月23日。药后小腹隐痛消失,复查B超盆腔积液消失。舌红苔薄脉细。拟从前法。续予上方加减,巩固1月。3月后随访诉腹痛未作。
3.妇人癥瘕(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表现主要有痛经、慢性盆腔痛、不孕、月经异常、盆腔包块等。黄师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键病机在于瘀血。异位内膜的周期性出血, 中医称之为离经之血,离经之血及脱落的异位子宫内膜不能排出体外或不能及时被吸收, 即为瘀血。瘀血是产生本病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关键。瘀血阻滞下焦, 导致气机不畅, “不通则痛”, 则发为痛经、慢性盆腔痛; 瘀阻胞宫、胞脉, 阻碍精卵结合, 则成不孕; 瘀血不去, 新血不得归经, 则发为月经不调, 出现月经过多、月经先期、经期延长等症; 瘀积日久, 结成包块, 则成癥瘕。
该病的治疗原则为化瘀消癥,分期论治。经期急则治标,对以痛经为主要症状的,用内异1方(炒当归、生地、白芍、川芎、香附、牛膝、没药、延胡索、生蒲黄、五灵脂等)加减治疗,此方以化瘀止痛为主;对以月经过多为主要症状的,用内异2方(当归、生地、白芍、香附、生蒲黄、花蕊石、血竭、三七粉等)加减,此方以化瘀止血为主。平时(非经期)以内异3方化瘀消癥为主,此方为桂枝茯苓丸加味,基本方药物组成如下:云茯苓12g,桂枝3g,赤芍10g,牡丹皮10g,桃仁10g,炒党参 12g,生黄芪 30g,皂角刺30g,石见穿15g,炙鳖甲10g,水蛭6g。
病案3:龚某某,女,26岁,未婚。2018年12月9日初诊。主诉:继发性痛经2月,检查发现右卵巢囊肿。病史:月经初潮13岁,周期28天,经期4~5天,量中偏少,色红,无痛经。近2月出现痛经,痛出冷汗,恶心欲吐,腰酸,需卧床休息,VAS评分8分。经前3天即开始疼痛,月经第1天痛甚,至月经第3天缓解。末次月经11月20日,量中,色暗,有小血块。2018年12月3日B超检查示右卵巢囊肿27×25×29 mm(内膜样囊肿可能)。平时面部痤疮多发,畏寒肢冷,偶有胃痛,食后嗳气频作。纳寐可,二便调。舌质红,舌体胖大,边有齿印,苔薄,脉细弦。中医诊断为癥瘕、痛经,证属宿瘀内结,西医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时近经期,痛经堪虞,先拟化瘀止痛。处方:炒当归10g,生地10g,白芍10g,川芎10g,制香附10g,怀牛膝10g,艾叶3g,炒延胡索12g,制没药6g,益母草15g,川断12g,杜仲12g,乌药10g,桂枝5g,全蝎3g,蔓荆子15g,生蒲黄10g,五灵脂10g,14剂。
二诊:2018年12月18日。时届经期,诉服药后至今腹痛未作,时有嗳气,脾气急躁,面瘰时发。上方尚有,嘱继续服。舌红苔薄,脉细,预拟化瘀消癥,嘱下次月经干净后开始服。处方:云茯苓12g,桂枝3g,赤芍10g,丹皮10g,桃仁10g,皂角刺30g,鳖甲10g,石见穿15g,水蛭6g,姜半夏6g,苏梗10g,当归10g,柴胡6g,白芍10g,川断12g,14剂。
三诊:2019年1月8日。末次月经12月22日,经行准期,经量较前稍增,色偏暗,此次痛经未作,面瘰仍发。舌红苔薄,边有齿印,脉细弦。拟从前法,守12月18日方加炒党参12g,生黄芪30g,蒲公英30g,白鲜皮15g,14剂。
如此平时予化瘀消癥法,经期予化瘀止痛法,中药分期治疗3个月,痛经已愈未复作,复查B超示右卵巢囊肿18×16×20 mm,较前缩小。
黄师在临床上除了将桂枝茯苓丸加减用于上述病证外,也常用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癥瘕病证,其运用的关键在于紧扣血瘀病机,并结合病证特点进行辨证加减,体现了异病同治、治病求本的学术特色。黄师临证病证合参,结合临床经验深入分析挖掘关键病机,灵活加减运用经典名方的学术经验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学习和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