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20036) 徐 伟 何晓凤 吴昆仑
近年来,我国卫生综合改革不断向前推进,其中落实中央卫生改革“强基层”的战略部署成为改革中的重要一环。2018年12月,根据上海市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上海市名中医胡国华教授领衔联合海上各中医妇科名家,开展了首届“海派中医妇科流派专科联盟社区人才项目”,得到了上海市各级医疗机构的积极响应。该项目旨在探索促进海派中医妇科流派丰富的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在中医妇科领域的临床能力,为基层培养中医妇科流派传承人才。
在上海众多妇科流派中,严氏妇科发展至今已近一个世纪,但留存至今的文档资料甚是有限。笔者参与此次妇科流派人才项目,并有幸成为严氏妇科流派传承的一员,现将严氏妇科的相关资料总结如下。
严氏妇科(又称上海严氏中医)源起严二陵(1901—1981年)、严又陵(1914—1992年)兄弟二人。二人为江苏省吴县东山人。
严二陵1916年师从清末御医林衡甫先生学习中医,1921年起来沪行医。1923年上海温病流行,他汇集叶(天士)、薛(生白)、吴(又可)、王(士雄)之长,用“轻可去实”之法,拯救了许多重危患者,颇享盛名,因而与当时名医石筱山、顾筱岩并誉为“南市三鼎”。1956年,严二陵加入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任内科主任,1959年被选为上海市新成区人民代表,1960年又被选为上海市静安区政协委员,1962年任上海市中医妇科学会理事,1976年任岳阳医院中医内科顾问[1]。
严老出身于贫寒阶层,同情贫苦患者,给穷人看病非但不取诊费,而且赠钱配药,得到很多病者的称颂,被当时上海医务界赞誉为“医有完人严二陵”。严老平素治学严谨,他教诲生徒们说:“医不贵于能治愈病,而贵于能治愈难病。天下之事,我等能之,人亦能之,非难事也;天下之病我能愈之,人亦能愈之,非难病也;病之难者乃非一般医能治疗之,故想当医者应做一个非常之医,能疗一般常医所不能治疗之非常之病。”[1]
严又陵受其兄严二陵的影响立志学医。1928—1931年他就读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上海中医药大学前身),毕业后随其兄在上海开业。1950年起严又陵先后在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原广慈医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本部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工作。严二陵曾师承丁济万(丁甘仁长孙)先生,擅长中医妇科(月经不调、痛经、带下、不孕)和内科疾病的治疗,曾受上海市卫生局、童涵春国药号特聘为中医门诊专家,临床善用四物汤治疗各种妇科疾病。比较可惜的是,严氏二老当年的临床经验、临证医案的书面总结,现今只能看到一些零星记载。
吴昆仑(1954年—),上海市基层名中医、浦东新区名中医,出生于中医世家,家学渊源。上世纪80年代曾师从严又陵学习深研中医妇科。吴氏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积累,在妇人病诊疗上有很深的造诣,在其带领下的公利医院中医妇科成为上海浦东新区特色专科、上海市中医临床优势专科。吴师兼任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医药协会中医妇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在月经病、围绝经期综合征、盆腔炎等方面继承并充实发展了严氏妇科,著有《妇科病临证医案300例》《名中医谈月经病》等专著。
严二陵先生治疗妇科疾病经验丰富,对经、产、胎、带诸病研究很深。他治疗崩漏虽用药平淡,但疗效极佳:一般属脾虚崩漏者用胶艾四物汤,血热崩漏者用荆芥四物汤,气虚者用补中益气汤合四物汤,血瘀崩漏用琥珀散加减,血不归经者用归脾汤,老年血崩用小建中汤,气虚血崩仿景岳右归饮加减。他治疗带下病属脾虚带下,一般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肾亏阴虚用知柏地黄丸合大补阴丸,肝郁带下用丹栀逍遥散,湿毒带下用易黄汤,邪毒湿蕴用牛黄醒消散、红藤败毒散。严老认为,带下病不论寒热虚实均挟湿邪,所以用药时黏腻之品不宜使用[2]。
严又陵先生擅长运用四物汤治疗月经病,其在“四物汤在妇科月经病应用的一些体会”一文中有详细论述:可根据患者素质与病因症候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四物汤:四物汤原方组成,四味药是等量的,随后的临床应用一般川芎用量较其他三味稍少,乃因川芎辛温活血作用较大,对于阴虚内热体质弱者,医者往往审慎使用,甚或不用;川芎在四物汤中起很重要作用,由于当归虽具有甘温和血作用,但无川芎辛温活血之品,则地黄之滋养、芍药之酸敛无从发挥作用;“独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与动静互相配合方能发挥协同作用,在临床上不用川芎,不如用者易奏效,但是应当根据患者体质在用量上把握增减。
在四物汤加减方面:如症候属热实者,熟地改用生地,白芍改用为赤芍;属寒属虚者用熟地黄、白芍药;血热者,可去川芎加丹皮、黄芩、侧柏、地榆;血瘀者,加红花、桃仁、五灵脂、蒲黄、刘寄奴、苏木;气滞者,去地黄加柴胡、延胡、金铃子、香附、乌药、木香、郁金、枳壳、砂仁等;痰湿者,去地黄加半夏、陈皮、茯苓、南星;气虚者,加党参、黄芪、白术、山药;虚寒者,加吴茱萸、艾叶、补骨脂、附子、肉桂、干姜;肝肾虚损者,加菟丝子、巴戟天、川断、杜仲、狗脊、金樱子;心脾虚弱者,加远志、枣仁、柏子仁、党参、黄芪、白术、五味子;需止血者,加阿胶、蒲黄炭、陈棕炭、地榆炭、仙鹤草、茜草根;需育阴凉血者,加龟板、鳖甲、丹皮、知母;需固涩者加龙骨、牡蛎、禹余粮、赤石脂、海螵蛸。
关于痛经,严又陵先生认为其病因病机主要有三:其一,痛经属瘀属实者,是由于经水欲下不得,积滞或瘀,胞宫出道狭窄通道不畅所致,所以得下瘀块后则痛即缓解;其二,月经期受寒冷邪侵或涉水淋雨,或愤怒抑郁而引起痛经,可以针对其致痛诱发原因对症施治;其三,痛经因发育不良、先天不足、胞宫小、通道窄所致,这类病员宜补益肾元为主。治疗上,严又陵认为都可用调经活血之四物汤为基础方,第一、第二种一般在临经前后服10剂即可,3个月为一疗程(共30剂),第三种情况除了在临行经前服用调经药,平时也须进服培补肾元、调益冲任之品,以改变其不足之状,助长其发育。“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于调经活血方中加一二味行气药如香附、木香、砂仁之属,甚为必要,可增补川芎之不足,同时可减轻地黄之腻、白芍之敛等流弊,体质属阴虚火旺者当酌情配合使用。
吴昆仑老师在继承发扬严氏二老经验的基础上,尤其注重顾护脾肾。他认为人体气血阴阳的生成与脾肾密切相关,益气健脾法与滋阴补肾法可使人体脏腑功能恢复正常运行[3],常用方剂六君子汤、六味地黄丸。临证如见舌苔偏腻,吴师多会选用六君子汤,并常加藿香、佩兰、豆蔻加强化湿之效,他认为湿去脾健,则病去一半。六味地黄丸则运用更广,《傅青主女科》言“经水出诸肾”,通过“三补三泻”剂量的调整,或知柏、桂附的联合,以及二至丸、四妙丸、黄精、菟丝子、红藤、败酱草等的加减运用,则能更加灵活地运用在月经病、带下病、不孕症等的治疗中,且常获良效[4]。
吴昆仑老师通过多年的临床积累,在原发性痛经、围绝经期综合征、慢性盆腔炎等妇科疾病的治疗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如常用知柏地黄丸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老年性阴道炎[5-6],是因为吴师认为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而致肝肾阴虚,精亏血损,湿邪热毒趁虚而入发病;总结出验方“经痛宁方”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7-8];率领团队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研究“滋阴补肾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9],获浦东新区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1.不孕症(严二陵医案)
吴某某,女性,36岁。初诊:禀赋虚弱,14岁月经初潮,后每隔三月一转,名曰“季经”。婚后8年未孕。目前头昏目花,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胸闷气不畅,腰腿酸软。此刻已两月经水未至,情绪不佳,眠差,脉细弦,舌淡苔白。证属肾虚肝郁,气血不足。法当补肾疏肝,益气养血。处方:当归9g,白术芍各9g,茯苓9g,丹皮4.5g,制香附6g,川芎4.5g,丹党参各12g,熟地12g,菟丝子12g,炒杜仲9g,鹿角霜12g,苏罗子9g。诊治10余次,服药83帖,月信且准期来潮,后二月而受孕。
按:该患者系先天禀赋不足,肾气未充,精血亏耗,肝气失于条达,影响肝之藏血和调节血流的功能,故冲任失养,证属肾虚肝郁型月经不调所致的不孕症。先师谨守病机,虚则补之,郁则疏之,调经种子并举,仿开郁种玉汤、毓麟珠加减主治,使月信恢复正常且受孕[10]。
2.带下病(严二陵医案)
患者张某,脾虚气弱,积湿困顿,流注于下,伤及任脉,影响带脉,以致带下绵绵,色白无臭味,面色萎黄,四肢不温,神疲乏力,小腹坠胀,便溏纳少,两足浮肿。舌质淡,脉缓软。宜宗益气健脾,化湿固带之法。处方:炒党参12g,清炙黄芪各12g,白术芍各9g,淮山药12g,白茯苓12g,清炙甘草各3g,陈皮4.5g,海螵蛸12g,玉桔梗4.5g,炒枳壳3g,炒荆芥4.5g,扁豆子花各9g。
按:本例属于脾虚,以参苓白术散加减为主。桔梗、枳壳、荆芥、陈皮理气升提;海螵蛸涩以固带;党参、黄芪、白术、淮山药益气健脾;扁豆子、扁豆花、茯苓、炙甘草和运化湿;白芍和营调肝作配伍;或用薏苡仁、芡实、威喜丸煎服亦有效果[11]。
3.崩漏(严二陵医案)
张某某,女,41岁。初诊:经漏半载,时多时少,色鲜或淡,腹中绵绵作痛,神倦肢寒,腰酸便溏。察脉细,舌淡、苔白。此系脾阳虚馁,不能化湿摄血,与血热经多者不同。法当温摄化湿。处方:熟地炭(砂仁1.5g同炒)、赤茯苓、白茯苓各12g,归身炭、血余炭、制半夏各6g,醋炒川芎炭2.4g,白芍(肉桂0.9g同炒)、炒阿胶珠、莲蓬炭各9g,陈艾炭、生白术各4.5g。服10剂而病除,再予人参健脾丸调养巩固。
按:崩为急症,漏为缓病。脾为统血之脏,喜温燥而恶湿,得阳始运。本案因脾虚失运,不能化湿,统摄无权,崩漏半载不止,故不宜再投凉血止血之剂,以免伤阳助湿。遂予温摄化湿,方选胶艾四物汤而获效[12]。
4.痛经(严又陵医案)
李某某,22岁,痛经多年,起自经来劳累淋雨,下体涉水受寒所致,每于经行少腹疼痛甚剧,腰腿酸楚,经来量少色淡或有血块,喜按得热较舒,苔白腻脉象沉而濡涩,寒湿客于胞宫,血行遇寒则瘀,气受寒阻则滞,气不帅血,血行不畅,治拟温经散寒,通调气血。处方:当归9g,川芎9g,肉桂3g,炒荆芥9g,赤白芍各4.5g,炮姜2.4g,吴茱萸4.5g,广木香4.5g,牛膝9g,炒玄胡12g,白术9g,艾叶9g,益母草15g,制乳没各4.5g。5剂。
二诊:腹痛止经量较多,腰腿酸亦瘥,原方继服5帖。
三诊:经来下腹剧痛已除,隐痛仍有喜热按,经色红而量较前为多,但质仍稀薄,脉沉濡,苔薄白舌微胖,仍以前法调经活血、温脾肾祛寒湿。处方:当归9g,川芎9g,制熟地9g,炒荆芥9g,赤白芍各6g,潞党参9g,吴茱萸4.5g,桂枝9g,制香附9g,白术9g,艾叶9g,益母草15g。
按:患者年轻女性,淋雨涉水,感受寒邪,寒性凝滞收引,阻损阳气。阳气受阻,血行不畅,则腹痛,有血块;阳气受损,不荣血脉,则经色淡,喜热。方中四物汤去地黄,以防阻遏阳气;加温经散寒、行气活血之众药,效佳。
5.经断前后诸证(吴昆仑医案)
王某某,45岁,已婚。初诊:2013年1月4日。卵巢癌术后2月余,潮热、盗汗时作。患者术后至今已化疗3次,伴头晕、纳差、口干、耳鸣、腰酸下坠感、睡眠欠佳。大便软溏,小便正常。西医妇科诊断为“继发性围绝经期综合征”。舌质红,苔薄白,脉细无力。证属脾肾亏虚型,拟补肾健脾。处方:太子参15g,生白术15g,茯苓15g,炙甘草9g,陈皮12g,制半夏9g,生地12g,山萸肉9g,怀山药20g,泽泻12g,丹皮9g,制附片9g,虎杖15g,糯稻根15g,瘪桃干15g,14剂。
二诊:2013年1月25日。药后盗汗、耳鸣症状有所改善,目前第4次化疗已经结束,自述睡眠欠佳。纳可,大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脉细。1月4日方去瘪桃干、虎杖,加合欢皮15g,夜交藤30g,14剂。
随访:守上方对症加减调理3月,脾胃之气渐复,气血生化有源,脾气健,肾气充,精神状态好转,苔脉平和。3月后回访,化疗疗程已结束,纳寐俱安。
按:此为脾肾亏虚所致断经前后诸证。患者因卵巢切除及化疗,导致脾肾亏虚;脾气亏虚故见纳差、便溏;肾阴不足、阴不敛阳、虚火内扰,故见潮热;气阴两虚,不能收敛固涩汗液,故盗汗时作;肾阴亏虚,水火不济,心火上炎,致睡眠欠佳;肾开窍于耳,由于肾精耗脱、脑髓空虚导致耳鸣;舌质红、脉细为肾阴不足之象。方用六君子汤和六味地黄汤加减。六君子汤有健脾益气、理气燥湿功效;六味地黄汤滋补肾阴,以“三补”配“三泻”,寓泻与补,并加制附子,以达阳中求阴之效[4]。
以上是对严氏妇科流派的资料整理及医案择录。虽资料有限,但从现存临床验案的字里行间透出了严氏妇科临诊经验,能留下来的都是精髓,值得我辈学习揣摩。也希望能以此为契机,我辈能继承好、发展好严氏妇科的宝贵临证经验,充实海派妇科经验,更好地造福女性同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