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盼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 崇左 532200)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对物质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农民工外出就业。虽然国家、地方返乡就业创业优惠政策的出台使部分农民工选择回家就业创业,但仍有大部分农民工选择“走出去”,以谋求更高的收入,改善家庭经济条件,这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大量农村留守儿童。截至2018 年底,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总数约为697 万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及成长问题,相继出台了《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一系列关爱留守儿童的政策,并明确指出和强调要关心与解决留守儿童这一重要问题[1]。一系列关爱留守儿童的政策相继出台并逐步落实,客观上缓解了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教育中家庭教育和父母陪伴缺失的矛盾。但是,如何因地制宜盘活地方经济发展与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协调统一,切实抓好留守儿童教育,形成长效机制,是当前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本研究基于以上社会背景,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天等县上映乡宝贯村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走访发现该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制定相应措施,旨在解决当地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宝贯村是广西天等县上映乡北部一个较为贫困的山村,交通不便,村部所在地伏社屯距离乡级公路约12 千米。全村5 个自然屯,共有399 户1 631人,村民以壮族为主。2015 年底,全村贫困户124户,占总户数的32.46%,贫困人口515 人,贫困发生率为32.82%。
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一直存在很多突出问题,其中较为明显的就是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启蒙教育的滞后。启蒙教育滞后一定程度上导致贫困地区留守儿童进入学校学习过程中出现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机不强的现象[2]。走访调查发现,宝贯村适龄儿童中70%左右在家跟祖辈学习和生活,仅有30%左右跟父母双方或父母一方在家。跟祖辈在家的留守儿童中,90%以上未接受过启蒙教育,在放任式的环境中成长。由于父母长期不在子女身边,隔代的溺爱式抚养方式使儿童缺乏有效的家庭监管。同时,祖辈普遍知识水平低,难以给予留守儿童启蒙教育,也难以有效配合学校教育,导致全村约30%的留守儿童厌学、沉迷游戏等。
家庭教育一直是教育环节中的重点之一。调查发现,宝贯村共399 户1 631 人,约500 人为外出务工人员,占全村人口的30.7%,其中,男性约270人,女性230 人。父母均外出的约230 户,父母中有一方外出务工的约330 户。全村适龄儿童约122 人,全村在校生86 人,其中,留守儿童68 人,跟随父母在外读书的36 人,大多数适龄儿童缺失家庭教育。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缺失家庭教育的儿童将长期处于不利的环境中,容易出现孤僻、焦虑、自信心不足等问题。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教育发展起到重要的温暖、支持和关爱作用,所以加强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尤为重要。
国家最新公布的农村教育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贫困地方的教育发展还比较滞后。在宝贯村扶贫期间,笔者深感当地小学教育资源严重短缺。第一,教学设施匮乏。学校仅有4 间平房教室、1 间办公室、1 间体育器材室、2 间学生食堂、2 台办公电脑、1 台打印机。体育器材主要由当地教育局统一采购,一小部分是广西崇左地区高校、企业捐赠,但由于保管不严,大多出现损坏。第二,教师队伍整体质量不高。宝贯村有一所私人幼儿园,每年约15 名学生,教师仅为初中学历。全村有一所村级小学,是一个复式教学的学校,包括小学1 到5 年级。2015—2019 年,全村约280 名适龄儿童,其中,约有218 名学生就读该校,学校有2 名在编教师(1 名为特岗教师)和2 名临时教师。这些教师自身学历不高、综合素质较低,无法保障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需要学习的课程的正常开设,仅仅能勉强上好语文和数学这两门课程,英语、美术、思想品德、音乐、体育等课程大多是学生自行学习,课程质量得不到保障,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不明显。第三,教学信息化资源利用率低。走访过程中发现,宝贯村小学目前还未能实现信息化教学。学校没有多媒体设备,4 间教室未接入网络,没有开设信息技术类课程,无法实现远程教育,学生在校期间基本没有接触过信息化设备,更无法通过信息化教育媒介学习课本之外的知识。
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示范作用,父母平时的行为举止直接影响着子女的成长。因家庭中父母的缺失,隔代教育中祖辈普遍知识文化水平低,对启蒙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走访调查中发现,宝贯村约有一半以上留守儿童在家庭生活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基本都是祖辈负责,祖辈大多忙于农活而无暇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或祖辈自身存在不良习惯,直接影响留守儿童平时的行为规范,留守儿童与同学、朋友、邻里相处过程中发生不融洽的情况时有发生,而他们所处的家庭环境又无法合理有效地解决存在的矛盾纠纷;有些留守儿童甚至待人冷漠、好吃懒做,没有社会责任感、不懂得回报社会。在思想品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缺乏父母、其他监护人正确的指导和品行示范,儿童极易出现品德缺失的情况。
贫困地区留守儿童、老人逐年增多的根源在于经济发展水平低、群众收入不高,这使得很多青壮年外出务工。只有加快发展当地特色农业和畜牧业发展,增加群众收入,才能留住青壮年,让更多儿童与老人得到关怀[3]。宝贯村各屯闲置坡地较多,土地肥沃,适合种植甘蔗、柑橘及中草药。乡委、村委应积极联系闲置土地户主,通过土地流转或者出租的形式,将闲置土地承包给有创业想法的有志青年。同时,积极树立乡级、村级创业典型,引导更多青年在家乡创业,带动村屯群众就业,也为家乡经济发展作贡献。
首先,政府需鼓励当地教育局积极与地方高校寻求教师进修合作。各县教育局应每年组织50 至100 名村级小学教师参加进修培训,提升地方村级小学教师自身综合能力,助力乡村教育扶贫工作。其次,县级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强对特岗教师队伍的管理,每年规划安排部分教师转岗转正。教育管理部门可制定相应鼓励性政策,向贫困地区倾斜,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再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当地教育局或财政局应优先给农村中小学配备信息化教育设备,或逐年有序配齐现代化教学设备,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能够通过远程教育等手段接触更多新知识,拓宽知识面。
贫困地区教育问题不是只靠政府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并有序推进。政府部门需要联合社会爱心人士、高校师生助力解决贫困地区留守儿童问题。第一,利用高校学生暑假社会实践契机,乡镇或村委负责教育负责人主动联系当地高校负责暑期实践活动教师,到村屯开展“文艺表演进村屯”“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大学生义务支教”等活动,丰富留守儿童娱乐文化生活。第二,政府教育部门可以主动联系当地优秀企业家,鼓励他们每学期开学初或儿童节期间向教学资源匮乏学校免费赠送书包、铅笔、图书等学习用品。第三,政府部门应协调地方文体教育部门和当地高校,定期到农村中小学开展教育活动,如画展、诗词比赛、朗诵比赛等活动,鼓励更多留守儿童发现自我,在活动中增长才干。第四,建立村小、社会、政府、当地高校有机结合的课外教育活动体系,丰富留守儿童课余文化生活,给予留守儿童物质、精神上的关怀,在他们心中埋下希望的种子,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真正解决贫困地区留守儿童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结合贫困地区留守儿童教育实际。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减少留守儿童家庭,政府增加对民族地区贫困村教育投入,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充实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等,为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助力贫困地区教育扶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