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宪艮
(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山东·聊城 252000)
一个好的研究主题不仅是硕士研究生开启研究工作的起点,而且也是促使研究生形成学术兴趣,获得研究动力的前提。对于人文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言,如果在着手开展研究之前,没有形成明确的问题意识,就会被复杂的生活细节所影响,感到无所适从。因此,要想顺利开展科研活动,就需要切实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找不到问题常常是困扰硕士研究生的关键,因此需要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
一是从学科理论体系的矛盾中找问题的能力。所谓学术理论体系中的矛盾,主要是指不同学派或理论之间的冲突,或者是理论内部所存在的矛盾。这个方法十分考验研究生的学术功底,能否从中找到问题既需要一定的学术积累,又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思辨能力。一些硕士研究生常犯的错误就是盲目自信或者懒惰,凭着生活经验想到一个自认为有意义的问题就着手收集资料,开展写作,结果往往是重复前人的工作,研究结果难免令人失望。要想发现学科理论体系中的矛盾,需要硕士研究生根据自己的学术兴趣,进行详实的学术史整理工作,并对该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了然于胸,才能对学科体系存在的争议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而发现具有理论价值的问题。能否从学科理论体系中发现问题,考验的是研究生对学科理论体系的总体把握能力,很能检验学术功底。
二是从社会实践对现有理论的挑战中找问题的能力。很多理论创新来自于社会实践的发展需求对已有理论所提出的挑战。任何理论知识都有其形成的背景,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具有解释力和解决力,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已有的理论知识往往会落后于社会实践的发展,不能有效解释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这就有必要对已有的理论与方法进行反思与批判,从中发现具有实践价值的理论问题。例如在治理理论领域,近年来,网约车、共享单车等新经济业态的迅猛发展,对国家治理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互联网平台的性质和特点与传统企业有很大的不同,如何构建适应这些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治理理论就成为很有学术和实践价值的问题来源。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高速发展时期,技术的进步与社会关系的变化为理论创新提供了非常好的机遇,对于硕士研究生而言,需要具备足够的观察力和洞察力,才能从实践中发现亟待深入研究的理论问题。
对于人文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言,要想具备问题意识,必须学会正确的理论批判。批判意识是研究者对已有理论与实践提出质疑、解剖、辨析、反思和评价。[1]研究生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在专业研究中有所创新,而要在纷繁的理论中和复杂的实践中有所突破和创新,必然要具备批判意识和思辨能力。
一是需要培养科学的理论批判意识。任何理论都具有一定的适用条件。对于已有的理论,要抱着怀疑的视角审视其论证是否存在漏洞,方法是否科学,并通过实证验证,有意识地形成自己的观点。很多学生在论文写作中,往往会将一些已发表的理论观点直接引用。这实际上是一种偷懒的做法。文章发表出来,并不代表观点是正确的,另一方面,别人在阐述观点时往往是有语境的。而有些学生往断章取义,直接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种以观点证明观点的方法是非常不严谨的。实际上是重复别人的观点,问题意识的形成既不是自说自话,更不是学人说话,而是要学会和前人的研究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只有在对话中才能逐渐找到问题的核心价值。
二是需要培养严谨的理论批判方法。理论批判不能毫无根据、漫无目的。正确的理论批判是建立在充分的事实基础和严密的论证基础上的。然而,在审阅论文时,经常发现有些研究生在没有充分研究的基础上,为了突出创新而盲目地挑战权威,为了批判而批判,这就违背了理论批判的意义。理论批判是一种科学严谨的学术训练,不能简单把批判意识理解为挑毛病,甚至盲目引申问题的负面效应。科学的理论批判是通过扎实的实证分析以及严谨的论证,使原来存在争议的理论得到澄清,它要求研究者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较强的科研能力。而对于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都较为欠缺的研究生而言,在提出理论批判时一定要保持对既有理论的尊重和谦逊,以学习、对话和商榷的方式去找寻理论的疏漏或有待完善之处。
对于刚刚进入学术殿堂的硕士研究生而言,面对浩瀚的理论知识体系以及纷繁复杂的社会实践,往往感到无处下手。多数研究生达不到从学科理论体系的矛盾中发现问题的能力,多数选题来自社会实践,然而即便是从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但多数研究生仅仅凭借个人生活经验去寻找问题。缺乏方法的指引,往往事倍功半。要使研究的问题具有学理意识,且能够产生学术价值,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就人文学科的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而言,比较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是应用较为普遍且较为实用的方法。
一是比较研究法。对于许多硕士研究生而言,通过比较方法寻找问题是一种较为实用的方法。在指导研究生开题的过程中,经常听到学生感慨,自己能够想到的,人家都已经写过了,似乎没有什么可以研究的了,于是便陷入了困惑。其实这都是没有认真思考,没有掌握方法的表现。例如有关村民自治的研究很多,很多学生也想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一开始还很有信心,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资料收集和文献检索之后,却不知如何入手了。实际上,虽然关于村民自治的研究很多,但实践发展总能带来新的理论增长,如果能够对村民自治的不同实践创新模式进行细心观察比较,总是能够发现有价值的理论需求。
二是案例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是实证研究的一种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与统计分析不同、案例研究法强调对某一个单一个体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现在很多的研究生很重视实证研究,也尝试着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去发现问题,但由于定量研究要进行大量的样本调查和统计分析,很多研究生没有足够的经费和时间去做这些事情,导致其所提出问题的真实性容易受到质疑。而用案例研究法去研究不仅成本小得多,而且能够从微观层面上发现问题。著名法学家朱苏力先生就经常使用这种方法,他认为这种方法对于发现问题极为重要。用个案研究来挑战、补足、修改有时甚至可能是推翻一些言之凿凿的基本判断和宏大话语。[2]对于硕士研究生而言,如果能够将比较法和案例法结合起来使用,更能够有效地发现问题。
下面通过一个案例来分析这个问题。村务监督也是村民自治研究中非常重要的范畴。由于村干部腐败是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和干群矛盾的主要因素。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在中央尚未有政策出台之前,各地结合自身情况形成了不同的解决方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2004年浙江省武义县后陈村的分权制衡方法。该村选举成立了监督委员会,使之成为对村委会进行监督的常务机构,形成了权力制约体系。该制度创新引起了学者广泛关注,从知网上可以查询到许多相关研究论文,似乎已经没有多少可以挖掘的空间了。但是,如果通过比较的方法则可以发现新的理论视角。难道治理村官腐败只有权力制衡这一种模式吗?带着这一问题去寻找资料的时候,就会发现不同于后陈村的监督模式。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的做法是将政府审计部门引入到村居经济活动中,构建了一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村居经济责任审计体系,实现了镇村经济责任审计的全覆盖,同样对遏制村官腐败起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对这两个案例的比较,可以发现,同样是村务监督,为什么一个是采取自治体系,而另外一个则是政府主导?究竟哪一个更适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哪一种模式更具有推广价值,这就产生了新的具有学术价值的问题。
当然寻找问题,形成问题的方法有很多,上述两种方法主要是为了抛砖引玉,在实践中,以什么方法发现问题,还是要根据硕士研究生的兴趣特点,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选择。应当注意的是,上述两种方法都必须建立在深厚的学术积累之上。从现有人文学科硕士研究的毕业论文来看,知识储备不足,视野狭窄是导致研究生缺乏问题意识的主要制约因素,所以,要想培养研究生的问题意识,必须丰富研究生的理论结构,厚实研究基础,拓展研究视野是必然要求。研究生只有广泛研习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积累形成丰富的知识结构,才更有利于加深本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结合适当的方法发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