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国红 赵小云 王 芳
([1]济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山东·济南 250022;[2]济南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山东·济南 250022)
课程思政是在课程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融入思想理论的一种教学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每门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人类创造和发展了中华文明、乃至世界上多种多样的文明,引发了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渗透、融合,我们的青年学生如何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全面发展自我,担当民族复兴的大任,需要我们的教育体系为其提供多样化的知识、视野与舞台。高等教育在几十年的发展与改革中,建立了完备的专业化教育体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专业化的教育体系我国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大批合格的专业人才。但当前的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中,需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使人和知识同时由单维度向多维度转变,以适应时代的变化。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设置涵盖文学经典、世界文化、人文历史、语言学习、哲学、和前沿科技等多学科的课程,让青年学生去探索专业领域以外的知识,汲取多种学科的精华,引导他们用开放的思维认识自然和世界,提升他们对多元文化的审美观念,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青年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希望,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让我们的青年学生经过系统的高等教育后不仅具有专业的知识体系,还要成为有理想、有本领的全面发展的时代先锋,因此,必须将思政教育融入到通识课程中去,发挥人文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建立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使其全面发展,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与变化。
在化学工业高速发展的今天,添加剂的应用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角落,包括食品添加剂、材料添加剂、化妆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等,添加剂的安全生产及合理使用关乎每个人的生命健康。近年来,三聚氰胺事件、苏丹红事件及毒馒头事件的发生,均是食品添加剂的非法添加、超量使用、超范围使用所引起的安全事件,发达的工业丰富了生活的同时也拷问着添加剂使用者的良知,因此添加剂作为一种常见于生活的化学品人们必须了解它的来源、使用范围和安全剂量,让这些东西成为常识进行学习和宣传,我们在授课时也应更注重对学生安全使用意识进行培养。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展示了多种多样的中国美食,也体现了中国人从古至今对美食的热爱与追求,我们更可以从中发现诸多的美食离不开添加剂的巨大贡献,《添加剂与健康生活》课的开设一方面使学生了解食品添加剂的理论知识,更注重安全使用常识的讲解。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青年学生是未来创业的先锋,我们应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内容。首先,作为一门通识课程在对专业教育进行补充的前提下,应能体现本身的价值倾向,为食品添加剂、材料添加剂等正名,反映他们对工业生产和人们生活所带来的积极作用;其次,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和开发思政课程的融入路径。课程思政应当是“如春在花、如盐化水”,而非“眼中金屑、米中掺沙”,应由近及远、由表及里、引人入胜地引导学生理解社会制度的历史性变革和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应在扎实的文献研究和社会调查基础上,把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公民意识、道德伦理自然渗入课程中去,实现润物无声的效果。
在课程开展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用批判的思维看待和使用添加剂,使得大家成为明明白白的消费者,在未来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时能够紧守安全底线,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使用者。思政元素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成果,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紧守国民食品安全底线,做心怀家国的时代青年;二是诚信教育,重点分析诸如三聚氰胺事件、染色馒头事件等案例中违法违规所带来的严重后果,面对当前食品安全领域存在的诚信危机,思考维护消费者健康安全的有效措施,做有诚信的、有良知的公民;三是责任教育,青年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引导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树立公民意识,体会自身的责任和使命,充分认识食品安全对国民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责任公民意识,做有责任有担当的先锋力量;四是食品安全与伦理反思教育,通过案例剖析食品安全事件的成因、后果及解决措施,深入思考其伦理成因,使学生认识到诸多的食品安全事件看似独立存在的个案,但这些事件的本质都是不择手段逐利的恶行,良性的食品安全伦理的建立与完善,才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所在,建立我们对道德、安全、良善、人性与正义的信仰,做有信仰的公民。
任晓丽提出以案说“理”活化思政,强调案例教学是高校思政课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采用国家广电总局“中国梦”主题创作的重要剧目作为跨课程教学大案例,依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逻辑关系,具有其他教学法无法比拟的连贯性,可以有效地使大学生形成思政课的整体系统认知,从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整体性教学目标,形成大思政课的协同效应。
以案例教学为依托,展示添加剂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根据添加剂的来源、性质及应用领域,对饮食、作息、生活方式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添加剂的利与弊,加强每一个人对添加剂的安全使用意识。通过真实的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贴近生活的案例为诱导,找到和现实联系紧密的学生熟悉的案例,学生可以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并且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将抽象的知识点变为具体的案例,学生不仅容易记忆,而且还可以提高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课程所选的案例必须有典型性,能够让学生较为顺利的查到资料,有所了解,课后的总结也需要让学生有所启发。通过课前查资料,课堂讲解,课后讨论的方法使知识点在一遍遍的重复中得以记忆,既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又可以更好的掌握知识。
3.2.1 利用新闻媒介
媒体作为政府与大众之间信息、意见沟通的桥梁,在食品安全保障中,发挥着监督、预警、宣传教育、传递信息、告知、协调、动员、社会反思等许多功能,包括网络、电视、广播、报纸、IPTV、杂志等。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诸多食品安全事件的信息获取、讨论交流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各种形式的媒体,因此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意识,可使他们在面对甄别铺天盖地的信息时具有科学鉴别、去伪存真、深度思考的能力,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利用媒体的正面宣传教育功能和大数据的统计分析功能,使他们初步具备正确解读食品安全事件的能力,提升他们的安全素养,增强他们的理性思考的能力。
3.2.2 依托现有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是一起行为的合理合法实施的准则,出现的诸多食品安全问题均存在非法添加、超范围添加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因此注重法律法规的宣传非常重要。各个国家都有自己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我们除了应遵守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外,在涉及他国产品时也应遵守其法律规定。我国现有的关于食品添加剂的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十分完备,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等,在课程中对相关的法条进行讲授,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提升自身行为的风险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
3.2.3 思考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身体、心理、精神与社会适应等维度上处于良好状态的生活方式,它不仅是保持身心良好的生活方式,还是社会适应良好、摆脱虚弱体质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是生活的四大元素,民以食为天,因此我们应提示学生安全健康的饮食方式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至关重要。工业化深度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添加剂。我国法律法规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将近2000种,按功能分为23大类,大部分为通过化学手段合成,如豆腐制作中的凝固剂为、罐头香肠制品中的护色剂、各种糖果糕点中的甜味剂、为延长食品保质期所加入的防腐剂等,在规定使用量、使用范围内可为我们的食品质量、品色、种类等提供保障,但也要注意违规违法添加,超范围超剂量使用带来的危害。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关于食品添加剂的毒理学评价及安全使用规则,充分意识到食品添加剂对生活的积极作用和可能存在的风险,让添加剂为我们的生活增亮添彩。
通识课程是学生突破专业教育局限性的重要手段,普通高校的各个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已经加入了通识选修课的选课要求,学生可根据专业特点、兴趣爱好跨专业领域选择课程,即可拓宽知识面,也可形成知识大交叉点,发散学生的思维。在通识课程《添加剂与健康生活》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学生可以掌握添加剂相关的知识外,还提升了爱国主义、责任意识、法律意识等综合素质。建立思想意识教育的优先地位,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在通识课程中构建的大思政教育体系,有助于我们把青年学生培养成为有能力、有担当的先锋力量,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与繁荣而努力奋斗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