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婷 周立斌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社科研究院 河北·秦皇岛 066004)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纲要》指出,在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高校如何落实《纲要》的上述要求,在课程思政建设的战略规划下,使各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与思政课建设协同,不仅是高校落实《纲要》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开创新局面的一个探索。
本文结合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以下简称东秦)在落实《纲要》的一些初步做法,结合理论界的一些研究成果和东秦在课程思政中的探索经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对课程思政下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的协同问题进行了初步,并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反思。
在东秦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协同的实践的建设中,一方面注重把理论探索的成果应用到实践中,另一方面注重把实践中取得的经验、方法、模式等即使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总结和反思,使分校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效应不断增强。
在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中,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协同的教学方法是什么?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协同的教学模式是什么?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协同的教学团队建设如何进行?等等。对这些问题的解答,离不开实践的探索。
从2017年的春季开学以来,东秦就探索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协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团队建设等问题,然而,因为缺乏前期的实践基础和专业化人士的指导,探索成效并不明显。
后来,东秦从事课程思政建设的骨干教师通过新闻了解到:在上海各高校从事的课程思政建设中,对于各类课程如何与思政课建设协同,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总结,值得东秦学习与借鉴。
第一,以四个自信教育为主题进行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协同的实践教学。在上海各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结合本校课程和师资实际,以四个自信教育为主题进行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协同教学的实践探索。例如上海大学“大国方略”、“创新中国”、“人工智能”、同济大学“中国道路”、华东政法大学“法治中国”、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人文中国”等课程,都注重在通识课中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第二,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上海在高校推行课程思政改革试点,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及专业课三类课程功能定位,从内容建设、教学方法、师资团队乃至互联网手段载体运用等途径,实现全课程的协同育人。
第三,大思政下的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协同的实践教学。在上海各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探索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下的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协同的实践教学,从而打破思政课教师“单兵作战”、大学思政课“孤岛化”窘境。
东秦党委认为,上海各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探索的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协同的经验,值得东秦学习与借鉴。然而,上海各高校的这些经验因为有其特殊的文化“土壤”和地域特色,以及得天独厚的人才资源和先天基础,东秦进行全面的照搬照抄,在实践上肯定行不通。如何在借鉴上海各高校的上述经验基础上,走出一条适合东秦课程思政下的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协同教学的新路径?
为此,东秦党委鼓励本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骨干教师,扎根东秦大地,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及时理论总结,不断反思,争取走出一条适合东秦课程思政下的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协同教学的新路。
1.2.1 以思政教师为主导“思专融合”的协同实践
在东秦课程思政建设的骨干教师队伍中,思政课教师占了很大比重且热情较高,因此,以上海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协同教学模式为借鉴,进行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协同教学的实践探索,首先由思政课教师主导、在思政课中融入专业课教师参与教学进行的。这种教学方式被总结为“思专融合”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模式。
在“形势与政策”的教学中,思政课周立斌与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师韩鹏老师,以“全球化化的进与退”为主题,以通信器材的全球化生产为重点,以相互引导的方式展开协同式教学,使学生在接受形势与政策的思政教育时,能从专业化的视角和原理深化对思政教育主题的理解。
在给管理学专业的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的“文化自信”授课时,教学思政课教师秦飞与管理学专业的贺晓敏老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自信”为主题展开协同教学。在教学中,秦飞老师首先以思政课的视角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的关系”,然后引导贺晓敏老师以管理学的知识和原理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关系”,不仅使学生对进“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别开生面,而且使思政课和管理学的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产生了1+1>2的协同教学效果。
1.2.2 以专业课教师为主导“专思融合”的协同实践
受到“思专融合”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的启发,一些专业课课程思政的骨干教师也在专业课教学中邀请思政课教师参与教学,探索“专思融合”的协同教学实践,产生较好教学效果的课程是:韩鹏老师的通信工程课程的“通信伦理”教学和管理学院张晓飞老师的“广告学”课程。
在“专思融合”的协同教学实践中,以融合性为理念,探索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政课知识的可行。这些专业课课程思政的骨干教师有了与思政课教师联合授课的想法之后,立刻积极行动起来,从课程的选择、教案的设计、教师的选择等各方面精心策划,大胆实践。
实践证明,这种“专思融合”的协同教学,不仅保证了专业课教学与思政课教学的同向同行和同频共振,而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同时为东秦课程思政建设打开一个突破口,毕竟,课程的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渠道和“主战场”。
在东秦的课程思政建设中,以融合性理念,探索出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协同教学的新路径许多,不仅组建了多个融合性的教师团队,而且使融合性课程思政教学的课堂都有一种令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收到的课程思政实效非常明显。
《纲要》要求,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从事课程思政。这一要求很高,各高校在执行起来难度很大,因为,目前在我国高校,并不是所有课程的主讲教师都具备了思政意识和思政的各项能力,必须有必备的机制保障他们具备这些意识和能力。
然而,融合理念下的课程思政教学不仅是多种教学模式的套餐组合,而且是一种所有教师思政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的机制,因为分校探索这套模式的目的,就是达到全员、全课程、全过程的育人目的。理论和事实都证明,通过融合理念下的课程思政教学,是能够解决解决所有课程的“思政育人”的要求的。
在《纲要》的指导和要求下,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协同的理论研究必须抓住重点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才能抓住“牛鼻子”,使理论研究的成果更具备实践的指导性。
在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协同中,机制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学科建设、评价等都是重点问题。队伍建设是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协同的人才基础;制度和机制是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协同的保障;学科建设是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协同的有效载体;评价体系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协同的标准和依据。
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的协同体现在学科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协同上。然而,在高校,要想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在学科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等方面进行协同,必须有顺畅的机制提供保障。那么,这些机制如何建立和完善?又如何评价?这些问题,都是理论的研究重点。
理论界要重点研究涉及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各类制度建设问题,并探究制度建设涉及的主体、内容、条件、保障、评价等问题。
学科建设是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协同的有效载体,课程是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协同的主要途径。下面的问题,应是课程和学科建设角度下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协同的重点理论问题。
高校如何整合校内外相关学科专业教师、专家学者和党政领导干部、学生工作和党务工作人员等,组建思政课与各类专业课的协同团队,是理论的重点研究问题。
如何评价各类通识课、公共课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果,涉及到由谁评价、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体系的建立、评价机制的反馈等诸多难题。
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制度建设,是推进高校“课程思政”、“三全育人”、等思政工程的有效举措,因此,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强化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探索,实现《纲要》中的要求,“向不同层次高校、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类型课程,持续深入抓典型、树标杆、推经验,形成规模、形成范式、形成体系”,确保各类课程在学科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等方面与思政课的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