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佳薇 李文志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1979年,国际疼痛研究学会(IASP)对疼痛下的定义是:疼痛是伴随着现有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的一种令人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疼痛常常造成躯体和精神的痛苦,甚至威胁人的生命。针刺治疗疼痛历史悠久,并不断发展。针刺镇痛因其创伤小、副反应少,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能有效治疗各种疼痛,得到国际认可。穴位埋线是在针刺留针的基础上发展的,弥补了针刺时间短、疗效难巩固等缺点[1],是针刺镇痛的一项重大进展。穴位埋线是将可吸收性外科缝线置入穴位内,利用线对穴位产生的持续刺激作用以防治疾病的方法[2]。目前,临床上对于疼痛的治疗常采用口服药物的方法,虽然在短期时间内效果显著,但是长期使用可能存在一系列不良反应。穴位埋线是一种非药物疗法,同时也是中医传统疗法,其操作简便,易于掌握,且创伤较小,基本无副作用。现将穴位埋线在临床疼痛治疗中的应用及镇痛机制研究进行综述。
1.1 穴位埋线在妇科疼痛治疗中的应用 妇科疾病常常困扰着许多女性,疼痛是这些疾病的常见临床症状。导致患者疼痛的病因多种多样,西医常采用药物、手术或对症治疗,但疗效并不确定。近年来穴位埋线在妇科疼痛的治疗中取得了一些进展。肖辉琴[3]采用穴位埋线疗法配合耳穴贴压治疗急性盆腔炎后遗盆腔痛100例,取关元、气海、太冲、次髎及三阴交穴进行埋线,治愈62例,好转3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3%。从惠芳等[4]选取7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随机分为穴位埋线组和针刺组,每组各36例,穴位埋线组选取血海、三阴交、地机、子宫和关元进行埋线治疗。2组治疗前后及治疗结束1个月经周期后的经期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痛经症状评分相比,穴位埋线组更低。张卉等[5]采用俞募配穴埋线法治疗原发性痛经30例,穴位选择肝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期门、京门、天枢、关元,并与常规针刺和俞募配穴针刺各治疗30例对照观察,3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随访3个月。结果表明,3组疼痛VAS均较治疗前降低,且埋线法治疗组降低更明显。许靖等[6]对36例乳痛症患者上背部华佗夹脊处和两侧肩胛骨内侧缘寻找到明显的压痛区进行埋线治疗作为观察组,对照组36例采用辨证取穴电针治疗。2组治疗后疼痛VAS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疼痛VAS低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在改善患者乳房疼痛方面优势更明显,经治疗后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况也有所改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中老年女性常见的骨代谢疾病,常引起骨痛症状。林志苇等[7]将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分为3组,分别为肾俞穴位埋线组、肾俞穴位埋线加口服复方氨基酸螯合钙胶囊组、口服复方氨基酸螯合钙胶囊组,比较各组治疗前后疼痛症状的变化。结果显示,肾俞穴埋线组和肾俞穴埋线加口服复方氨基酸螯合钙胶囊组的疼痛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而单纯口服复方氨基酸螯合钙胶囊的疼痛症状改善不明显。分娩疼痛一直困扰着产妇,危害着产妇的身心健康。李辉霞[8]将穴位埋线疗法应用于分娩镇痛中,将120例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在宫口开至3 cm左右时取三阴交进行埋线,配合间断点式按压双侧三阴交,结果与对照组正常分娩相比,分娩痛减轻,产程时间缩短。李丽萍等[9]取子宫、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膈俞埋线治疗产褥期产后宫缩痛55例,与常规护理组(55例)相比,穴位埋线组埋线后不同时段宫缩痛显著降低,宫缩痛停止时间也明显缩短。
1.2 穴位埋线在头面部疼痛中的应用 马占魁[10]通过针灸配合埋线治疗20例由于颈椎病变引起的偏头痛患者,取双侧三阳络、足三里穴埋线,结果17例症状完全消失,连续6个月未复发,2例症状减轻,发作次数明显减少,1例症状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95%。朱峻岭等[11]取风池、百会、太阳、合谷、太冲、阿是穴埋线治疗顽固性偏头痛49例,结果治愈19例,好转2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9%。许靖等[12]对神经性头痛患者在疼痛明显压痛区域进行埋线治疗,并与常规针灸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72例,治愈54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8%,对照组65例,治愈11例,显效18例,有效23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8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侯锐等[13]以下关穴为主,根据疼痛分支不同辅以不同穴位埋线,治疗3个月后进行随访,观察12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埋线前后疼痛情况和卡马西平使用情况。结果显示,埋线治疗后临床治愈22例(18.03%),显效54例(44.26%),好转24例(19.67%),无效22例(18.03%),总有效率为81.97%;埋线治疗前服用卡马西平的122例患者治疗后52例(42.62%)不再服用卡马西平,继续用药患者使用卡马西平的频次和剂量明显降低,并且治疗后出现卡马西平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较治疗前也明显减少。
1.3 穴位埋线在肩颈部疼痛中的应用 郭国英[14]将120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分为埋线治疗组和电针治疗组,每组各60例。埋线组取肩痛穴埋线,治愈41例,显效10例,有效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8.3%,电针组治愈29例,显效9例,有效8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76.7%,埋线组总有效率优于电针组。肩手综合征是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急性期主要表现为肩痛和活动受限。于川等[15]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对30例患者给予微创透穴埋线治疗,取肩一针透肩二针到肩三针,后溪透劳宫到合谷,曲池透尺泽到曲泽,并与单纯康复治疗30例对照观察。结果显示,微创透穴埋线法可明显减低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急性期患者肩痛的疼痛程度,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上肢运动功能,效果优于单纯康复治疗。王虹等[16]将105例以颈痛为主诉的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5例,埋线组取夹脊穴和大椎穴埋线,对照组采用埋线针针刺法(不埋线),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结果,埋线组35例,治愈10例,好转23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94.3%,患者疼痛症状明显改善,优于2组对照组。王玉琦等[17]对36例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采取激痛点埋线治疗,并与针灸治疗36例对照。结果显示,埋线组总有效率为97%,明显高于针灸组(72%)。
1.4 穴位埋线在腰腿疼痛中的应用 近年来由于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出现腰腿疼痛的症状,常见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等多种临床疾病,且常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唐基楠等[18]运用穴位埋线术治疗坐骨神经痛72例,取阿是穴、环跳、秩边、承扶、承山穴进行埋线,结果治愈32例,有效3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5%。黄代旺[19]采用穴位埋线配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75例,取气海俞、大肠俞、夹脊穴、环跳、承山、承筋、阳陵泉、悬钟穴埋线,并与常规针刺治疗140例对照。结果穴位埋线配合针刺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7.7%和95.4%,高于单纯针刺组(56.4%,86.4%)。龚明发等[20]将60例慢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埋线组取水分、气海、关元穴、气穴等进行穴位埋线治疗,对照组单纯针灸治疗,治疗1个月。结果治疗组30例,总有效率为96.7%,治愈率为76.7%,对照组30例,总有效率为90.0%,治愈率为70.0%,治疗组总有效率、治愈率均高于对照组。对于臀腿疼痛,许靖等[21]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埋线组和推拿组,每组各33例,埋线组患者在压痛最明显处进行埋线,总有效率96.97%,优于推拿组总有效率(81.82%),表明穴位埋线确实更有利于减轻臀腿疼痛患者的痛苦。
1.5 穴位埋线在癌性疼痛治疗中的应用 癌性疼痛仍然是困扰癌症患者最为严重的临床症状[22-23],尽管高达90%的癌症患者可以获得有效的疼痛缓解[23],但大量研究表明,许多患者的疼痛仍未得到充分控制[23-24],缺乏有效的疼痛控制会对治疗结果和生活质量产生不利影响[23-25]。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86年推出了疼痛阶梯疗法,这种三阶梯疗法在缓解癌性疼痛方面确实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但随着阿片类镇痛药物使用量的增加,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也愈发明显。穴位埋线既能增加止痛疗效,又能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逐渐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李斌等[26]将133例癌性疼痛患者分为2组,试验组72例在癌症三阶梯镇痛治疗基础上选取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滑肉门、外陵等穴位埋线配合以痛为腧的局部针刺取穴治疗,对照组61例按WHO癌症三阶梯镇痛原则给药。结果试验组缓解率84.72%,对照组缓解率70.4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魏有刚等[27]将60例肺癌癌性疼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取肺俞、肾俞、足三里、阿是穴等穴位进行埋线治疗,对照组口服镇痛药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爆发痛减少的例数较对照组多,且患者治疗后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平均每人使用量减少。
1.6 穴位埋线在术后疼痛治疗中的应用 术后急性疼痛是一种正常反应,也是导致患者术后康复和出院延迟的主要原因,同时也会增加伤口感染、呼吸道感染、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的风险[28],因此如何有效地控制疼痛,是临床研究的重要问题。严文兵等[29]将曲骨穴埋线法应用于30例经尿道前列腺电切除术(TURP)术后患者镇痛,并与吗啡硬膜外镇痛30例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显示,曲骨穴埋线法对TURP术后镇痛效果确切,在避免用药的情况下能达到与硬膜外镇痛相似的镇痛效果。邱剑锋等[30]选择混合痔具有手术指征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0例在混合痔术前取长强穴埋线,对照组30例术后给予吲哚美辛栓纳肛。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4 d内不同时间点的疼痛程度减轻,24 h疼痛持续时间明显缩短,且具有明显的减轻混合痔术后不适作用,其疗效优于吲哚美辛栓。李箭等[31]将98例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53例术后采用镇痛药物治疗,观察组45例术后采用穴位埋线法治疗,取足三里、阳陵泉、太冲、阴陵泉、三阴交、行间等穴位埋线,对比2组治疗前后疼痛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显示,埋线镇痛效果显著,无不良反应,并可减少镇痛药物的使用。李丹等[32]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麻醉后开皮前30 min取双侧足三里、内关、三阴交、血海穴进行埋线干预,对照组只扎针不置入埋线的线体。结果显示,埋线组(30例)术后各时间点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30例),48 h内镇痛药追加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也有所降低。
1.7 穴位埋线在其他疾病疼痛治疗中的应用 郭爱松等[33]将60例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口服盐酸氟西汀片治疗,观察组取阿是穴等进行埋线治疗,治疗30 d后观察患者疼痛点个数变化,并应用VAS及纤维肌痛影响调查表(FIQ)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86.7%)高于对照组(53.3%);2组治疗后患者痛点个数、疼痛VAS及FIQ总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马永等[34]将男性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患者180例随机分为埋线组和西药组,每组90例,埋线组运用穴位埋线法治疗,穴取曲骨、肾俞、秩边、会阴、三阴交,西药组给予盐酸坦索罗辛胶囊、吲哚美辛缓释片口服,均治疗8周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显示,埋线组80例,治愈36例,显效25例,有效1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1.25%,西药组80例,治愈23例,显效19例,有效21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78.75%,埋线组总有效率高于西药组;2组均能改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及焦虑、抑郁情绪,但埋线组优于西药组。林诗雨等[35]选取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63例,随机分为浮刺埋线组31例和对照组32例,浮刺埋线组取阿是穴、神经痛发生所属相应神经节段的夹脊穴等穴位进行埋线,对照组口服普瑞巴林。结果显示,浮刺埋线镇痛效果更佳,疼痛缓解时间更快,并且耐受性优于口服普瑞巴林;二者均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体现在躯体疼痛及情绪方面,但埋线疗法更具优势。
许靖等[6]、林诗雨等[35]的研究表明,穴位埋线不仅可以改善疼痛症状,还可以改善疼痛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起到形神并治、身心并调的作用,其可能与针刺能调节中枢内神经递质、多巴胺能神经系统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等有关[36]。目前普遍认为[37]针刺镇痛既涉及中枢神经系统及其核团,又涉及周围神经及其传导体系,并与神经体液、神经介质关系较为密切。关于针刺镇痛机制存在着各种假说,主要包括内啡肽学说、神经生理学说、神经激素学说、神经门控学说、抑制有害物质扩散学说、心理学效应等[38]。穴位埋线疗法是基于针刺发展起来的,集多种方法和效应于一体,整个过程不仅包含了西医的羊肠线液化吸收过程中产生的化学刺激,而且还包括了中医的刺血、留针(埋线)、穴位封闭、针刺及机体组织损伤等多种刺激效应[39],弥补了针刺作用时间短的缺点,可大大延长针刺镇痛的效应时间。关于穴位埋线的镇痛机制十分复杂,现阶段对于其治疗疼痛的机制的研究尚不十分明确,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通过总结近年来穴位埋线疗法在各种疾病疼痛治疗的应用,发现穴位埋线治疗疼痛效果明确,虽然不能完全无痛,但作为非常好的辅助方法,与神经阻滞或全身应用药物相比,不良反应少,患者耐受性好,能改善患者的预后,达到了满意的临床效果。但也存在穴位埋线镇痛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穴位选择无统一标准、在疼痛治疗研究方面缺乏高质量的文献等不足。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穴位埋线镇痛机制的研究也会越来越深入,未来在临床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前瞻性试验,可使穴位埋线治疗疼痛得到更好的理论指导和更广泛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