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分析和教学实践研究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3》为例

2020-01-10 07:15:09窦文辉田红宁
科教导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传统

张 玮 窦文辉 田红宁

(火箭军工程大学基础部外语教研室 陕西·西安 310025)

0 前言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的日新月异,高校的英语教学也顺应时代潮流,广大英语教学科研人员在致力于在教授英语语言的同时,也将传统文化的教学融入课堂之中,从单纯的培养英语能力教学变为中英双语语言和文化有机融合的教学。

1 大学英语教育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研究

(1)教师层面。高校英语教师不仅是语言知识的讲授者,也是思想意识的启迪者。广大高校英语教师肩负这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所以,要好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这就要求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要过硬,这样不仅能为教师个人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南和强大的驱动内力,也能在课堂中启蒙、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成为栋梁之才,以期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英语教师熟悉中英双语国家文化,在教学准备、教学实施、课后复习和第二课堂等过程中,通过传播中西方文化知识,让学生的激起思维火花,辨析中西方差异,明辨是非善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2)学生层面。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大学生们处于人生的高光时刻,也处于三观塑成的黄金时期。他们如何才能不负韶华,珍惜光阴,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大学生们就要在象牙塔中接受科学、务实和积极向上的思想理论,用科学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汲取营养,将宝贵的精神财富内化为自身发展成才的自律准绳和指路明灯。大学生们在英语课堂中不仅可以习得诸如听、说、读、写、译以及跨文化交际的英语语言能力,而且通过教师的教授和自我感悟,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可以得到升华和优化。

(3)教材层面。笔者所在高校使用的是《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教材,由极具权威性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体裁涉猎广泛,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了英美等国家的风土人情。教师由此可以得到启发,获得灵感,以课本内容为思想火花,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进行改编、补充、引导、对比、整合或其他方式的应用,将中西文化同时教授给学生。

(4)课程层面。首先,英语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受众学生广、课程时间长、课时设置多、实践作用大、重视程度高、师生任务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切实可行的。其次,英语课程具有人文属性,教师将英语国家素材和学生熟悉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课程,学生的好奇心和感性思维得以激发,用传统文化元素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师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均可以得到熏陶和重塑。

2 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3》第一单元Text A Never,ever give up!为例。

在课前准备环节,课文中出现了“Personal history,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individual dilemmas- none of these can inhibit a strong will committed to success. No task is too hard. No amount of preparation is too long or too difficult.”“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等发人深省的名言警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搜集中国古代的励志名言,并要求学生自行翻译或在教师的帮助下翻译为中文,再要求学生进行课堂报告。例如: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等。

在课中实施环节,课文中出现了丘吉尔、爱因斯坦和爱迪生等名人的励志故事,并且课文的主线之一就是上述人物遭受苦难(handicap),经历个人奋斗(endeavor),最终获得成就(feat)。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三人一组,上课过程中做事先布置的中国古代励志名人如屈原、范仲淹、司马迁等的英文报告,每位组员分别负责各个励志名人的苦难(handicap),奋斗(endeavor)及成就(feat)三部分。让学生在课堂中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感知先贤的精神力量,启发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在课后复习环节,教师可以选取2016 年6 月的四级真题翻译,要求学生课下完成。

翻译篇章:功夫是中国武术的俗称。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自卫的需要、狩猎活动以及古代中国的军事训练。它是中国传统体育运动的一种,年轻人老年人都练。它已逐渐演变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元素。作为中国的国宝,功夫有上百种不同的风格,是世界上练的最多的武术形式。有些风格模仿了动物的动作,还有一些则受到了中国哲学思想、神话和传说的启发。

本课的内容按照句子翻译、口语表达和篇章翻译的方式,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师生们不畏苦难,奋斗拼搏、砥砺前行的精神得以进一步激发。

(2)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3》第三单元Text A Audrey Hepburn-A true angel in this world 为例。

在课前准备环节,首先,因为本课的内容是好莱坞著名影星奥黛丽.赫本的生平,她不仅在电影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并且尽心致力于人道主义援助。其次,本课讲授传记写作的技巧。因此教师基于课文内容和写作特点,给学生布置梅兰芳先生英文传记的写作任务。学生六人一组,每位组员分别按照梅兰芳先生的早期经历、演艺生涯、文艺工作、晚年生活、个人成就和人物评价六个方面,完成作业,最后在课中进行课堂展示。

在课中实施环节,教师要求学生用PPT 的形式展示梅兰芳先生不平凡的一生,教师通过强调梅兰芳先生在抗战爆发后,蓄须明志,息影舞台的爱国气节,学生的爱国主义激情得到了进一步激发。

在课后复习环节,教师可以选取课本中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翻译练习,要求学生课下完成。

翻译篇章:水墨画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是中国国画的代表。它大约始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和元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间经历了不断的发展、提高和完善。水墨画的创作工具和材料也是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毛笔、宣纸、墨,其作品特点也与此紧密相关。例如,水和墨互相调和,使作品具有干湿浓淡的层次。水墨和宣纸的交融渗透也使画作善于表现丰富的意象,从而达到独特的审美效果。水墨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甚至被认为是衡量东方绘画艺术水平的标准。

本科的内容按照传记写作、口语表达和篇章翻译的形式,将中国传统文化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师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也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3 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广大高校师生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也是这些宝贵精神财富的传承者。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顺应时代发展,符合教育规律。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形式更加多样,教学素材更加广泛,针对性更强,与四级考试的要求衔接更加紧密,教学效果得以提升,业务能力也随之提高。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厚,课堂参与更积极,自信心更“爆棚”,主观能动性更强大,学习成绩更优异。

猜你喜欢
大学英语教学传统
“留白”是个大学问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大学》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2:48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28
大学求学的遗憾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