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上鱼际脉”在眼科诊治中的指导作用

2020-01-10 06:41宋宙光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0年10期
关键词:柴胡症状患者

宋宙光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由此可知,只有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才能准确诊治疾病。现代中医眼科学,注重“望”诊和“问”诊,常常忽略“切”诊在中医眼科学中的重要指导意义[2]。本文中,笔者以“上鱼际脉”为例,以医案的形式探讨脉诊在眼科疾病诊治中的指导意义。

1 “上鱼际脉”概述

寸口脉搏,是机体在寸口部的全息反映。《素问·脉要精微论》[1]曰:“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寸部脉统括上焦,即胸以上及头部的疾病,而头面五官疾病在脉诊中属于“上竟上”的范畴。“上鱼际脉”,即“溢脉”,名称首见于当代已故名老中医刘绍武[3]的“三部六病”理论,该脉过寸口直到腕横纹,遂上鱼际,轻可切之跳动,重可望见搏动,故称为“上鱼际脉”。

“上鱼际脉”理论,源于《难经》,后世继承并发扬。《难经·三难》[4]云:“脉有太过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何谓也? 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九分而浮,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难经》[4]认为,“上鱼际脉”为危重脉象,但后世医家对此持有不同观点。刘绍武[3]认为,此脉为内伤七情,阴阳失调,阳气亢盛之脉,多表现为头晕脑胀、记忆力减退、心烦易怒、失眠多梦等症状,并引用陈修园《二十八脉纲目》云:“或鳏寡思色不遂,心肝两部则洪长而溢鱼际,此是七情为患,而非有邪之脉也”。冯兆张在《锦囊秘录·六气分合六部时日诊候之图》[5]论曰:“上鱼者,脉上于鱼际者。世人常有此脉,脉同病异,不可以一例论也,有两手上鱼者,有一手上鱼者。若平人神色充实而有此脉者,此天禀之厚,元神充满上溢于鱼也,其人必寿。若人素无此脉,一旦上鱼者,此病脉也。”由此可见,平人亦可见上鱼际脉,脉症合参,方可判断是否为具有临床指征的上鱼际脉。

2 脉象及病机

脉象四要素,乃脉位、脉数、脉形、脉势[6]。余浩[7]认为,可以通过对脉势的判断来区分病理性上鱼际脉和平人上鱼际脉。人体阴阳平衡,则脉象平和,脉气不上不下,不沉不浮,不迟不数,从容和缓,此可称为脉之“中气”。切脉和治病则以求中气为本,人体患病,阴阳失衡,脉象即表现出一种病势,即以中气为标准的失衡脉势。脉有上越之势,有下驱之势;有外脱之势,有内潜之势;有气郁中焦之势,有气分两头之势。针灸有宁失其穴,勿失其经之论;切脉有宁失其脉,勿失其势之理。有上冲之势的上鱼际脉,合并眼科相应症状或体征,是中医眼科临床诊断的指征之一,也是临床治疗的方向;而上鱼际脉缓和或者消失,则是判断病情预后的有效衡量标准。笔者在临床中常常遇到眼科患者伴有上鱼际脉,大致可见于以下3种病机:(1)肝胆火旺,气血逆冲;(2)中气不足,升降失权,清阳不升,浊阴不降;(3)阴阳失合,浮阳上越。

3 病案举隅

案例一 患者杜某,男,60岁。因“左眼剧痛伴上睑下垂3 d”于2014年3月17日就诊。患者于3 d前与家人争吵后突发左侧剧烈头痛,无恶心、呕吐等症状,立即至当地医院神经内科就诊,行头颅CT和MRI检查,均未见异常,未予以特殊处理。第3 d左侧头痛减轻,但是出现左眼憋胀、上睑轻度下垂,至当地医院眼科就诊,予以甲钴胺片、曲克芦丁片、活血化瘀中成药口服,头痛未见明显改善,入夜尤甚,当夜眠差,卧起不安,再日晨起,左眼上睑完全下垂,眼球运动受限,遂来诊。既往体健。专科检查:双眼视力1.0,眼压正常。左眼上睑完全下垂,眼球外展位,向内、上、下完全受限;右眼转动自如。余双眼前节及后节无明显异常。现症见:左眼球憋胀,伴有同侧头部胀痛,头晕,无恶心欲呕,心烦易怒,眠差,口苦咽干,喜冷饮,纳可,二便调。舌体红瘦,苔黄白偏厚而不腻,舌下血管粗大迂曲,双脉洪数滑实而长,上鱼际,可见鱼际脉搏跳动。西医诊断:左眼动眼神经麻痹;中医诊断:左眼风牵偏视(肝胆火旺,气血逆冲证)。治以清泻肝火,活血通络。(1)方药:大柴胡汤合桃核承气汤加减(柴胡25 g、法半夏10 g、黄芩15 g、枳实10 g、赤芍15 g、炙甘草6 g、熟大黄15 g、桂枝6 g、桃仁15 g、蜈蚣1条、王不留行30 g、生代赭石先煎30 g、芒硝冲服10 g),7付,水煎,每日1付,分2次饭前温服。嘱患者服药期间出现腹泻、大便色黑属正常情况;若出现乏力、精神不振等症状,原方去芒硝,继服。(2)刺络放血1次:5号注射器针头于左侧头维穴点刺放血约1 ml有余。(3)停以前中、西药。患者刺络放血后即感到左侧头、眼胀痛大为缓解;第4 d电话随访,患者头、眼胀痛明显减轻,眼球及眼睑运动尚未改善,大便每日4~5次,质稀,色偏黑,精神状况良好,守方。

二诊(2014年3月25日):患者精神状况良好,左侧头、眼胀痛基本消失,左眼上睑遮盖一半瞳孔,眼球内、上、下转受限,双眼复视,影响行走,眠可,大便稀溏,每日3~5次,颜色正常。脉象较前明显缓和,洪滑有力,上鱼际脉仍然明显,但上冲之势力缓解,不见其搏动。处理:(1)用纱布遮盖左眼。(2)原方略作调整,去法半夏、桂枝,加天花粉20 g、地龙10 g、制没药10 g、炒鸡内金15 g、牡蛎先煎30 g,21付,用法同前。

三诊(2014年4月16日):患者眼部症状完全消失,脉象上冲之势消失,和缓有力,轻上鱼际,轻延尺后,端直而长。嘱服丹栀逍遥散15 d以善后,禁忌辛辣刺激、生气。

按语:《黄帝内经·调经论》[1]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此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反则生,气不反则死”“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素问·血气形志篇》[1]曰:“阳明常多气多血”“刺阳明出血气”。故初诊时在患者同侧头部的足阳明胃经所属头维穴行刺络放血,以应“其高者,因而越之”[1]之意,此为急性期急救的权宜之计。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8]中载:“《黄帝内经》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盖肝为木脏,于卦为巽,巽原主风。且中寄相火,木火炽盛,亦自有风。此因肝木失和,风自肝起。又加以肺气不降,肾气不摄,冲气、胃气又复上逆。于斯,脏腑之气化皆上升太过,而血之上注于脑者,亦因之太过,致充塞其血管而累及神经”;在“论脑充血之原因及治法”中亦有头眼剧痛的医案:“脉证合参,知系肝胆之火挟气血上冲脑部,脑中血管因受冲激而膨胀,故作疼;目系连脑,脑中血管膨胀不已,故目疼生翳且眩晕也。脑疼为目疼之根,而肝胆之火挟气血上冲,又为脑疼之根。欲治此证,当清火、平肝、引血下行,头疼愈而目疼、生翳及眩晕自不难调治矣。” 用镇肝熄风汤治疗急性期脑充血症,建瓴汤善后,预防复发,并强调:“此方(建瓴汤)以治脑充血者,必服至脉象平和,毫无弦硬之意而后始可停止也”。正如《素问·三部九候论》[1]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之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本案中,将脉势明显冲逆的上鱼际脉转为平和,亦是临床治愈和预防复发的目标之一。

此医案病机与张锡纯之脑充血病机有诸多相似之处,但笔者用大柴胡汤合桃核承气汤加减而未用镇肝熄风汤或建瓴汤,原因有四:(1)经方和时方均可选用时,更倾向于用方简、药精而效宏的经方。(2)脑充血证多为肝阳上亢,上盛下虚之证,宜用平肝潜阳、引血下行之法。但该患者尺脉亦实且有下延之势,即下不虚,故单纯引血下行有所不宜。(3)大柴胡汤和桃核承气汤不仅可使气血下行,而且有釜底抽薪之妙,能活血化瘀,推陈出新,契合该病气血上冲,郁而化火,气滞血瘀之病机。(4)诸多医家对柴胡有“劫肝阴”之说,对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者禁忌。张锡纯[8]提出“柴胡能引血上行最为忌用”“本系内中风,而亦以祛风之药发表之,其脏腑之血,必益随发表之药上升,则脑中充血必益甚,或至于血管破裂,不可救药”“逍遥散中柴胡能引血上行最为忌用,是以镇肝熄风汤中止用茵陈、生麦芽诸药疏肝”。张景岳[9]在《本草正目录》对柴胡的药解中道:“凡病阴虚水亏而孤阳劳热者,不可再损营气,盖未有用散而不泄营气者,未有动汗而不伤营血者”。本病案,笔者仍以柴胡为君,理由如下:(1)患者三部脉均有力,尺脉有根而长,故用升散药物不会轻易“拔根而起”;(2)在用柴胡的同时,应用了大队降泄气血药物,如半夏、黄芩、枳实、赤芍、熟大黄、桃仁、生代赭石、芒硝,使得全方整体为降逆下行之方;(3)《伤寒论》 第103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明确大柴胡汤为泻下之方;(4)张景岳[9]认为柴胡能泄能散,“其性散,故主伤寒邪热未解,温疟热盛,少阳头痛,肝经郁症”“兼之性滑,善通大便,热结不通者,用佐当归、黄芩,正所宜也。”按其理论,本案恰好应用了柴胡凉散少阳肝经头痛郁火而又通泄大便的作用。

案例二患者陈某,女,51岁。因“双眼畏光4年”于2019年7月4日就诊。患者双眼视强光则整个头痛,头皮抽掣如抓,眼球憋胀发木,眼球后牵扯感,看见甚至想象锐器如针灸针、铅笔尖等及情绪紧张时,症状加重,可自行缓解,无视力下降,无恶心欲呕。曾多次就诊,诊断不明,点多种眼药水及口服营养神经药物均未见效。眼科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全身症见,烘热汗出,入睡难、多梦,口干但不喜饮水,腹胀纳差,不能食凉,平素性格压抑、情绪不稳定,舌淡苔白厚腻,双脉上鱼际,无上冲之势,关脉轻度结聚。中医辨证:少阳太阴合病。治以和解少阳,温中散寒。方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平胃散加减。处方:柴胡25 g、干姜10 g、桂枝10 g、茯苓15 g、姜半夏10 g、陈皮10 g、苍术15 g、厚朴10 g、炙甘草6 g、煅龙骨先煎20 g、煅牡蛎先煎20 g,6付,水煎,每日1付,分2次饭后温服。嘱患者调情志,禁食生冷。

二诊(2019年7月10日):诉双眼畏光、头眼胀痛症状仍存,但较前改善,心情明显舒畅,余症消失。舌淡苔白厚,脉上鱼际,三部脉濡缓。乃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之证。调整处方,予柴胡桂枝干姜汤合苓桂术甘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7付,用法同前。

三诊(2019年7月17日):诉眼部症状基本消失,情绪稳定,头闷不痛,口微干,晨起口苦,不喜饮水。舌淡苔薄白,脉轻上鱼际,三部脉濡缓。乃寒热错杂,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之证。予半夏泻心汤合四君子汤加减以善后,重加川芎30 g,7付,用法同前。

按语:《素问·三部九候论》[1]载“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歧伯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景岳全书·脉神章·独论》[9]云:“独之为义,有部位之独,有脏气之独,有脉体之独也。部位之独者,谓诸部无恙,唯此稍乖,乖处藏奸,此其独也。”临床时若能发现疾病中所表现出的某种特殊的脉象变化,即“独异脉”[6],对于病证诊断是极为有益的。刘绍武[3]认为,头颅、胸腔、腹腔是人体重要脏器的“集聚地”,也是神经丛分段支配的“疏散地”,气血运行障碍往往集中表现在这些部位,形成临床上最常见的诸多“综合征”,是整体性气血病变的主要表现形式,病变见于寸口则形成“溢”“聚”“紊”“覆”四脉,脉在病在,脉去病消。其中,溢脉证,即“上鱼际脉”为亢奋型综合征,主证为易怒、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头晕脑胀、目花耳鸣等,患者多性格刚强、脾气急躁、长期处于交感神经兴奋状态,久之血管收缩,表现为在寸口脉上,脉管向上移位,形成上鱼际脉。

诸多眼科症状无严格的西医病名诊断,医生不应拘束于病名诊断而失去辨证论治的方向。刘绍武自拟“调神平亢汤”,适用于少阳阳明太阴合病,其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基础上,去煅龙骨,以紫苏子代半夏,川椒代生姜,再加生石膏、桂枝、大黄、车前子,全方寒热并用,升降并举,收散兼施、补泻共济。本案患者虽然有典型的上鱼际脉和亢奋的表现(烘热汗出、入睡难、梦多、口苦,平素性格压抑,情绪不稳定),但有明显的中焦寒湿症状(不喜饮水,腹胀纳差,不能食凉,关脉结聚,舌淡苔白厚腻),而无明显阳明热证,故改为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平胃散加减治疗,以和解少阳,温补中焦,化湿和胃。

三诊患者情绪状态良好,以上焦有热,中焦有寒,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为主要病机,故改为半夏泻心汤和四君子汤加减以善后。法随证立,方随法出。《素问·六微旨大论》[1]曰:“出入费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中焦如沤”“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所谓中焦斡旋的作用,即脾胃升降出入功能对全身上下内外气机的重要调节作用。清·黄元御在《四圣心源》[10]中道:“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谓中气……戊己升降,全凭中气,中气一败,则己土不升而清阳下陷,戊土不降而浊气上逆。”本案中,浊阴不降是形成上鱼际脉的主要原因,故升清降浊是后期的主要治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云:“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张锡纯[8]认为川芎“能引脏腑之氢(清)气上达脑部,自能排挤重浊之气下降”。故笔者在三诊方中重用川芎,以川芎为治“诸经头痛之要药”,能使清阳上升,浊阴下降,恢复气机的正常升降出入。

口苦在眼科患者中较为常见。患者乃中焦升降失职,胆经不降,相火炎上而作苦,此为“阴火”[11],见上焦之火,当顾忌中焦之寒,不能单纯清肝泻火。正如《四圣心源》[10]载:“手之清阳,足之浊阴,清则升而浊则降,手少阳病则不升,足少阳病则不降,凡上热之证,皆甲木(胆)之不降。相火本自下行,其不下行而逆升者,由于戊土(胃)之不降”“眼病疼痛,悉由浊气逆冲。浊阴逆冲,遏逼清气,清气升发,而浊气遏之,二气壅迫,两相击撞,是以作疼。”“其疼痛而赤热者,甲木逆而相火旺,其疼痛而不赤热者,甲木逆而相火虚也。”

案例三 患者平某,女,59岁。因“双眼复视、头痛3 d”于2018年9月12日就诊。患者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双眼复视伴左侧头痛,头晕,无恶心、呕吐,无视力下降。既往糖尿病病史10余年,现注射胰岛素,血糖控制尚可;高血压病5年,口服尼莫地平片,血压控制尚可。10年前行子宫及双侧卵巢切除术。5年前患病毒性肝炎,已治愈。5年前患慢性胃炎,现症状稳定。专科检查:双眼视力0.6,眼压Tn。双眼前节(-),视网膜散在微血管瘤。左眼外转不到位,暴露颞侧巩膜水平距离约10 mm,余方向运动到位,右眼转动自如。辅助检查:头颅MRI示散在腔隙性脑梗病灶。体温正常,血压、血糖轻度升高。现双眼复视,前、颞、后部头胀痛,头闷目眩,精神尚可,面色黧黑,自觉躯干及上肢发热,但扪之不热,腹内畏寒,膝关节以下冷甚,纳可,不能食凉,头及手心微汗出,恶风,口苦口干,但不欲饮,心烦不安,神疲乏力,眠差、但欲寐。舌暗红苔薄白,舌下血管轻度迂曲扩张,双脉上鱼际,寸关尺三部紧实有力,数而近疾,按之愈坚,尺部重按不绝。西医诊断:左眼外展神经麻痹。中医诊断:左眼风牵偏视(上热下寒,虚阳上越)。治以潜敛浮阳。方药:大回阳饮合潜阳丹加减。处方:制附子先煎15 g、炮姜10 g、肉桂粉冲服3 g、炙甘草10 g、砂仁后下10 g、白蔻仁后下10 g、山萸肉15 g、五味子6 g、生龟甲打碎先煎10 g、生龙骨先煎15 g、生牡蛎先煎15 g、天麻20 g、生鸡内金15 g、大枣擘4枚,10付,水煎,每日1付,分2次饭前温服。

二诊(2018年9月22日):头痛症状明显改善,左眼运动亦有缓解,心烦、眠差、汗出症状消失。脉仍上鱼际,寸关尺三部较前有所缓和。守方10剂,用法同前。

三诊(2018年10月2日):头痛症状消失,复视明显改善,向左外转,露白2~3 mm,自觉发热症状消失,腹及膝下畏寒较前缓解,口不苦、微干。上鱼际脉减轻,三部脉明显缓和而不数,寸关脉有力,尺沉重按乏力。予傅山引火汤加减,处方:熟地黄30 g、五味子6 g、茯苓20 g、巴戟天15 g、麦冬15 g、肉桂粉冲服3 g、党参30 g、制首乌10 g、天麻20 g、生鸡内金15 g、蜈蚣1条,7付,水煎,隔日1付,分2次饭后温服。针对外展神经麻痹,嘱针刺治疗7次,选穴:同侧头维、太阳、瞳子髎、丝竹空、阳白、攒竹、风池,泻法;双侧太溪、三阴交,平补平泻。每日1次。

四诊(2018年10月9日):患者复视症状消失,全身症状明显改善,膝下畏寒仍存。舌淡苔薄白,上鱼际脉基本消失,寸关脉缓,尺脉微。患者不愿再服中药,遂停药。嘱定期复诊,不适立诊。

随访 (2019年6月):患者自2018年12月—2019年4月因上消化道出血住院3次,抢救1次。现眼部和全身症状稳定,未再诊。

按语:本病辨证为“上热下寒,虚阳上越”,本质即为阴盛阳浮,水寒不养龙,故先后予以大回阳饮合潜阳丹、傅山引火汤加减,并在后期针刺治疗,意在潜阳入阴,导龙入海。

虽然脉象有力、无力是脉诊中判断邪盛正衰的根本原则,但如果正气衰弱至极,胃气不能相从,则可出现坚搏有力的真脏脉。脉有胃气的表现为从容、徐缓、软滑,不浮不沉,不疾不徐,来去从容,节律一致。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脉法金针》[12]所言:“凡诊脉之要,有胃气曰生,胃气少曰病,胃气尽曰不治,乃一定之诊法,自古良工,莫能易也。”患者双脉上鱼际,寸关尺三部紧实有力,数而近疾,按之愈坚,无冲和之意,此为无胃之脉,症见躯干及上肢发热而腹内畏寒,膝关节以下冷甚,不能食凉,口干但不欲饮,饮则喜热等症状,结合病史,可以判断患者有阴盛阳衰,虚阳有外越之势。

清·郑钦安在《医法圆通·辨认阴盛阳衰及阳脱病情篇》[13]”对“头痛如劈”“目痛如裂”的论述:“素禀阳虚之人,身无他苦,忽然头痛如劈,多见唇青,爪甲青黑,或气上喘,或脉浮如空,或劲如石。此阳竭于上,急宜回阳收纳,十中可救四五。若滋阴解散则死。”其对潜阳丹[14]论解道:“阴气太盛逼出元阳,故闭目觉飘扬无依。此际一点真阳为群阴阻塞,不能归根。若欲归根,必须荡尽群阴,乾刚复振。”治法为在上以收纳上浮之龙雷之火,在下则温补至寒之少阴肾水。正如李可[15]所论:“盖肾为先天之本,内寄命门真火,为水火之脏。肾中水火,共处一宅。水火相抱,阴平阳密。若因外感内伤,致水亏于下,火失其制,古人喻为水浅不养龙,于是离位上奔,或肾水寒极,逼真火浮游于上,致成火不归原之证”“(龙雷之火)来势暴急跋扈,如迅雷闪电,顷刻生变,外感多渐变,火不归原多突变”。

《景岳全书·脉神章·胃气解》[9]曰:“若欲察病之进退吉凶者,但当以胃气为主,察之之法,如今日尚和缓,明日更弦急,知邪气之愈进,邪愈进则病愈甚矣。今日甚弦急,明日稍和缓,知胃气之渐进,胃气至则病渐轻矣。”患者虽然在诊治后期上鱼际脉基本消失,但阳虚阴盛的体质未得到根本的改变,故动辄易变生他病。

4 小结

四诊合参是眼科诊治疾病的根本依据,不可偏废。《审视瑶函·目不专重诊脉说》[16]云:“尤望、闻、问居其先,而切脉居于后。盖切而知之,仅谓之巧耳。况症之重者,关乎性命,而惟恃巧以中之,何轻视乎性命耶? 必精详申辨,而后治之可也。”以脉象为指导的诊治是中医眼科临床的重要部分,除却部分平人,上鱼际脉往往是气血上冲之脉,故各种治法都应以“降逆”为根本方向。

猜你喜欢
柴胡症状患者
怎样和老年痴呆患者相处
有症状立即治疗,别“梗”了再抢救
茄子主要病虫害识别与为害症状
基于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的北柴胡与藏柴胡鉴别
甲减患者,您的药吃对了吗?
认知行为治疗在酒精依赖患者戒断治疗中的应用
2020年来多名新冠患者隐私遭泄露 患者隐私应如何保护
核桃柴胡间作技术
柴胡种间序列差异及其遗传分化
高手过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