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视角下的中学语文课堂调控实践研究

2020-01-10 06:35
课外语文 2020年7期
关键词:甲班学情老师

黄 铮

(南宁师范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0)

引言

“学情分析”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的学情意识逐步增强,但对语文课堂教学中学情内涵认识模糊,把“学情分析”仅仅当作了教师在上课前备课时要做的“备学生”任务来完成,对学生学习起点、学习状态关注较少,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调控,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语文课堂教学效益不高。

教学行动研究是指实践者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反思,聚焦问题,搜集材料,发展行动方案。在实践中验证、改进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自我发展的研究实践活动。本研究进入语文课堂实践现场,通过对行动研究的案例分析,揭示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情分析”存在的问题,展示了辨别焦点、搜集材料、诠释材料、发展行动方案的实施过程。

一、研究方法

(一)样本

本研究选取广西某中学一位语文教师 (姚老师) 为研究对象,8年教龄,她在微信公众号中记录教育日常生活的文章,有着对教学的回忆、过程的梳理、疑难的剖析和思维的闪现,蕴含着为了学生发展改变教学方式、提升教学实效发展自我的渴望和思索。这就是我选择姚老师作为案例的原因。

(二)数据收集与分析

收集的资料包括实践活动现场记录、访谈、实物,包括她公众号上的文章,还有教案、研究论文等。我对这些资料进行了编码、分析。

二、研究过程与主要发现

(一)辨别一个焦点

姚老师教的甲班和乙班中,甲班课堂气氛活跃,而乙班课堂死气沉沉,课堂即时反馈效果远远也不如甲班,最主要的是,乙班的成绩很差。这令姚老师很苦恼。现实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说,这种现象普遍存在着,同样的老师,一样的教材和教案,但因为不同的学情,教学反馈及教学结果差距甚远。姚老师聚焦了这一教学现象,并针对这个现象进行了行动研究,姚老师在《针对差班所做的行动研究》中写道:

“教两个平行班的语文,有成绩差异,是经常会遇到的,一般而言,面对差异,老师有时会觉得疑惑和不安,但似乎又是司空见惯的,‘自然’的。我也想让这样的‘自然’和‘常见’慢慢麻木,但越来越强烈的疑惑和郁闷让我不得不面对它,急切地想解决它。于是,我开始思考,这两个班的学情差异在哪,是什么因素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呢?我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去改善这些问题呢……这是个研究的好方向。”

日常的教育生活,教师每天沉浸其中,但是教师往往又迷惘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班级间的差异,像日常生活中最“自然的状态”,我们会习以为常地把它纳入理所应当的现象中。习惯的生活、日常的现象,有着可怕的渗透力,会把让我们应该聚焦的问题纳入了不证自明的逻辑中,如果没有会聚焦问题的视角,没有对日常教育生活敏锐的追问,那么,就没有对问题的探讨,更别说能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个人的专业发展。姚老师针对这个教学上聚焦的问题,开始了她的行动研究。

(二)搜集、分析及诠释资料

根据行动研究的计划,姚老师开始了搜集、分析资料,她在微信公众号中记录了她的发现和分析。

“乙班是个刚刚组合的班级,班主任是个比较严厉的老教师,平时要求很严格,学生的一点点错误就会招致批评,课堂气氛比较紧张,而甲班的班主任会注重营造轻松的、民主的、和谐的学习氛围……班级的管理方式也决定了班级的整体氛围。乙班的许多学生看待语文,仿佛面对即将离婚的糟糠之妻,混一天是一天。他们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大,在预习和复习上没有计划…… 所以,一切的原点在学习动机上。我要解决下面几个问题:他们有怎么样的学习动机?对不同学生而言,这些动机是否是一样强烈?对于这些复杂的问题,我还是比较困惑,还请大家给我写建议……”

教师进行行动研究,前提条件就是搜集和整理资料,这一步骤为进一步制订行动计划打下了坚实基础。而网络平台灵活和方便的优点,改变了教师传统的做研究的思想和方法,让搜集和整理材料变得更为快捷,也方便找到遇到的相同问题,有共同研究志向的研究者,实现快捷沟通,信息共享。

(三)“螺旋循环”的行动和反思

教师在做行动研究的过程中,会经历不断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姚老师遇到阻碍时,就会向同伴和专家寻求帮助。在解决学习动机这个问题时,我把观察及分析发给了姚老师。

我:我认为除了你所找到的学习动机原因,还有其他的原因,如在高考压力下,学校更重视学习成绩,忽略学习的过程。在这样的环境下,你也会不自觉地把评价焦点放在学习成绩上。比如:公布班级分数,把甲班最高分、最低分及平均分和乙班比较;对考试结果过分重视,忽略学习过程;以考试成绩的高低定义成功和失败。

建议可以尝试:不要过分强调结果,多关注学习过程,努力比分数更值得被赞赏;设立学习“进步”奖励,以“进步”评价学生学习情况;上课提问能提供高低层次不同的机会让更多学生参与并获得学习的快乐;教学设计更应符合乙班学情,符合他们的个人经验和理解程度……

姚老师:我拿甲班作为他们的榜样,我当时的想法是让乙班学生“知耻而后勇”。看来,反而使乙班对学习没有了信心。其实我花在乙班的心血更多,是我的做法适得其反了。

老师有时对学生的不经意评价,会引起学生心里奇妙的反应以至于影响他们内心对学习的认知。一次考试成绩公布后,姚老师在甲班说的是:怎么了?以你们的水平,可以得更高分的。而对乙班说:这个成绩,你们已经不错了。这两句话反映出姚老师对这两个班心目中的期待并不相同。甲班会因为老师的期待值而愧疚,会因为这个原因更努力。乙班会反感老师的评价。认为老师自始至终看轻自己,认为自己能力低下。甲班与教师关系是亲近的,而乙班与教师的关系是疏离的,教师的评价将与两个班级的关系公开“亮相”,学生从教师不经意的评价中,可以估算出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和教师对自己能力的期望。

之后,我观察到姚老师对乙班投入了更大的热情,教学设计“投其所好”,上课时和颜悦色,但过多的“把优点放大,把缺点弱化”也使行动研究过程出现了新问题,姚老师进行了新一轮的反思和改进。

我的做法更多的是在课堂技巧上的尝试,而当离开了这些,学生面对不合自己胃口的课堂模式时,又会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而没有将真正的对学习的兴趣植入学生心中,让他们把学习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善于学习是受教育者的素质,也是作为人的本身的职责。学习的目标是让人成就自我。因此,必须在以各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要在课堂上提高生命的质量,让学习回归生命,让学习成为生活。

以上可以看作姚老师探索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动机的行动研究的开始,这是一个教师习以为常的教学现象——班级学情差异,正是在这样一种日常教育生活的逻辑中,大家心满意足地认为自己无需对它做深入的理解。他们通常“是适应,而不是反思;与之相联系,日常意识更多的是认同、接受,而不是反省、批判,致使不仅在思维方式上容易引向独断性,而且限制了个体对存在意义的追问。姚老师经历了行动研究后,能关注学情的差异,根据语文课堂的实践调控课堂教学,最终影响了学生学习的转变。行动研究能够改变教师对自己发展的理解,促进了专业发展。

猜你喜欢
甲班学情老师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神兄神弟
拓宽思路 一题多解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六·一放假么
如何使两班人数一样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