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雪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00)
农村语文教学中过分强调工具性,花大量时间教授字音字词,用各种朗读方式强化训练,或将文章所蕴含的丰富情感总结为理论传授给学生,机械性重复字词也加重了课堂的枯燥性,没有将学生带入文本所创设的情景中去身临其境般地体会,单纯地将语文的人文情怀作为学科任务来完成。忽视了语文课程最大的特点:人文性,没有发挥语文情感教育的作用。
小学学段学生内部学习动机较为模糊,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学习动机。人本主义强化理论认为学习行为取决于某种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的稳固关系。在农村教学中少数教师忽略给予学生有效回应,学生的存在感、学习热情就会慢慢消退,从而减少了学生外部动机的产生。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某一层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发展,追求更高一层的需求就成了驱动行为的动力。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缺乏语文学习动机很可能是由于某种缺失性需要得不到满足的原因。留守儿童因内心深处缺乏安全感,性格孤僻,自卑,存在感低,在课堂上普遍不积极。部分教师忽视对学生的引导,自说自话地推进教学进程,这就造成学生脱离教学活动不能成为学习主体,而成为旁观者,不能真正融入语文学习,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语文学习兴趣。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经历特殊,情况不尽相同,因自己的生活经验而产生不同的感情。比如对于一篇母爱父爱的文章留守儿童或许会有更特殊的情感,教师这时就应该因势利导,让学生在感恩父母的同时理解父母包容父母。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但由于教学惯性,新思想很难形成,未真正理解其中的内涵。比如合作探究,这种教学形式的确有优点,但是如果教师抛出问题不经过学生个人独立的沉淀思考就进行讨论,很多学生便开始了天马行空的高谈阔论。有些问题根本不需要讨论,独立就可以解决,教师找不到真正适合合作探究的契机,仅仅为了小组合作而合作,使课堂看起来紧跟新课改的步伐,教学形式丰富多彩,但是学生不知道讨论什么,如何合作,小组里出现畸形分工现象,非但达不到每个人参与的教学目的,而且还可能导致留守儿童自卑心理的产生。
每个留守儿童情况不尽相同,他们拥有不同的生活经历,这样就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和思想认知,这是他们最敏感也是最脆弱的地方。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因材施教是进行有效教学的突破口。然而在农村留守儿童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这一点,有些教师将个性教学理解为分层教学,把学生归类为后进生、优等生,没有因势利导长善救失。教师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把握有缺失,没有走进学生心灵去理解学生,这无疑给他们脆弱的心灵更大的隐形伤害。针对留守儿童的个性特点,把握其心理特征选择恰当的语文教学法,提出针对性指导至关重要。
家庭教育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家庭带给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监护人的文化素质会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要尽量选择一些文化水平较高,思想较为先进的监护人,对于年龄较大的监护人应该积极转变其对待孩子的思想,不仅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还要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给予适当的奖励和纠正,多与孩子进行沟通走进其内心世界。不能将学习思想上的重担推给学校,要与学校进行密切联系,这样不仅有利于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也有助于学生语文学习成绩和语文学习素养的提高。
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不仅要教授学生文化知识,还要积极关注学生心理发展,要关心爱护留守儿童,给予他们帮助,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1.提高教师团队的专业化能力
教师要积极学习,增加自己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用科学的方法体察学生心理发展状况,帮助学生弥补心灵的缺失,产生精神支撑。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教师的理解、心灵相容对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极其重要。语文是人文性的学科,起着促进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的作用,比如苏教版课文《第一次抱母亲》在完成字词句等教学任务后,要充分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融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来感受母爱的深沉,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关怀,通过这篇文章所传达出来的朴素真切的母爱来帮助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化解隔阂,真正体味到父母的艰辛和不易,感受亲人之间的温情。
农村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多元评价。语文是充满情感的学科,要注重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统一,尤其是要增强语文定性评价的比重,将分数等级分析转化为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与不足,这样才能客观反映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水平,更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的措施。同时还应鼓励学生参与评价,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多主体的教学评价对象有利于挖掘留守儿童的优点长处,突出其主体地位,找寻存在感,激发留守儿童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学习动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2.加强学校制度化管理
教育发展要考虑整体性、稳固性和发展性,严格规范学校上课课间活动的时间安排,课程规划。学校管理制度化程序化并不是死板僵硬的,是可以根据具体的教育改革、教育发展、当地的实际情况来作出适当调整的。同时学校应该为留守儿童建立信息库,详细记录留守儿童心理、学习情况,家庭情况与联系信息。这有利于学校、家长对留守儿童的情况进行全面把握,动态地观察,根据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给予其适当的关心和帮助,从而带动留守儿童学习的进步。
3.因地制宜,打造有特色的语文课堂
学校应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积极开发校本语文课程,可以根据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开设外出就业、继续升学等不同方面的语文教材,贴近农村的实际情况,这不但可以为留守儿童未来开辟道路,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校还可以积极打造有地方本土特色的语文课堂,教师根据当地地域特色,将教学植根于农村生活中,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生活,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情操。
加强农村教育投入,相关部门要积极关注留守儿童的情况。以现在的情况来看,农村学校硬件设施已经基本配备齐全,但是教师质量却差强人意。要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社会福利保障,留住教育人才,让农村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培训进修,以更加科学的教育法引导学生高效率学习。社会要为留守儿童创建积极的环境,留守儿童缺少家庭教育和监督更容易受到不良环境影响,所以社会要打击负面环境,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和谐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很严峻问题,并不是仅依靠一方面的力量可以解决的,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合力。语文学习仅是留守儿童学业的一小部分,留守儿童学业问题又仅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一小部分,单从语文这一门学科来说,教师要利用语文人文性的特点去关爱温暖留守儿童,提升留守儿童语文学习能力,促进其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